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即巴林部落、蒙古高原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屬“尼倫蒙古”。作為一個蒙古古老部落的“巴阿鄰”,最早見于十三世紀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經過漫長的歲月,蒙古族中形成特力金與尼倫兩大部落。公元十五世紀時,巴林蒙古族游牧到西拉沐淪流域,歷經金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等幾朝代,繁衍生息至今。
清順治五年(1648年),建旗編佐領時,始將巴林部分為左右二翼旗。由于巴林草原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有豐富厚實的文化遺產,因而,在蒙古族發展史上占有屬于自己的較高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巴林要繼承和發展了摔跤、賽馬、射箭等相互貫連的、獨具特色的“好漢三技”,使其為蒙古族的生存興旺服務。
未具備文字記載的條件下,北方游牧民族把摔跤、賽馬、射箭運動與政治、經濟、生產勞動、軍事、娛樂活動融合在一起的。這一事實,可從北方各地發現的巖畫中得以證實。巴林蒙古族把從遠古傳承下來的“好漢三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繼承,發揚光大至今。從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乃日(盛會)那達慕至今在蒙古族社會中傳承發展。
巴林這塊神圣的土地上,至今還較完整地保留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的契丹族建造的遼上京(今林東)和遼慶陵、懷陵、祖陵等遼代三大皇陵。在遼上京出土的瓷壺上印有孩童摔跤圖案。這一發現說明“摔跤”這一體育運動,從這塊土地上發起和興起的角逐體力、提高互斗技藝的具有軍事和健身雙重作用的民族體育運動。據史料記載,契丹族(有學者認為,契丹族是蒙古族的一個支派)皇帝重用摔跤高手為自己的貼身侍衛,并定摔跤表演為迎賓、待賓的重要儀式。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國后,根據政治、經濟、軍事需要,把“摔跤”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通過那達慕大會、狩獵活動,選拔勇士的同時,振作民眾精神,解除征途疲勞,鑄造民族毅力,增強士兵體質。有史料記載,巴禿(巴圖)可汗(成吉思汗之孫)率大部遠征西歐,安全渡過伊吉利沐淪后,為慶祝勝利蒙古將帥及士兵舉行歷時三天的那達慕大會,巴禿可汗和士兵一起坐在鞍屜上觀看那達慕。蒙古帝國中央萬戶諾彥那雅嘎,是生活在十二世紀末,是巴林部希日古格圖諾彥的季子,他統帥成吉思汗大本營的千名客卜帖兀列(宿衛)、千名火兒赤(背弓箭的皇上侍衛)、八千名錦衣衛士(侍衛)。他活到120歲,曾為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古余克汗、孟克汗等四位可汗服務的功勛卓著的思想家、大將軍、大勇士。當時,是否大力士或摔跤手成為考錄人才的一個重要條件。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衛戌國都的穆哈穆薩是因摔跤奪冠而被武宗皇帝看中后提升為衡督官銜的。成吉思汗之弟哈伯吐·哈撒爾,生于1164年,從小跟隨其兄成吉思汗為統一蒙古大部建立蒙古大國做出卓越功勛,赫赫一世的大將軍。成吉思汗贊揚他說:“別勒臺吉的摔跤技藝和哈撒爾的騎射之功是我取得天下的決定因素。”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摔跤技藝和騎射之功在統一天下這一創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清朝初期,巴林蒙古族祭奠敖包或給高齡老人祝壽時,舉行“好漢三技”在內的各種那達慕活動。可是,那時清朝政府對蒙古族采取封鎖、愚弄的政策,以戒備蒙古族王公貴族與毗鄰旗或其他旗聯手反政,更不允許各旗之間聯合舉辦大型那達慕。后來,這種封建禁令雖然逐漸松懈,是清朝當局想出利用那達慕宣傳自己的執政綱領,鞏固其統治的歪招。并通過那達慕物色和選拔摔跤高手充實到皇宮衛隊和軍隊中,加強其威力。同時,清當局設專管摔跤事務的機構,組織建立了皇室摔跤隊,進行摔跤比賽。那時為了搞宗教活動和慶賀節日,舉辦那達慕的多了起來,可是那達慕由王公官府、達官顯貴、宗教上層人士主持,摔跤手也成為某某王爺或活佛的摔跤手。所以,摔跤比賽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群眾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只能滿足有權有勢的貴族的享樂欲望。
