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及股骨頭壞死在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方面有相似的表現,二者在診斷過程中極容易誤診,因此臨床上診斷二者時應從多方面考慮。
第一,從發病特點及病程、病史上鑒別。除外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創傷等因素影響,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多好發于老年患者且病史較長,有些可達十年以上甚至數十年之久,與患者職業類型也有一定的關系,如早年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為高發;而股骨頭壞死患者發病年齡不確定,病史一般較短,從出現疼痛或髖關節不適等癥狀到臨床確診平均不過1-2年時間,病情發展也較骨性關節炎快速,大多數有明顯的外因,如長期飲酒、大量使用激素、髖關節外傷、減壓性疾病等。
第二,從臨床癥狀及體征上看,二者似乎無明顯特異性,如都可引起臀部外側、腹股溝區域、大腿內側以及膝部的疼痛不適,都可造成負重時疼痛加劇,都有髖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等表現,體格檢查均可見局部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托馬斯征及“4”字試驗陽性等特征。但仔細分析二者的發病特點及臨床癥狀的細節可以看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局部疼痛多數為運動性,而在靜止狀態(體息)時,疼痛往往可減輕或緩解;股骨頭壞死患者疼痛沒有明顯的時間限制,在靜止狀態下也可有疼痛癥狀。但需要指出的是該現象并非必然,這和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有一定的關系,許多重度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在休息時也可表現出疼痛癥狀,僅僅憑借疼痛癥狀的微細區別尚不能對兩種疾病進行鑒別。
第三,病理及影像學表現是鑒別二者的最直接的手段。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病變主要在髖臼緣的骨質增生、關節軟骨面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髖關節囊韌帶的肥厚、滑膜血管伴增生等;而股骨頭壞死的病變主要在股骨頭本身的缺血性硬化、萎縮變性、骨吸收塌陷,松質骨蜂窩狀變或硬化等。由此可以看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屬結構性病變,關節軟骨磨損是其特征,因此活動后加重“摩擦”癥狀加重;而股骨頭壞死為炎癥性或血管性疾病,主要是骨頭本身的病變,因此與活動無明顯關系,這就解釋了二者在疼痛癥狀上的微細差別。
作者簡介:孫小波,男,副主任醫師,在職博士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曾意榮教授團隊核心成員之一?,F就職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骨科,從事骨與關節疾病臨床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