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升入初中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中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撲面而來的課程、活動、作業…與小學相比,孩子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了。 “我家娃昨晚作業做到10點半” “我們到12點” “我們小學基本沒作業,太不適應了” 這段時間幾乎每天在孩子班級、年級的各種群中都會看到家長們的抱怨。幸運的是,至少迄今為止嘟還無此困擾,雖然時間安排會更緊湊,但嘟的作息基本保持與小學一致:每晚8點半收工,并且除去課業,他每晚還總能給自己安排1小時以上的“自由呼吸”時間。 “8點半”與“12點”,3個半小時的差異究竟差在哪里?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孩子“手腳慢”“腦子笨”“作業多”…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表象!從對孩子與父母們的接觸中,我感覺作業時間的差異其實就是孩子是否具備高效學習能力的體現,而高效學習能力的核心支撐點就是“專注力”。 記得嘟剛進入小學學口算時,老師的要求是:“學會檢查,保障正確率”;家長們也常配合地提醒孩子:“不要求快,先保證做對”。對于這些提法,我的感覺是:不妥!甚至有害! “不要求快,先保證做對”,這種方式一開始就在觀念上把正確率與速度對立起來了,默認速度快就是毛毛糙糙、不求甚解,而速度慢下來,就會更仔細、思考的更周全。殊不知,這種結論背后隱藏著一個默認前提,即:孩子慢下來的速度、多出來的時間全部都放在了作業或學習上了。 事實是這樣的嗎?孩子的自控力一般較差,別說剛上學的小豆包,就是高年級的孩子、甚至大多數成年人在做自己興趣不大的事情時都是很容易分神的。所以,通過延長時間來保障質量并不可取,提升單位時間內的專注度才是關鍵。另一方面,如果從一開始對孩子的學習就沒有專注度的要求,往往容易養成孩子磨蹭的壞習慣,而磨蹭是高效學習的大敵! “學會檢查,保障正確率”,這種方式的問題在于易讓孩子對檢查產生依賴心理,認為一遍做不對沒關系,反正還要檢查;長此以往,孩子在做作業時易形成一種漫不經心的狀態。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對做作業持輕漫態度的孩子在后續的檢查中能突然變得認真仔細起來;更何況,由于思維慣性的存在,自查的效果并不可靠;也正是由于自查的不可靠性,某些特別關注孩子成績的家長往往會主動要求幫孩子檢查,如此將會更糟糕:“作業做不好也沒關系,反正有媽媽幫我檢查”,家長的行為無疑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作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兒,作業做得好不好你老媽比你還緊張”。如果這種認識蔓延到孩子對整個學習的態度上,那么一個既磨蹭又缺乏主動學習習慣的孩子就在父母一點一滴不經意的“關懷”中煉就出來了。 很多人喜歡將質量與速度對立起來,認為降低速度、反復檢查,就能提高質量;速度快了,沒時間仔細思考,沒時間檢查,質量肯定會打折扣。但就我個人的理解,質量和速度是可以統一的。如何統一?我認為即不是從正確率入手也不應單從速度入手,而應從一開始就要同時抓,其抓手就是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提升“專注力”是一個實操性很強的問題,很多細節會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而有所差異,但其操作的框架、原則仍是有跡可循的。我的體會是,在孩子學習時家長做好以下三方面的事情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有益的: 1.客觀環境的營造:盡可能創造一種親“專注力”的環境,包括:摒除與“專注”對象無關的事物,盡可能排除干擾因素的影響等。 2.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努力使“專注”對象與孩子的內心發生關系。采取的方式包括:讓孩子在主觀上意識到“專注”對象的重要性,使孩子對“專注”對象發生興趣等等。 3.父母的隱性監督:孩子畢竟是孩子,自制力、自律性較弱,尤其是在一個習慣形成期間,父母的監督是至關重要的;但另外一方面,這種監督應該是隱性的,而不是命令式的。這意味著家長的監督是旨在營造一種氛圍,通過氛圍讓孩子感知、內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對其進行自發的調整。 正是基此考慮,在嘟剛上小學時,我并沒有采納老師要求的“學會檢查,保障正確率”的方式,而是要求嘟:“不準檢查,一遍做對”,我不想在“對”上面做文章,一開始我就把關注點指向了“專注力”的培養上。