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秦州雁:青泥嶺與仙人關

一、青泥嶺

位置:青泥嶺山脈坐落于今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水陽鄉、大河店鄉、嘉陵鎮、虞關鄉之間,西北——東南走向,綿延三十余公里。從徽縣城朝東南眺望二十五公里之外,可見海拔 1746米的青泥山脈最高峰——鐵山。

文獻記載:唐代以來的國家地理志和地方志對于青泥嶺有明確記載,唐代《元和郡縣志》宋代《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明代《盛郡國志》、嘉靖年間略陽知縣李遇春修撰《略陽縣志》及徽縣人郭從道的《徽郡志》,清代康熙年間鄧天棟《徽州志》,乾隆年間費廷珍的《直隸秦州新志》,嘉慶年間張伯魁《徽縣志》,民國年間趙鐘靈的《徽縣新志》等均記載“青泥嶺: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東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巔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鐵,又名鐵山。唐謂之青泥,宋始稱鐵山。陡壁直上約五、六里至其巔,俯瞰城郭。西南倚山一角有虞關鎮。”柳宗元《興州江運記》關于“自長舉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過栗亭川,逾寶井堡……綿三百里而馀”的記述,佐證了作為官道的青泥道的存在與青泥嶺的地理位置。

按史志與前人的文獻記載,青泥嶺鐵山西北接徽縣木皮嶺,東南臨徽縣嘉陵江,介于古興州長舉縣、成州同谷縣、鳳州河池縣之間。而從當今行政歸屬上看,青泥嶺整體位于徽縣境內,橫亙在徽縣東南。

實物見證:青泥嶺山脈中的青泥古道開辟于秦漢時期,至唐代成為秦隴通往漢中、蜀川的官道之一,是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地,青泥嶺是一處隴蜀之間遮擋南北的軍事要沖,秦漢以來在此發生了許多戰事,留下若干歷史文化與遺跡。由于青泥古道在溝通南北交通方面作用重大,宋代以來歷代對于徽縣境內的古道都進行過一定的維修管護。在今徽縣大河店鄉、虞關鄉境內沿線遺留下了幾處官方與民間修路的記事碑刻碑文。這幾處碑刻是:大河店鄉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宋代嘉佑二年(1056)“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虞關鄉老虞關街道口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虞關巡檢許清的“修路摩崖碑記”;大河店鄉王家河村瓦泉自然村明代萬歷十七年(公元1588年)郭元桂記述御史鐘文陸(鐘化民)修路事跡的“白水石路記”;大河店鄉青泥村辛家吊溝社的明代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玄天神路”摩崖石刻;明代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虞關鄉八渡溝修路摩崖石刻;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遠通吳楚碑”與“修路碑記”;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年)兵部尚書、總督秦隴使者、湘鄉楊昌濬撰書“大河店修路碑”;虞關鄉老虞關渡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軍胡宗南陸軍師第一旅旅長李鐵軍撰“虞關義渡記”。

此外,在徽縣圍繞青泥嶺還遺留有若干歷史文化古跡,如漢代以來的嘉陵江沿江雙龍崖棧道、八渡溝通略古棧道、王家河瓦泉山棧道、月亮峽通勉、略棧道;有唐代的水會渡遺址,宋代吳玠抗金的仙人關、吳王城遺址、何家寨與馬軍寨勝金坪遺址,羅漢洞、長豐寺遺址、四川宣撫使總領錢所、黃沙驛新倉遺址,有太和庵、興隆庵、蓮花洞、佛爺崖、泰山廟等魏晉以來的宗教遺址,有郇莊白塔、吳玠墓、文廟大殿、城隍廟大殿、田家河古銀杏樹群落等文化遺跡。

這些青泥嶺山脈中的古代修路碑刻碑文與建筑古跡是青泥嶺在當今徽縣境內的實物見證。

文化見證:青泥嶺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唐代詩人李白在他的《蜀道難》中寫有“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以手撫膺坐長嘆”詩句;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由成縣南下成都府時,在《水會渡》詩中對青泥古道留下“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的紀實描寫。圍繞青泥嶺,徽縣遺留有若干以青泥嶺為題材的古詩詞、散文,有以“新修白水路記”為主的青泥古道修路摩崖與碑刻碑文,有以吳玠抗金、曹友聞抗蒙為主的宋代軍事歷史文化,以古道沿線石像建筑為主的宗教雕塑建筑文化,以“新修白水路記”和仙人關大戰為歷史線索的金徽酒文化。

