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做事的人,討厭聽到的話之一,也許就有“能者多勞”。
在正常人的理解里,能者多勞,一方面當然是指有能力的人多承擔一些,多做一些;另一方面,也是理所當然的推論,能者多勞,就應當能者多得。
然而有時候,有的人,存心地,只喜歡強調前面一句:能者多勞。
公司里一大堆人,分布在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有了目標任務,大家作為公司的一份子,一起合作完成。細化目標,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工。每個人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整體任務就差不多完成了。如果事情如此發展,不會有人跑出來說:能者多勞。
能者多勞,這四個字出現的場景往往是這樣。任務下來了,細化?分工?不存在的。把所有或者絕大部分的事情,推給某一個或某幾個人,讓他們哼哧哼哧地去賣力氣。
其他人呢,人家可沒空閑著。一邊忙著私人的這個事那個事:接的私活要忙吧,家里有事要忙吧,小孩讀書要忙吧,晚上燒菜買菜要忙吧,家庭旅游要忙吧,真是忙死個人了。一邊還要忙著打探老板的動向:大老板在干啥,大老板娘在干啥,老板的小舅子在干啥,二老板在干啥……最后,還要忙著監督干活的那些“能者”。
如果有人問起來,怎么都是某某某在干活,不見其他人,他就回答一句經典:能者多勞嘛。
他講的“能者多勞”,重點是“多勞”,而不是“能者”。無論在他的真實評價體系里,你是否算得上“能者”。只要你多勞,就給你一頂“能者”的帽子,把活兒干完了再說。等到事情做好了,你以為能多得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帶著一臉驚詫:你怎么只講回報,只知道談錢談好處呢?
換言之,他們嘴巴上講“能者多勞”,實際上卻在欺負老實人。被欺負的老實人,人家也不笨,笨的話,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人家只是厚道,再加上臉皮有點薄。明知道不合理,也沒辦法當場翻臉,只好咬著牙繼續做下去。但是下次,人家會躲著走。漸漸地,“能者”會越來越少。
因此,如果只會說一句“能者多勞”,還是不必了。也不要用“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那句臺詞。它也就是一句,初看搞笑,繼而知者心酸的臺詞。尤其是老板,更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老板作為整體的掌舵者,要在到達目的地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多勞多得”的獎懲規則,維護好各個崗位之間的協作。
只有這樣,才會讓能者感受到對他的肯定,同時不會讓能者覺得,自己多勞了。而是要讓他們覺得,相對于得到的回報,自己的付出并不算“多勞”。對于已經付出的人,來說不會產生被虧待的感受。對于其他旁觀者來說,他們看到“多勞”是有價值的,也會產生參與的動力。
未來,才有可能出現更多真正的能者,更加愿意多勞,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