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右上方藍字「星標」晏凌羊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8分鐘
離婚后,孩子父親就跟死了一樣,
怎么辦?
文/晏凌羊
1
“跟孩子爸爸離婚后,他根本沒管過孩子,就像死了一樣。現在,孩子對父親根本沒概念,每次我聽到孩子問‘爸爸在哪兒’的問題,都心如刀絞。我該怎么做,才能彌補孩子的父愛缺失?”
宋丹丹在采訪中講,英達對她實施冷暴力,并要求離婚。辦完離婚手續后,英達把呼機落在宋丹丹的車上,宋丹丹才看到里面全是梁歡的留言和催促。
和宋丹丹離婚后一個月,英達就和梁歡結婚了,并生了一兒一女。
在后一段婚姻里,英達扮演了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的角色,可對自己的大兒子巴圖,卻不管不顧。
英達甚至放出話說:“離婚了,就不要再來找我,我不想讓現在的妻子和孩子受到傷害。”
英達后來也解釋了自己不愿意親近巴圖的原因:“對巴圖不好,對他的繼父也不公平?!?/span>
講真,這借口真是找得清新脫俗。有這樣對孩子“好”的父親嗎?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法抑制的想要和孩子親近的本能。那些找借口不與孩子親近的,更多是因為自私,抑或是無法面對孩子和自己。
2
對于單親媽媽而言,若是遇上一個“離了婚就跟死了一樣”的前夫,確實有點懊惱。別人家的孩子,哪怕父母離婚之后依然能擁有父愛,而自己家的孩子卻攤上那么一個爹,你讓她們情何以堪?
很多單親媽媽甚至會問:應該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缺失?每次看到孩子渴望父愛的樣子,我就痛不欲生,痛恨自己當初為何瞎了眼。
恕我毒舌,我覺得這事兒得“分開看”。
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媽媽,干嘛要去彌補父愛缺失?
讓媽媽去彌補孩子的父愛缺失,就跟向袁隆平提問”如何提升高鐵建設水平”的記者一樣,沒找對提問對象和主體。
給孩子母愛,這是你的事情。
給孩子父愛,是孩子父親的事情。
請先分清楚哪些事情是你自己的,哪些事情是別人的。
對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盡力而為。對該別人做的事情,放棄自己想讓他人按照自己意愿說話、做事的掌控欲。
比如,你可以做好母親這個角色,還可以給父親愛孩子提供條件、給父親傷害孩子設置屏障(如果孩子父親劣跡斑斑,每次跟孩子接觸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你可以拒絕孩子父親與孩子相見),但是,沒法逼一個父親按照你認為的方式給孩子父愛。
孩子父愛缺失,那是孩子與他父親之間的事,也是孩子自己的宿命,跟你沒太大的關系。
離婚不是造成孩子父愛缺失的原因,“他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才是造成這一切的主因。你沒有義務也不必為這種缺失負責。
還有很多孩子沒有出生在富豪家庭,這算不算是一種缺失?可面對這種缺失,為何你就不會心如刀絞?
你希望別人那么做,但別人沒有那么做,你就開始攻擊自己……這其實是掌控欲得不到滿足的表現。
潛意識里,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彌補父愛缺失,所以你才會攻擊自己。可這種“潛意識”,何嘗不是一種自戀?