二、仙人關

仙人關 別名虞關,按明代郭從道《徽郡志》與民國版董杏林《徽縣新志·要道》記述“魚關,鐵山西南麓。唐置魚關驛,為蜀口要隘。宋曰虞關,設轉運使于此。明為巡檢司治,清初裁缺。”

在青泥嶺主峰鐵山西南側腳下,沿嘉陵江東岸西下十里處,谷狹崖高,地名仙人關,后世俗稱虞關。對古河池縣周邊軍事與交通上的關隘要塞控遏作用極為明顯,與四川劍閣劍門關一道素有蜀門稱謂。唐宋以來國家與地方史志對仙人關廣有記載,清順治七年徽州知州楊三辰《江河紀略》記曰“仙人關峽,宋將吳玠、吳璘破敵處也。”《略陽縣志》記載“古有何尚翁在此修真,道成飛升。故名仙人巖”。《宋史》對于吳玠、吳璘、吳挺,以及吳曦一家三代在仙人關抗金的事跡有詳細記載。

仙人關抗金 《鞏昌舊志·形勝》記載徽縣“巖山環峙,江水合流;東接連云,西盤百頃;關隘扼喉,溪谷張翼;為秦隴之藩屏,控巴蜀之門戶。縣接秦隴,而地控天水、連漢中,稱為要害。隴蜀有事,河池在所必爭。”仙人關所在之處,江流湍急,行舟險惡;夾岸絕壁,易守難攻,為古代著名雄關。仙人關吳王城的軍事戰略地位彪炳史冊,首先與南宋初年的宋金仙人關大戰有關。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紀初,仙人關一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處于戰爭狀態。在早期的抗金斗爭中,西北地區主要依賴張浚、王彥、劉子羽、吳玠、吳璘、吳挺,安丙等人,和尚原、仙人關一帶則是西北地區抗金的主要戰場。

仙人關吳家軍抗金事跡  仙人關吳玠抗金事跡在《宋史·吳玠、吳璘、吳挺》與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5)工部侍郎、大學士王綸為吳玠撰《宋故開府吳公墓志銘》,高文虎為吳挺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中有詳細記載。

紹興四年(1134)仙人關宋金之戰,吳玠、吳璘帥軍大破金國完顏兀術十三萬鐵騎,創下中國古代戰史上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阻止了金兵沿嘉陵江南下突破蜀口再染指臨安的企圖。

吳玠在仙人關駐軍鎮守十多年,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病逝于仙人關,后立碑安葬于河池縣(今徽縣)城北吳山。吳璘、吳挺仍率西路大軍把守河池縣仙人關與成州、興州一帶。吳玠、吳璘、吳挺三代人契仙人關、吳王城守隴保蜀六十余年,為保南宋半壁江山立下蓋世奇功。

吳王城遺址 南宋吳家軍抗金的吳王城遺址位于虞關鄉西8千米處的穆家坪懸崖下,這里為吳玠吳璘安置宋軍將校家屬之地,也是屯兵固守仙人關的城垣之地,后世俗稱吳王城。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當地百姓追思吳玠弟兄保國安邦功績,在吳王城建有一座祭祀宣撫吳玠的吳公生祠,并由川陜宣撫使、寶文閣學士胡世將題寫了《宋忠烈吳公祠記》碑,碑文《徽縣志》有收錄記載。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吳璘之孫吳挺之子吳曦繼守興、鳳、成州期間,居世功以自傲,叛宋降金,在興州自立國號“轉運”,被四川宣撫副使安丙毅然帶人誅殺。嘉定二年(1209年),河池百姓為銘記安丙誅殺吳曦的功德,又“卜地于仙人關,乃公隨軍轉運駐節之地,為祠三楹以報”。當地百姓不僅在仙人關修筑了紀念安丙的三間祠堂,清明三月還刻立了由白知微題寫的《宋安公大資宣相生祠碑記》,碑文詳細記載了安丙誅殺叛逆吳曦的經過以及河池百姓為安丙建立生祠進行紀念的史實。此后,南宋一直在仙人關駐軍。1236年蒙古兵南下入蜀,徽縣栗亭人曹友聞又憑借仙人關、青野原、陽平關等險殊死抗蒙。而元明清以來,圍繞仙人關均有戰事發生。

