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香 文 藝
心 香 文 藝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
澤眾 作品欣賞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這是韓非子《鄭人買履》的寓言故事,借以諷刺那些思想教條,做事不會變通的人。兒時常聽老師講,如今依然會不時想起,籍此也觸發了我對腳和鞋的些許思絮。
1
小時候,我曾打著赤腳,行走在鄉間的土地上。長大后,穿過布鞋,解放黃膠鞋、塑料涼鞋;進城以后,買過溫州假鞋,穿過皮鞋、休閑鞋、運動鞋…… 腳上穿過的鞋,也留下了一行過往的足跡。
人們每天腳踩大地,無論對大人還是小孩來說,都是件習以為常了的事。但我們遠去的先祖們,也許那時還沒有穿鞋的習慣,都是光腳走路的。不知過了多久,才開始穿上了鞋子。
六七十年前的中國,到處都是窮苦人,許多人沒鞋穿,只好光著腳丫子干活走路。生活在南國的人,多穿著手工編織的草鞋。紅軍戰士也是穿著草鞋,長途跋涉,征戰南北。我們生活在北方的人,則大多穿母親手工縫制的布鞋。當初鞋子的最大功用,僅是保護腳能走長路。講究美觀的想法,也只是那些極少數富人的追求了。
2
“三寸金蓮”講的是古代女子的裹腳。古時候的女子必須裹腳。那其實是殘害婦女身心的一大封建習俗,極大壓縮了她們的生活空間。這種愚昧落后的文化,雖是封建禮教的產物。但也真實記載了那段遠去的歲月。新文化運動之后,隨著現代文明東進的加速,一切都變了。
最難忘母親做的布鞋。早年的鄉里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靠手工縫制。農閑時正是農村婦女,紡線織布、縫衣做鞋的季節。每個人的腳大小有別,單鞋棉鞋又有所不同,因此手工做鞋用的鞋樣也不同。記得母親的鞋樣,都是比著每個人腳的大小,用紙剪成的,然后夾在不常用的舊書里,收藏著,到用時才拿出來的。印象中母親的針線筐里,總放著幾雙半成品的鞋面或鞋底。鞋底是用一層層舊布,先粘在一起,然后一針一線縫納成厚厚的鞋底。納鞋底是很費勁又耗時的,鞋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針眼兒。不過,也不知為啥,那時的小孩子是最費鞋的。不長時間新鞋就穿得露出腳趾頭了,把鞋穿得都磨透鞋底不能再穿了,還得交到廢品收購站那。
后來我就想到,每一雙布鞋里,不知凝結了母親多少以時間計的生命啊! 做布鞋,穿布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這時江浙一帶機制鞋業的迅猛崛起,人們開始喜歡上了那些式樣俊美,種類繁多,價格低廉的溫州鞋、平板鞋、休閑鞋,還有南方工廠生產的品牌運動鞋、皮鞋,甚至行銷到了全球市場。這便讓手工做鞋的母親們,永遠告別了那世代傳襲的技藝,騰出手來去做別的事了。現代經濟與科技發展,無形中相對延伸了母親們的生命,一下子提升了她們的生命品質。
3
兒童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十分可愛,時常為父母與孩子逗樂的玩物。美人的腳是不能隨便示人的,其因是暗藏著一些隱私之美,確如人所說,腳其實比手還要干凈呢。女人鞋子的式樣實在太多了,常常使人眼花繚亂。生活在船上的漁民、水鄉的種田人,終年光著腳,幾乎是不穿鞋的。但是人們漸老之后,奔波日久的腳,會散發出令人生厭的氣味,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老人的腳干澀而難看,實不愿示人。于是,每晚睡前勤洗腳,不但利于睡眠,還會收到潤心之效。
只是有件事,一直令我不得其解。洗腳原本是自個兒,便能完成的生活瑣事,近十多年以來,不知怎么竟然生發成了一個大產業。洗腳養生盛行一時,大街小巷開滿了洗腳屋。真沒想到,洗腳業似乎一夜間竟然,蓋過了新興的制鞋業。據說它發源于南方某地,后來迅速紅遍大江南北。心靈手巧的南方人,在腳和鞋上也能做出大文章,不正說明其珍貴性和社會的認可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嗎?
今天我們生活的空間無限大。遠方的誘惑,讓人們自然意識到了腳的重要,人們的那些奇思妙想,離開了行走幾乎無法實現。腳之于人的功勞實在不小。只是正常的健全人,平日不怎么在意其而已。然而腳卻離不開鞋。而今的人們,對于穿鞋則是格外講究的。難怪俗話說:“鞋子合適與否,只有腳知道。”有關腳與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還真不少。
過去常聽人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其實無論新鞋舊鞋,很多時候常是踩踏在最熟悉的地方。“世上本無路,走得人多了自然就成路了。”生活中的一條條新路,總是眾人走出來的。
以文會友,推廣交流、相互促進,我在這里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