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巴林右旗十三個大廟宇的喇嘛們聚在一起舉辦統一的宗教活動——“六月益若勒會”。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旗府所在地大拜尚(今大板)東、西兩大廟(主要是在東大廟),誦益若勒經(佛教祝福人的經卷),圈起經卷圈、跳查瑪舞、遷送曹日(用面捏制的鬼魅)。
【1925年巴林六月廟會那達慕片段,那達慕摔跤賽場】
益若勒會上,北京、沈陽、張家口、多倫諾爾(今錫盟多倫縣)等地商販云集大拜尚,推銷各自的商品、貨物,廉價收購牧民的皮革、毛絨、野獸皮角等土特產。當政者乘益若勒會之機,登記和統計應征兵丁、收稅納稅、公布法令、審理案件、判決案犯。“六月益若勒會”還進行摔跤、射箭、賽馬(賽快馬和走馬)為主的那達慕項目比賽。
【1925年巴林六月廟會那達慕片段,巴林王扎噶爾道爾吉(右二)在六月廟會上觀看摔跤比賽】
當時,除“六月益若勒會”之外,在巴林草原上舉行的比較大型的和例行的那達慕有:賽汗罕烏拉敖包祭奠。在這祭典儀式上,不僅有西烏珠穆沁、東烏珠穆沁、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來的摔跤手參加,還有克什克騰旗、阿魯科爾沁旗的摔跤手也來參賽。離旗政府僅四十華里遠的巴彥汗烏拉是巴林右翼旗王公祭奠的圣山,每年農歷五月初三以祭敖包的形式祭奠圣山。在這座山上,至今仍有人抱粗的松柏樹。
【1925年巴林六月廟會那達慕片段,外國人觀看那達慕】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這座山上曾有過虎、豹、鹿、狍等野獸。乃日那達慕與佛教是緊密連在一起的,于是,各大廟宇轉世活佛就位典禮、佛像開光典禮,都舉行乃日,進行那達慕項目比賽。據說,查干諾爾努圖克的阿貴廟舉行轉世活佛就位典禮時,洪格爾廟在十三世班禪額爾德尼蒞臨本寺時,都舉辦了較大規模的乃日,進行了摔跤比賽。此外,巴林人在祭祀阿其圖罕烏拉、陶伯罕烏拉、達日汗罕烏拉等罕烏拉(圣山)和祭祀巴彥查干敖包時,都舉辦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乃日那達慕。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后,恢復了蒙古族乃日那達慕的原貌,草原牧民重新回到了自由、平等的比賽競技場上。從1947年至1965年,巴林右旗堅持每年召開一次那達慕大會,從而蒙古族的傳統競技項目“好漢三技”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此間,從巴林右旗涌現出了在自治區、昭烏達盟比賽中奪魁的拉木、關其格、烏力吉門德等摔跤高手。
【內蒙古摔跤隊隊員合影,左起吉木嚴(哲里木),吉日嘎拉(烏珠穆沁),額爾和木巴圖(烏珠穆沁),烏力吉門德(巴林右旗)】
在國際體壇競技場上揚威的諾木拉西、布和敖其爾、李青等神箭手,他們一時轟動了我國體壇。還有旗內牧民組成的馬球隊,在全區馬球比賽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其中的馬球隊員受聘到蒙古國任馬球教練。
在那“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把蒙古族傳統的乃日那達慕說成是“爭名奪利的把戲”,“叛黨叛國變相軍訓”,從而,把那達慕強行列入“四舊”的黑名單,蒙古族傳統那達慕受到禁止和踐踏。因而,乃日那達慕中斷十余年后,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逐漸得到恢復。“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巴林蒙古族為恢復瀕臨失傳的那達慕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如組織男女摔跤手進行訓練,舉辦各種比賽等。
從而,巴林右旗摔跤運動當時在昭烏達盟處于領先地位,涌現出阿日貢巴圖、烏日圖、吉格吉德扎布、烏力吉等摔跤高手,乃日那達慕也走向正規,走向了迅猛發展的快車道。巴彥罕烏拉敖包會、賽汗罕烏拉敖包會、格薩爾廟祭奠、固倫公主廟祭奠等在內的各蘇木的敖包、尚士(神樹)祭奠活動相繼恢復,并按傳統定期舉行。在巴林草原舉辦的乃日那達慕除盟(市)、旗、蘇木的那達慕大會外,還有各嘎查、獨貴龍的乃日、巴林石節、各校校慶、薈福寺廟會等乃日那達慕,一到夏、秋兩季相繼召開。從而,乃日那達慕已成為草原牧民娛樂生活的主旋律。
(月亮靶)
巴林蒙古族的乃日那達慕具有明鮮的地方特色,把摔跤、射箭、賽馬“好漢三技”定為永遠保留的比賽項目。特別提及的是,有的地方射箭這一那達慕項目已趨消失。可是,在巴林草原射箭活動卻有了新的、深層次發展。射箭項目分為角弓和鋼弓兩種,各有特色,尤其是用角弓和鳴鏑射擊的薩仁牌(月亮狀的靶、用氈子和各色布制成的一環套一環的十環圓形靶)是巴林右旗獨有的傳統保存項目。
(蒙古象棋)
(沙嘎)
巴林右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達慕會上曾進行過乘馬射箭、騎馬輕武器射擊和舞劍刺殺表演。還曾進行過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擲布魯、蒙古象棋、沙嘎(用裝飾一新的羊踝骨球的一種游戲)比賽。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巴林那達慕的發展,包括蒙古式摔跤運動在內的其它類型的摔跤、射箭運動跨入了更新的發展軌道。
