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營銷工作的職場人,少不了聽一些“出奇制勝”的案例小故事。
故事場景設定好,描述不同人的反應。一般人,只會這樣想,出局;不一般的人,出奇制勝,厲害!故事性其實都一般,但經過加工,突出要講的重點,往往就能“震撼”到不少人。然而,“震撼”之后,細細一想,似乎未必如此。
就拿一個常聽到的“賣鞋”故事來說。鞋廠的兩個業務員去遠處(常常是非洲)開發市場。當地的土人,腳上都沒穿鞋。兩個人分別給了不同的結論,一個回來報告說,這里沒人穿鞋,既然沒人要穿,就沒有市場機會,所以趕緊放棄。另一個則非常興奮地報告說,這里沒人穿鞋,因為他們沒有鞋子可以穿,這個市場真是太大了,趕緊發貨。
作為營銷上的故事,當然是大大肯定后者: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能夠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商機。一般人看到的是,沒有這個穿鞋市場的存在。而非一般人,看到的則是,正因為沒有穿鞋市場的存在,所以有很大的開拓潛力。
乍聽上去,有趣,且有點道理。確實,正因為目標市場上,現在還沒有這個產品,所以去開拓這么大的空白,似乎能打開一片很大的藍海市場,商機無限。但是芥菜樹下看,這個故事的合理性,只存在于故事當中。現實因素千變萬化,前者的看法,未必是錯。現實的商業世界中,基本的考慮,就是投入和回報。這個故事的場景太過簡單,我們也不好妄下評論,哪一種看法絕對正確。兩者看到的現狀是一樣的,即當地穿鞋的數量,是零。但如果帶入實際情況的考量,至少要看到多種可能性。
基本數據都是零,但解釋和歸因,是不同的零。
前一個業務員看到的,是需求為零。這個市場沒有人穿鞋,需求根本就是零,那就沒有投入開發的必要。這并非沒有沒有道理。因為存在的事物,總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個地方,為什么沒有人穿鞋呢?對他們來說,跟其它消費相比,穿鞋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有可能是因為當地的氣候環境,風土人情等原因,使得讓他們不需要穿鞋。也有可能,他們自己有適合本地的,類似功能的產品存在。——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收集信息,了解探究,然后才能下結論。
而后一個業務員看到的,是供應為零。他認為,這么多人沒穿鞋,是因為他們沒鞋穿。需求很大,供應為零,當然就有了商機。但這里至少有兩個問題。
問題之一,假設了前提。他的這個看法,是建立在“人都需要穿鞋”這個前提上的。而這個前提,到了另一個地方是否依然成立,要打一個問號。
問題之二,執行的成本。即使他的假設前提成立,的確是有需求沒供應,執行過程中,依然會遇到成本問題。并不是說,鞋子運到當地,馬上就能賣起來。因為市場空白,所以要先做客戶教育的工作。告訴他們鞋子的好處,讓他們去嘗試。而這其中,需要投入很多。在一定到時間階段,是否值得做,有待商榷。
真實的業務,沒那么多“出奇制勝”。在想出奇招之前,先要尊重現實。拿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沒那么難。但要落地實現,沒那么容易。
原創不易,一見你就happy。轉載需本人授權。敬請關注:<芥菜樹下>,閑扯工作,南北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