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
楊爍又爆育兒迷惑行為:
偏心式教育和詐尸式育兒的惡果是什么?
文/晏凌羊
1
《爸爸去哪兒》第6季終于開播了,不過這次它改了名字,叫做《一起出發吧》,而且在國內并沒有播出,只有在芒果TV國際版上才能看。
據說是為了規避以下這一紙禁令。
這次節目請來的嘉賓有楊爍、何猷君、陳小春、包貝爾、耿樂。節目剛開始,楊爍就因為他對兒子的態度過于嚴厲而被網友狂批。
這兩天,楊爍的“偏心式教育”又引發了網友們的吐槽。
楊爍交代哥哥楊雨辰在家照顧妹妹,然而妹妹卻總是跟哥哥對著干,無計可施的楊雨辰最后被氣哭了。
楊雨辰平時照顧妹妹,還是挺溫柔的。
但是,一旦兩人意見不合,他解決沖突的方式就跟楊爍對待他的方式有點像。他不懂得怎么跟妹妹溝通,用的只是命令式的口吻,比如“你過來”。妹妹不聽他的,他突然陷入崩潰,歷數妹妹的罪狀:自己發燒了,妹妹還在那笑。妹妹打他、用腳踩她。
而且,整個照顧妹妹的過程中,他充滿了焦慮感。這種焦慮,并不是源于妹妹不聽他的話,而是源于:他擔心自己照顧妹妹的過程中出岔子,接著會被父親責罰。
帶孩子的時候,連我們大人有時候都會被孩子氣得說不出來話來,更何況一個七歲的小男孩?妹妹不聽他的話,與他對著干,而他又害怕被爸爸責罰,急得直哭,找爸爸哭訴。
但是,楊爍第一反應不是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他的關注點是“你是男子漢,你怎么可以哭”?
再看到一旁勞作的農村小哥哥,楊爍更是直接把“別人家的孩子”端出來,嘲諷楊雨辰嬌氣。
接下來,他終于問了兄妹倆鬧矛盾的緣由,但是他沒有安撫小孩的情緒,而是反問了一句:“這下你知道你不聽我話,我的感受了吧?”
最后,他終于問了兄妹倆鬧矛盾的緣由,但是并沒有馬上安撫小孩的情緒,而是反問了一句:這下你知道你不聽我話,你的感受了吧?
雖然事后楊爍讓妹妹跟哥哥道了歉,但他很快抱起妹妹、讓兒子跟著自己走,他的理論是:女兒,我覺得,讓她去享受吧。
對兒子,則是:誰讓你是個男人呢?對吧?
接下來,楊爍還有一次非常令人迷惑的“偏心式教育”。
妹妹的襪子濕了,他怪兒子沒照顧好妹妹。獲悉兒子曾經跳到糧食缸里糟蹋糧食,他又罰兒子面壁思過。
在這兩分鐘的視頻之后,由于楊雨辰一直在哭,楊爍又罰他跑步。
楊爍不讓兒子哭,可楊雨辰卻是所有小孩中哭得最厲害的,哭得眼袋都快出來了。為什么?因為內心的委屈無處釋放。
我的問題是:男孩怎么就不能哭了?誰規定的?有情緒就要釋放,哭得出來的人,才能笑得出來。
看楊雨辰一邊跑一邊哭,我對楊爍這種教育方式表示好無語。
浪費糧食是不對的,但是,教育孩子是不是一定得用這種方式呢?
我每次看到楊爍對待兒子的方式,都感覺這種親子關系真是讓人窒息。
楊爍之所以會對兒子如此嚴厲,應該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一次采訪中他回憶,從小就在父親的打罵下成長,14歲離家出走,獨自到北京闖蕩。
回憶起那段往事,楊爍說:“擱現在我能告他,都能給他關起來。”
他還說,很多事父親冤枉了自己,還用自己的想法來評價他。
可是,很遺憾,他沒能隔斷這種原生家庭的詛咒,把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又延續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2
我總覺得,楊爍生氣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而是他冒犯了自己作為父親的權威。
兒子回答他問題,說了謊,他就讓兒子站起來跟他說。
兒子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聲音稍微小了點,他就說自己“聽不見”,讓兒子“大點聲”。
看那么小的孩子自覺背詩、不敢哭,我真替小朋友覺得委屈。
楊爍這種偏心式教育,真的能把兒子培養成男子漢么?未必。
其實,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該教導他們能為自己負責。
楊爍這種把妹妹交給哥哥的教育方式,不僅會讓兄妹倆關系惡化,還會把妹妹也養廢了的。
而我,發現很多二胎父母都有楊爍一樣的毛病。
頭胎女兒、二胎兒子的父母,若是重男輕女,女兒在家庭里的地位往往很低下。我就親眼見過有些父母買個西瓜,都要趁女兒不在的時候,給兒子一個人享用。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一抓一大把。如果頭胎是兒子、二胎是女兒,女兒也會成為哥哥的墊腳石。
總之,在這樣的家庭里,你的性別是女,那你就帶著原罪的,你就是要還債的,就是要為家里的男丁服務和犧牲的。
有些頭胎兒子、二胎女兒的父母,可能會要求兒子無條件照顧女兒。
妹妹出生后,幾乎奪走了父母所有的注意力,哥哥淪為花邊,成為照拂妹妹的小大人,活生生被剝奪了他做孩子的權利。
看起來,這是重女輕男,可它的本質還是重男輕女:認為女孩是柔弱的,需要人保護和照顧的,不能為自我負責的。所以,哥哥得保護和照顧妹妹,哥哥得為妹妹犯的錯負責,因為妹妹沒法照顧自己、沒法為自己的事負責。
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
可能會讓男孩覺得“女人天生很麻煩”“是男人的累贅”,因為她們總是不懂得照顧自己;
可能同時也會讓女孩覺得,女人天生該被男人照顧呵護,女人何苦讓自己拼得那么累,長大以后找個男人照顧自己就行了嘛。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女孩,長大以后會樹立怎樣的愛情婚姻觀?會有怎樣的人生?我們不難想象。
這種教育看起來是沒問題,但實際上是很危險的。
有些兩胎都是兒子或都是女兒的父母,則無條件要求“大的讓著小的”。
我個人非常反感“大的就得讓著小的”這樣的育兒理念。
家里的“老大”似乎永遠是一個堅強、隱忍、照顧人的形象。有義務,你上;有權利,你該留給別人享。
所有人都說得理直氣壯:“你是老大,你該讓著弟弟妹妹啊!”