(孟和吉日嘎拉)
(斯日古楞)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孟和吉日嘎拉、斯日古楞、小孟和巴雅爾等選手,在摔跤場上大顯身手,在市、區比賽連續取得了好成績。此外,巴林右旗的百余名青年,在各地的摔跤、拳擊、射箭場上英勇奮戰,有的榮獲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型比賽金銀獎,有的獲得國家“健將”稱號,名揚國內外。 其中:自由式摔跤冠軍阿拉坦敖其爾;古典式摔跤冠軍吉日嘎拉、圖力古爾;自由式和中國式摔跤冠軍滿都拉;柔道冠軍都仍賀希格、阿拉木斯;拳擊冠軍朝倫巴特爾、阿拉木斯等也是民族運動項目的佼佼者。
射箭選手呼格吉樂在國際射箭比賽上(旗手)
在射箭場上,斯日古楞、呼格吉樂榮獲“中國射箭健將”稱號。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比先長的耳朵,后出的犄角更硬”,現今身為國家射箭隊隊員的呼格吉樂,從新世紀伊始刻苦訓練,以男子漢的勇氣、超群的技藝在全國射箭比賽中榮獲冠軍五次、亞軍二次、季軍三次,還在十余次比賽中名列前十名等輝煌成績,繼承和發揚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巴林神箭手的事業。呼格吉樂以中國射箭隊員的身份先后赴保加利亞、印度、斯里蘭卡、斯洛伐克等國參加國際比賽,取得較好成績,名揚五大洲。
(那達慕儀仗隊)
巴林蒙古人善于舉辦那達慕,并珍惜和發展曾作為戰時演習、平時娛樂的那達慕活動。他們把那達慕辦成測試智慧和力量、評比毅力和勇氣、加強團結和友誼、建造和藹平和的聚會。他們選擇風景優美、水草茂盛的廣袤草原為那達慕場地,致使那達慕在和諧、歡樂、平安、舒心的氛圍中進行。那達慕開幕之日,選在風和日麗、百花盛開的吉日,慶賀牧業豐收、五畜興旺。更選擇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表達能力強、并有幽默風趣、嗓音洪亮的人當那達慕的主持人和播音員,使那達慕的氣勢緊張有序,活動快樂。同時還把那達慕主席臺和場地布置得莊重宏偉,把那達慕程序安排的有條不紊,將那達慕各項活動進行得井然有序,使參加那達慕的每位運動員和廣大觀眾心情舒暢。那達慕各種項目,如體育運動項目、文藝表演項目、獎勵英模活動、物資交流活動有序地交錯進行,把那達慕辦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
(那達慕觀眾)
人們常說:“三個巴林人中有兩個歌手或詩人”。的確,喜愛文化藝術的巴林人在那達慕會上爭相獻藝。有說烏力格爾(蒙古說書)、好來寶的;有唱長調跳安代舞;有唱誦頌詞、朗誦詩歌的,真可謂熱鬧非凡。巴林右旗著名藝人烏斯胡寶音經常受邀赴旗、鄉那達慕,拉起優揚的四胡,頌揚美麗的山河,贊頌摔跤健將和駿馬、騎手,活躍那達慕氣氛。巴林蒙古族民歌《奔拜西利》中唱道:“有懸崖峭壁的哈日嘎那臺嶺喲/有神箭手的我們的巴林喲/有茂密森林莫力圖嶺喲/有名馬成群的我們的巴林喲!”這首歌真實地唱出了巴林是摔跤手的搖籃,駿馬的產地。又一首巴林民歌《烏楞呼和毛日》中唱道:“鐵青色的駿馬/是追趕飛云的走馬/在內蒙古大地/名揚神州的好馬!”這首歌歌頌了巴林走馬的神氣和速度。巴林籍著名作家阿·敖德斯爾在他的名為《阿拉木斯之歌》的中篇小說中,把巴林摔跤健將的健壯體魄、高超技藝描繪得淋漓盡致,表現得活靈活現。巴林蒙古人不僅歌頌名揚競技場的摔跤高手,還贊頌獲得名次的快馬、走馬,并以頌詞形式鼓勵跑最后的參賽馬匹,送上衷心的祝福。
(受獎博克)
(向那達慕的贊助者敬贈禮品)
(走馬比賽)
(速度賽馬)
比如,過去把角弓分為大功力、中等功力和小功力三種,射箭愛好者自己備料自己制作。可是,遵照人生規律會制作角弓的藝人逐年減少,繼承這一獨特制作技術的人為數不多,制作成的那幾把弓也遇到銷售難的困境。所以,射箭運動怎么能繼續發展呢?經濟是包括政治、那達慕在內的一切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對乃日那達慕產生巨大影響。乃日那達慕文化作為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應得到很好地繼承、保護、發展。這一重要任務不僅僅是屬于摔跤手、射箭手、騎手的任務,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任務。要發展那達慕文化,必須首先發展經濟,為建設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要發展那達慕文化,必須牢記蒙古族:“云集雨大,人聚力大”,“單行的老虎,不如成群的喜鵲”的古訓,加強團結,同力合作,為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娛樂項目而努力奮斗。
本文選自內蒙古文化出版社《蒙古族那達慕》 本文略有刪減
那·恩和 確吉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