作為女人,永遠不要幻想自己是“全能圣母”。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分清楚每個人的邊界,放下對他人的掌控欲,非常重要。
還有,人的時間、精力、價值、資源有限,你把該別人操的心操了,你自己的事可能就做不好。把你的洪荒之力放到研究“如何做一個好母親”上,你的孩子會因此得益。
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是“如何做一個好母親”,而不是“如何做一個好的單親母親”。在做母親這事兒上,“單親”是個沒啥意義的干擾項,跟“職場母親”“軍人母親”中的“職場”“軍人”無異。
3
我發現,在媽媽群體中,“單親媽媽”最容易對孩子產生內疚感。
如果孩子跟單親媽媽說“我希望你和爸爸住一起”,我感覺一半以上的單親媽媽立馬會產生內疚感,認為自己對孩子有愧。
我一開始也有,后來我覺得一切都是我過分腦補。
孩子明明也跟我說過其他愿望,比如“我想吃炸雞”“我想飛到天上去”,可為啥我聽到這種話就不會內疚、難過?因為我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愿望來看。
為啥孩子跟你說“希望你和爸爸住在一起”,你就無法淡定了?究其原因,是你自己在意了、脆弱了。
孩子只是說了一個簡單的愿望,是你腦補出一場悲情大戲來。
昨天也有朋友問我:“如何彌補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我的答案是:別把它當作是傷害,也別老想著彌補。該給孩子怎樣的愛,給就是了。
若是你在心理上形成了“單親孩子比一般孩子可憐”的認知,那么,你的孩子可能真的會覺得自己特殊,然后,這種認知被強化了,Ta可能就真的變得很可憐。
哪個孩子的人生沒點不如意的事?有家境貧窮的,有身體殘疾的,有父母是罪犯的,有父母有錢但沒空陪伴的……可我發現,孩子的很多“缺失感”是大人強加給他們的。
孩子一開始只覺得自己缺了“一勺”東西,是大人讓這“一勺”變成了“一瓢”。
大人被傷害得多了,變成了世界上最沒安全感的物種。他們還很容易把這種不安感灌輸給孩子,讓孩子跟自己“共情”。有時,他們打的還是“為孩子好”的旗號。
但是,我覺得父母別動不動就充當孩子的“放大鏡”,孩子可能會成長得好一些。
可惜,現實生活中,太多人無法做到這一點,也無法想明白這一點。太多的人,執著于“完整”而不是“幸福”,執著于“孩子有一個爸爸”而不是“孩子有人愛”。
前幾天一個朋友講了身邊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人發現丈夫出軌多年,一氣之下離了婚。現在后悔了,只因為她的沖動讓孩子成了單親,承受外界的指指點點。她的想法是,即使孩子他爸平常就沒管孩子,但孩子至少擁有完整的家庭。
我還見識過這樣一個女性:離婚后,每次見到孩子,她就陷入對自我的攻擊之中。
她覺得,男孩子必須要跟爸爸在一起,才能有陽剛之氣,而離婚無助于他兒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因此,她很后悔離婚。雖然前夫對她和孩子不管不顧,也沒有復婚意愿,她還是想“為了孩子復婚”。在她的幻想里,只要復婚了,一切都正常了。
講真,我覺得孩子遇到有這種思維水平的母親,才是悲劇。
現代女性對于男性荷爾蒙的這種盲目崇拜,毫無必要。
“家里要有個男人才像樣啊?!?/span>
“我是女的,我做不了主。”
“男孩只能跟爸爸學到陽剛之氣?!?/span>
……
每次聽到這種“自我閹割”的話,我就有點煩:儼然男人比你多出個J8,就能在各方面碾壓你,你就覺得對方高大了起來,于是,你也陽痿了,都承擔不起生活的重量了,都發現不了自己身為女性的能量了。可是,得了軟骨病的男人還少么?男人這個性別,何時可以代表堅毅、果敢、有擔當了?
堅毅、果敢、有擔當的,是具體的人,而這個人,不分男人和女人。
不管是做父親還是母親,前提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人”,而性別只是其他屬性而已,跟我們的個子是高是矮、皮膚黑還是白屬于同樣問題。
我敢打賭,如果她生的是女兒,她必定又苦惱:女兒要跟父親建立好的關系,她長大以后在婚姻中才不會吃虧呀。
看起來,是孩子需要父親,實際上不過是她離不開男人,是她骨子里認為“沒有父親的家庭,生活、孩子會變得一團糟”,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替孩子“覺得”缺失父愛。
要我說,單親的孩子和家長不要時時事事都把“單親”這事放在心上,不要遇到點不順心、不如意,就覺得造成一切不幸的原因是“單親”。
生活中的溝溝坎坎,每個人都會遇到。有幸福婚姻的夫妻,也有無數個困難需要去解決、跨越。是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煩惱,被你碰上了,你就將其歸結為“單親”,是不是“腦補”太過、劇情太多?
你以為別人都那么閑啊,老惦記著你有沒有離婚、是不是一個人扛起生活的質量啊?
至于孩子的父愛缺失問題,本就不該由單親媽媽去解決。你能做好的,只是給足孩子你的母愛;其他的,隨他去。
如果孩子跟你聊起自己的父親,你只需要告訴Ta基本事實、不做任何評判和引導就好。別把你對前夫的恨意播種到孩子的心里,別讓孩子變成幫你復仇的工具。
孩子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父親,由TA自己去定奪。TA和父親會有怎樣的緣分,那只看他們各自的造化。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剛出生就死了爸爸,人家不也照樣成長為棟梁之材?奧巴馬的父親也從來沒管過奧巴馬,但他不也照樣成了美國總統?
有些東西,根本沒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倒是如果你真的把它看得很重要,并因此產生無盡的焦慮、擔憂、恐懼,并且忍不住把這種情緒傳導到孩子身上,那么,它可能真的會變得很重要。
放松點吧!這世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誰的生命沒點缺失?可這點缺失,對于心量強大的人,根本沒啥大不了。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