如果弟弟妹妹不想要的東西分你一點,你還得感謝,因為旁人會說:“看看,你妹妹吃了肉還給你留根骨頭的。”
可是,憑什么呢?“你小你有理”,難道不是“我弱我有理”的變種?難道不應該是“錯的,讓著對的”?
老是讓“大的讓著小的”,后果是什么?
大的孩子不敢把對父母的恨意發泄到父母身上,因為父母意味著強權,那TA只能把這種恨意投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妹妹身上。
媒體報道過很多這樣的案例了。
2017年陜西安康發生過這樣一件事:14歲的少女深夜玩手機被弟弟發現,她擔心被告狀,持刀砍殺了弟弟,將其扔下橋并埋尸。
而在案件審理中,法官發現:這個家庭極其重男輕女,父母給最小的弟弟買手機,卻禁止兩個姐姐玩手機。
西安閻良區一個14歲的初三男孩將自己一歲半的親生妹妹殘忍殺害。
根據鄰居的爆料:“他爸經常打他,打他的時候在背上踩,有一天嫌他回來晚了一晚上沒讓回家。他媽很愛她的那個女兒,天天是一只手抱著女兒還提著水果。”
在普通家庭中,即使“大的”沒有發展到要殺害、傷害“小的”的地步,“小的”長大了能成什么樣?TA從小在家里就是霸王,哥哥姐姐都得讓著TA,父母也更疼愛TA,可你到了社會上會怎樣?誰還把你當“小的”?
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老大和老二一起長歪。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是一視同仁。大的、小的,都應該給予充足的愛。老大從父母那里得到充沛的愛,TA才有能量主動輸出愛。父母以身作則照顧弱小,TA才會有樣學樣。
一味讓大的照顧小的,難道不是農耕時代的價值觀?把老大當成家里的免費勞動力,讓TA替代自己履行父母的職責,真是又蠢又low。
3
楊爍身上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詐尸式育兒。
所謂“詐尸式育兒”,具體是指父親或者母親(通常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缺位,卻又偶爾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指責孩子和媽媽或者爸爸。
平日里,缺席育兒,完美隱身;偶爾出現一下,就耍威風,擺爸爸權威。
楊爍自己也曾經說過,兒子七歲了,但他陪在兒子身邊的日子,半年不到。
而他現在教育楊雨辰的狀態,確實很符合“詐尸式育兒”的特征。
我理解每一個要養家掙錢的“中年狗”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是,不是所有的陪伴都必須要“物理空間和物理距離”的成全。
如果你夠有心,跟孩子分隔兩地的日子里,也可以做到“有效遠程陪伴”。這種陪伴,跟異地戀是一樣的。
雖然“兩地分居”的陪伴效果確實不如“朝夕相處”好,但如果你有心,如果你和孩子之間能夠保持愛的流動,形式上如何并不很重要。
每天記得抽點時間聽孩子說話、和孩子交流,也能達到陪伴的效果。
注意:這里的“和孩子交流”,不是“看一眼孩子”。
這種交流,滿足的不是你“看孩子”的欲望,而是要實現“愛的流動”,即,讓孩子感知到:你愛TA,你有在認真聽TA說話,你能體察到TA的情緒流動和真實訴求。
如何保持“愛的流動”?這不是靠打幾個視頻電話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包括遠程陪伴),自始至終對孩子有共情力。
共情力是非常可貴的一種“愛能力”。為人父母的快樂,不是為了要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權威,讓孩子干什么事都聽自己的,而是要學會讓自己的心靈和孩子的心靈產生真正的鏈接,產生“愛能量”的流動。
俗話說,愛出者愛返。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人父母的快樂。
孩子有了情緒,他的情緒就在那里,下不來。你做父母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去共情,讓他知道他的情緒被父母看見了,接納了。他有了這樣的安全感,才能進行下一步。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產生了情緒,第一反應是把他的不良情緒強行壓住,只是為了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聽我話”的結果,但是,孩子的情緒一直卡在那里,在這種狀態下讓孩子去改正,他能改得有多好?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不一定對。
與你共勉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念
逗號有倆女同學,一直是班級里的學霸,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穩定拿滿分。
我當然也希望逗號當學霸,但后來一想:她那倆女同學的媽(中國式育兒,爸爸都隱身了),一個是全職媽媽,一個是小學老師。她們一個全身心陪公主讀書,一個工作時間比較自由。而我這種又要創業又要陪娃的媽,經常過的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生活,陪娃的時間不如她們的一半。如果逗號再是學霸,那豈不是要把她們氣死啦?
我只有一句話想說:天道酬勤,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