吳王城遺址現狀 虞關政區之名由虞關冠名而來,今虞關吳王城所在地北距徽縣城40千米,東部北部與嘉陵鎮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大河店鄉接壤;南部東南部與陜西省略陽縣長豐村交界。“徽虞白”省際公路穿越許壩、山岔、八渡溝、虞關、北雀、未子六村,寶成鐵路沿嘉陵江貫通南北,交通便利。遺址平臺前臨嘉陵江,背依半環形高六十余丈之絕崖,隔江于白水江鎮長豐寺遺址對望。因常年風雨與江水侵蝕,在江右岸穆家坪、羅漢洞以下,懸崖臨江幾乎無路可通。欲達遺址須沿“徽虞白”公路乘車順江下至長豐寺附近,過吊橋再逆江沿小道斜行上坡,越鐵道護欄,然后穿山溪草莽叢林,方可下達吳王城遺址。由于地理位置奇特,石崖絕壁下面積約(五十畝)三萬多平方米的遺址平臺掩映在萋萋荒草與雜樹之中。

吳王城垣遺址平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寶成鐵路時幾乎損壞殆盡,今僅在江邊殘存長6米,高2米左右的一段城壘墻體。早先臺地臨江處南北各有石門一座,今無任何痕跡。遺址平臺左側懸巖下的沉積巖上有一些石匠打造石磨子的凹痕,石上另有一尊古代石雕半成品神像,附近有未完工的摩崖石刻一方。城里側崖壁上高約十余米處呈“人”字形排列4眼人工開鑿的四方形石孔,右側高約二三十余米處的有一眼摩崖石龕(俗稱“藏金洞”或“藏寶洞”)。遺址平臺內有許多墻基石塊、陶片和殘破的石礎以及手推石磨盤等生活工具。按《徽郡志》的記載,遺址上曾存有《安公生祠記》碑、《仙人關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記》碑。

1975年11月吳王城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平臺前沿另有2007年元月由徽縣縣委、縣政府所立“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物提示碑一塊。

遺址周圍文物古跡  在老虞關街前有漢唐以來的虞關渡遺址(杜甫筆下的“水會渡”);馬家梁下老虞關老街有明代許清《虞關修路碑記》摩崖;有民國25年國民軍李鐵軍恢復虞關渡的《虞關義渡記》碑;在八渡溝內的通略棧道邊有明代萬歷年間的修路摩崖石刻;在穆家坪山下有“羅漢洞”佛教洞窟;在仙人關北山穆家坪上有當年宋軍駐軍與抗金的“何家寨、馬軍寨”等殺金坪戰場遺址;吳王城沿江下側又有長豐寺遺址,宋代墓葬;在白水峽則有刻于宋代嘉佑二年(1056年)的國家級文物《新修白水路記》摩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陜甘行:青泥陳倉道,仙人英雄關
青泥陳倉道,仙人英雄關
杜 鋒丨巡山獵奇
避險即安白水路,青泥嶺
【百花】古道之上,一架山嶺的傳奇(報告文學)——秦嶺,蜀道(陳倉道),甘肅省徽縣縣城東南的青泥嶺
吊打北宋的金國,為何死都打不進四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威信县| 友谊县| 麻城市| 乳山市| 湖州市| 城口县| 长顺县| 东莞市| 民县| 利辛县| 保亭| 澄城县| 东阳市| 英德市| 子长县| 上杭县| 马鞍山市| 奉新县| 潼关县| 黔南| 安吉县| 辽宁省| 彭泽县| 酒泉市| 广西| 九龙城区| 伊金霍洛旗| 阿瓦提县| 合作市| 五家渠市| 日喀则市| 屏边| 罗定市| 綦江县| 陆川县| 安阳县| 霍邱县| 通州区| 宜兰市|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