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溝通的情境往往是兩難的。其次,即便你發起了溝通,也不一定能到達對方。而有時候你感到對方明白了你的意思,對方也不一定會遵循你的溝通請求。究竟存在哪些障礙,導致了溝通的不成功呢?
關于溝通的6大常見誤解
在溝通過程中,溝通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溝通的質量同時受到雙方各自的溝通意愿、狀態與技巧的影響。比如,你可能很希望和你的父母來一場彼此尊重的、成人間的對話,好好地談一談未來工作選擇的問題。你希望溝通過程中你們的關系是平等的,希望你的父母能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然而,你的父母卻始終站在以上對下的立場對你的選擇加以批判。結果,雖然你努力地用成熟的態度和父母溝通,這場對話也會難以繼續。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當我們不說話時,我們也像無聲的傳話筒,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傳遞各種信息。因此,溝通不是從我們說話開始的,而是從我們和對方碰面那一刻就開始了,而我們說話前傳達的非語言的信息,可能會影響到后續的溝通。比如,有天你和你的伴侶產生了矛盾,你們先是彼此沉默。過了會兒,你對伴侶招手說:“來,我們溝通一下。”但你發現你的伴侶好像不愿意和你溝通。這可能是因為,在你開口要求之前,你呼喚Ta的手勢、你臉上僵硬憤怒的表情,已經向Ta傳達出很多信息:你還在生氣,而且你自己也不樂意進行對話。這些信息都會影響Ta對溝通的配合。
溝通得多不代表溝通得好。糾纏在負面的溝通中只會產生更多負面的結果。
比如,有些人和自己的伴侶因為一件事產生了爭執。Ta抓著自己的伴侶不斷地爭吵,而在對方回避后還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有努力地找對方溝通,明明自己才是更占理的一方。然而,并不是“在說話”就意味著是有效的溝通,反而由于持續地傳遞負面信息,阻礙了對方溝通的意愿;或者使得兩人卷入長時間的爭吵,產生更大的情感裂痕。
即使溝通很順暢,但不代表雙方都加深了對對方的了解、拉近關系所有的溝通都會拉近關系。關系的增近,取決于溝通過程中進行深度的自我暴露
誤解5:所有類型的問題都能用溝通解決。
不是所有類型的問題,都是溝通能解決的。問題的解決需要雙方共同的意愿和努力,如果溝通很順暢,最后卻沒有落實到現實的改變,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
誤解6:只要有好的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很多人認為,只要單純地磨練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溝通。但首先,并沒有單獨一套完美適用于所有溝通情境的溝通技巧,因為每次溝通是不可復制的,參與溝通的人、溝通發生的場景都在變化,適用于一個情境、一種人的溝通方式,未必適用于另一個情境、另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