家里老人給寶寶買鞋,總會說“買大點吧,小孩子腳長得快!”
結果,寶寶就一直在穿大鞋子,經常磕磕絆絆。
其實,給寶寶買鞋的學問比買衣服大多了,大了、小了、太軟、太硬都不行。媽媽們冬天都愛雪地靴,好看又保暖,但正在發育的寶寶如果每天穿雪地靴,后果真的太可怕了!雪地靴的鞋底平直,材質過于柔軟、而且鞋頭比較大,對足部支撐點不穩定、重力分布不勻,長時間穿會影響寶寶足弓的發育,導致寶寶走路姿勢不正確,對關節、肌肉也會造成很多額外的磨損。拖鞋往往是比寶寶的腳大一點的,加上沒有后跟沒有綁帶,很不跟腳,寶寶更容易摔倒。由于拖鞋不合腳,寶寶需要用力用腳趾抓地,走路時足底肌肉更加緊繃,不利于寶寶的足部發育,甚至還會影響骨骼的發育。在寶寶沒有自己學會系帶之前,都不建議給寶寶穿系帶鞋子,因為既不方便還很危險。當鞋帶開了,未能及時發現時,寶寶很容易在走路的時候踩到鞋帶,把自己絆倒磕傷。最危險的是,松開的鞋帶被電梯夾住,輕則摔傷重則致命。外面是正常的運動鞋,里面加了一層毛絨的鞋子媽媽們一定見過。這類鞋子最大的缺點是不透氣,不利于熱量排出,若是長時間悶在潮濕的鞋子里,可能會生出腳臭、凍瘡的癥狀。軟牛、羊皮作面,鞋底是柔軟有彈性的牛筋底,舒適又安全;人造革、塑料底的童鞋,既不透氣,還容易使寶寶滑倒。所以鞋面,盡量選擇牛皮和帆布面料,因為它們透氣、輕便,吸汗性比別的材質更好。給寶寶買鞋子,不光要考慮腳趾與鞋頭的空余量,還要考慮鞋的寬度和腳的寬度。- 最長腳趾到鞋頭的距離,按下去留有大約 1cm 左右的空隙。
- 腳趾抵著鞋頭,腳后跟和鞋之間留有剛好一個指頭的空余。
- 鞋頭側邊按下去,能感受到寶寶的小腳丫子在鞋內自由舒服地蠕動和蜷縮。
Dr.X給大家推薦一個神器——量腳器,孩子踩準以后,可以按照量腳器的尺碼直接買鞋,方便準確的很。通過“一折→二捏→三擰→四按”的方法,可以確定一雙鞋子是否舒適。8個月前:剛會爬的孩子不用穿鞋,光著腳更利于足部發育,天冷的話可以穿襪子。9-15個月:這期間孩子漸漸向走路過度,如果在室內,可以不穿鞋,出門的話,要選擇輕柔防滑倒的鞋子,還有一點是鞋子形狀要符合孩子的腳型。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走起路來左右不穩,需要選擇軟硬要適中,要透氣,防滑、簡潔安全的鞋。3-4歲:這時候孩子最有活力,整日跑來跑去,軟硬合適的運動鞋是不錯的選擇。5-9歲:學齡期的兒童鞋子最好是布鞋、球鞋、運動鞋,材料最好是呼吸性強,牛津鞋、小淺口鞋等都是學生裝的好搭配。因為每個寶寶的腳型、走姿都不同,走路時著力點也不一樣,所以鞋子的磨損部位也不盡相同,時間久了,二手鞋子就成了別人的“定制鞋”。但你家娃不是這個腳型啊,如果穿二手鞋,非常不利于寶寶足弓和下肢骨骼的發育。孩子長得快,衣服買大一點,鞋子也買大一碼,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喜歡這樣做。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小腳在不合適的鞋子中得不到相應的固定,不僅容易引起足內翻或足外翻等畸形發育,還會造成走路姿勢不正確。對于還不會站立、學步的孩子來說,柔軟度高的鞋子沒什么大問題。但如果孩子會走會蹦后,太軟的鞋子就不合適了,容易造成不良的走路姿勢,還可能扭傷腳踝。鞋底要有適當的硬度和厚度,具有緩沖性和彈性,能夠穩固的接觸地面。一般來說,1-3歲兒童每年需要換2-3次新鞋,3-10歲兒童每年需要換1-2次新鞋。媽媽們要經常對比寶寶上次測量的長度,看看寶寶的腳是不是又長大了,及時換上合適的尺碼。有人說,就一雙鞋而已,還能把腳穿壞了?一旦出現問題,想補救就晚了,矯正的過程既漫長又痛苦。所以,不跟腳的大碼鞋、別人穿過的舊鞋,都別再給孩子穿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