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困是中醫(yī)病名,即濕困脾土。指脾虛導(dǎo)致內(nèi)濕阻滯的病機。
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影響脾的運化。癥見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溏瀉,甚或惡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治宜健脾利濕。中醫(yī)治療當(dāng)以清熱祛濕,
淡滲利濕,
芳香化濕為主,方劑可以采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味,霍香正氣丸加味等治療。
脾虛濕困脾氣虛弱,脾失運化,水濕停聚,臨床以
脘腹滿悶,泄瀉,浮腫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常見于痰飲、嘔吐、
泄瀉、
黃疸、水腫,以及西醫(yī)的
慢性胃腸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腎炎等疾病。
水液的吸收、轉(zhuǎn)輸和布散,與脾運化水濕功能攸關(guān)。若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飲食失調(diào),甚或嘔吐、泄瀉太過,則損傷脾氣、脾陽,導(dǎo)致脾運化水濕功能低下,水濕停滯,形成
脾虛濕困證。
脾虛濕困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飲食減少,上腹部滿悶,大便泄瀉,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至引起浮腫,
舌苔厚膩,脈緩等。臨床辨證時必須進一步區(qū)分脾虛是脾氣虛還是
脾陽虛;濕邪是寒濕還是濕熱。脾氣虛主要癥狀有腹脹,食后尤甚,飲食減少,身倦無力,氣短懶言,
面色萎黃,脈緩而弱,舌質(zhì)淡嫩等。又脾氣主升,脾氣虛則氣虛下陷,可兼見久瀉不愈、脫肛、
子宮脫垂、胃下垂。而
脾陽虛的主要癥狀,是在
脾氣虛見癥的基礎(chǔ)上,兼見腹中冷痛,喜熱喜按,畏寒肢冷,婦人
白帶清稀量多,脈沉遲無力。脾陽氣虧虛濕邪困阻者,一般為寒濕,也有濕邪久居化為濕熱者,臨床主要癥狀為泄瀉,腹脹,腹痛,其大便粘稠不暢,或腹中痞滿,
黃疸,口中干苦,
小便黃赤,
舌苔黃膩,脈滑或數(shù)。
脾虛濕困的治療,總宜
健脾利濕。若為脾氣虛濕困,可用參苓白術(shù)散、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如
脾陽虛濕困,方用實脾飲
溫陽利水;若為濕熱困脾,用香砂六君子湯加黃連、黃芩或越鞠丸、保和丸等
健脾化濕清熱。
一般治療方法是:益氣健脾,滲濕止瀉。處方:參苓白術(shù)散。藥物:蓮子肉30克,薏苡仁30克,砂仁10克,桔梗15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人參15克,甘草10克,白術(shù)20克,山藥30克,陳皮10克,大棗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