以口算為例,只要我在家,嘟做作業時都會“清場”(在做口算期間,除了我和嘟,房間沒有第三個人)和“清桌”(書桌上除必要的學習用具外,其他無關什物均移開);然后就是和嘟的約法三章:1.預估做題時間,掐表做;2.可以提前交作業,且規定時間內可以檢查,但鼓勵不檢查;3.一旦作業交到我手里就不準再檢查了。 “清場”和“清桌”是為嘟的“專注”提供環境保障,保證一個相對單純、安靜的環境;掐表、交卷、不準改是為了嘟的“專注”提供內在驅動:交了卷就等于斷了后路,讓嘟明白這N分鐘很重要,要充分利用(需要補充說明的是,N分鐘的設定也是重要的,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學習能力合理設定;由于口算簡單,我們設定的時間往往都在10分鐘之內,所以不會超過孩子正常的專注極限)。除了這兩項保障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就是我會坐在他身邊,目的有兩個:1.表示這件事很重要,所以很好的完成它也是很重要的。2.媽媽在旁邊,別存什么其他的念想,老老實實做好10分鐘。 一段時間以后,嘟的作業速度沒有問題了,無論做什么、無論在哪兒做,基本都是班里第一個完成的,作業質量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也都能排在班級前幾名。為了進一步提高孩子的做題質量,我接下來采用了一項大家爭議頗大的方式,金錢激勵法。 由于嘟已經養成專注做題、不依賴于檢查的習慣,所以我對檢查放寬了的要求,如果孩子愿意,做完了口算也可以檢查。無論是否檢查,只要全對就可得到5毛錢的獎勵,如果做錯一題則要扣2毛錢;每天一記賬,半年一結。還真有效!雖然每天的金額只體現為數字,但顯然這些數字的起伏對嘟起到了明顯的激勵作用,嘟作業的錯誤越來越少了… 這項制度在維持了第一個半年后即告結束,因為嘟在正確率上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了。雖然對于孩子學習上是否可以給予金錢獎勵爭論頗多,但我覺得一定范圍的、短時期的運用似乎并沒有養成孩子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性格。其實,與其說孩子關注的是金錢本身,不如說孩子在意的是金額數字帶給他的認可感。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積分、插紅旗、蓋紅花應該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僅通過一個口算作業就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嗎?顯然不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除了有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父母建立“專注”培養的意識,隨時隨刻予以運用。比如,培訓班上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專注力的場所。嘟小學培訓班上課,我們總會提前到,主要是為了給嘟占第一排或第二排靠走道的位置。原因很簡單,前排直面黑板和老師,干擾性最小,而第一排和靠走道的位置在做課堂練習時,老師能很方便的看到孩子的做題情況,如有問題方便與老師短暫互動。 這些因素對將孩子迅速帶入到課堂內容是有幫助的。另外我對嘟上課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主動發言、積極與老師互動,其目的是通過發言促進孩子思考,進而帶動孩子專注聽講,而回答的對錯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除此之外,通過課堂參與可以使孩子形成課堂小主人公的意識,而不是將自己定位于課堂的甲乙丙丁。嘟到了小學高年級時,我已基本放棄聽課,也不會再記筆記,但仍會跟班,除了隱形監督的目的外,還在于了解孩子的狀態,以便一旦孩子出現什么狀況,能根據我對孩子的了解和我的經驗進行及時判斷,或給與孩子恰如其分的指點、幫助,或袖手旁觀鼓勵孩子自己解決,而不至于事發之時做父母的還不得要領、茫然不知所顧。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很重要”,“但應該培養哪些好習慣呢?”“怎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呢?”這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群必定會討論的經典話題。而每當此時,劃過我腦海中的第一個詞一定是“專注力”!有了專注力才有“有質量的速度”,而有了速度才有更多空余的時間、才有自我思考的時間、才有發展興趣的時間、才有自有呼吸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