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看電視
丁酉年 乙巳月 癸卯日
四月廿一
2017.5.16
危宿(危月燕)
忌
摔跤
已經很輕很輕
輕得不敢再
拍翅膀,輕輕
再一拍
就輕得沒有了
· 某個小說
輕的故事
傷寒經方勢能解1
文·曾騫
『第一部分』
經方應用的奧妙,在于對其勢能的把握,將其合于人體想法,順勢而為。人體想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這是醫者本分。再進一步地講,人體所展現出來的勢能去向,就是機心,知機道者,扣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這也便是最高的心術了。我們用經方的勢能,配合人體的想法,來完成身體能量的重新調整與重新分布。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正如同謂其所謂,為而不為。
君子得之固躬。
順勢而為是肯定的,人體的想法怎樣去弄清楚,經方的勢能如何去掌握,這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個醫者,如能參透此義,那么定可成為真正的上醫。
怎么樣去弄清楚人體的想法呢,首先第一步是從陰陽的角度來看。陰陽為之紀,人本身就是天地陰陽孕育相合之物,是一個能量場,自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和自我意識,所以,應對外邪時,自然就具備抵御能力。而蕓蕓眾生,所以在現實里,也會因每個個體的強弱不一,抵御上也自然有強弱劃分。自身積極而亢奮,其實就是陽態。自身消極而低沉,就是陰態。這是用最簡單的理法,從勢能上來看待陰陽問題。
并不是很復雜的。
在陰陽兩態下,人體自身勢能各有去路。《傷寒論》用六經對其進行了歸納。等于就是說,用表、半表半里、里三個大層面來看待人體勢能所在以及方向。其中,表與里,是重要的兩個出口,而半表半里,是處于僵持。即太陽表之陽、少陰表之陰為表路,陽明里之陽、太陰里之陰為里路,少陽、厥陰僵持于半表半里。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傷寒論》,就變得了很簡單。
簡言之,在湯液學中,人體是通過六經的渠道進行排出病邪。在針灸學中,則是歸納以經絡、經筋、營、衛等形式。殊途同歸。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并且相信,人其實是被上天設定出來的一種精密機體,至于目的何在,這應該屬于天機。我們追求不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這已經完全超出普通人的能力。
回到正題上。怎樣知道人體的想法,探測知其意欲何為。這里有個法則,姑且名之為“併法”。這是名相上的,為的是方便總結。所謂併,指兩者合之。這個“併法”是勢能法則應用時的第一要義。也就是說,在確定每一個層面的勢能趨勢時,都需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證據,才能夠作出判斷與定義。我們不能憑其任何一個單一的癥狀,就草率定論為陰為陽,為實為虛,為表為里,或半表半里。所以,當善于應用“併法”時,就可以破我們的執念。讓我們不會僅憑著經驗,對單一的表面現象判出錯案。
學醫并不難,破執才是難。關于這個難,難就難在當局者迷。因為人們常常會單憑一個癥狀就認為患者怎樣怎樣,從而常常造成冤假錯案,或者方不應證。因為光憑單一表現,我們是無法測定出人體想法的。由于我自己了解這一要義,也不敢私藏,于是發心,用勢能學的角度對經方使用要義進行歸納與總結,形成一目了然的勢能分類文字。希望以此幫助到更多的人。也為那些從未了解過勢能學說的人們,做一點引路。在論述經方勢能使用法則前,先概論人體想法探測這個層面的方法。懂得了人體想做什么,經方勢能的使用才有落點。
探測人體想法,由定陰陽,定寒熱,定大象,定所在四個部分組成。
第一步,定出陰陽。以虛實進行陰陽判斷。以脈而定。可惜的是,在這里,僅憑文字表達,這個要義是難以講得透徹準確的。沒有辦法,凡事總有遺憾。只能盡量論個大概。有心者以此法則仔細摸索。以脈而定陰陽,還是為之“併法”,也就是說左右都得看。先看腎陰的虛實強弱,以左尺所候為憑。因為,所謂的勢能判斷,第一步的定陰陽,其實就是先判斷出人體本身的能量狀態,這個能量狀態就是以津血的盈虧,作為標準的。所以定在腎陰。在看其他寸關(尺)的虛實強弱。併而定之。腎陰若虛弱,其他亦見虛弱的情況下,那么自然為之陰者。若腎陰見之虛弱,他部亦有強弱虛實不均,則合而計之,合而虛弱者,亦為陰。若腎陰虛弱中而稍偏上,他部亦虛羸,則亦為陰,只是勢有不同。接前者,若他部實而強,則此陰中不至低瘦,或合而為計,勢盛于左尺者,則為此消彼長之態,若任其由之,則將轉入虧本大勢。定陽法,反之亦然。若見于寸關盛,而尺弱者,為陰陽并存之勢,見之上下失衡。
第二步,辨寒熱。我們不能被一些表面癥狀欺騙,比如病人怕冷,就認為其寒,病人發熱,就認為其熱。需要從脈,從癥狀表現去兩者合參判定。寒熱兩勢的判斷,以勢能角度大而化之地講,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等于就是說,寒熱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
脈上,以脈的推動勢為定。包括脈的推動力、還有力度。所以,這個用文字,就很難完全準確無誤地去表達了。只能是閱者心會。因為陽勝則熱,所以脈的推動力,還有力度上比較強勢的,自然與熱有關。比如滑數之象。陰勝則寒,所以脈的推動力,還有力度上不足的,自然與寒有關。比如沉遲之象。當然,形而下要客觀,還得看天,看地,看時,以及病家的形體。外界的寒熱偏盛對于脈自然影響很大。所以要將這個因素綜合進來。比如很熱的天,脈多少都會偏盛一些,于是就需要減之若干。冷時同理,會沉一些。至于病家形體,總體上講,胖人偏沉,瘦人偏浮。這都是基本的常識,基礎性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了。
當我們切得那種,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軟不硬,呈現著浮而不脫、沉而不絕、硬而不堅、軟而不斷的狀態,那就是寒熱勢均,不過,這也是以四時與形體為前提下,均減合計后的所得。
寒熱先由脈而定,再由癥狀合判。當人體處于寒證時,自然陽氣衰弱,陰氣過盛,于是身體機能與代謝活動較而衰退,抵抗力也隨之減弱。所以,容易見之體溫不足,面色蒼白,精神萎頓,踡跼踡臥,喜溫怕冷,脘腹冷痛,得熱則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滑等。
而熱證,亦由脈而定,再結合癥狀。熱邪所犯所逞,而引起陽氣亢盛,包括正氣抗邪與反應強盛等方面。身體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有身熱,煩躁,面目紅赤,不惡寒發惡熱,口干咽燥,渴喜冷飲,唇紅而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干黃或干黑等。
若脈屬表面雖具有熱性亢奮脈象,諸如洪、數、滑等,卻按之無力,證候卻見假熱者,則為真寒假熱。本性屬寒,卻因自身津血勢能虧之太過,而出現陰陽轉化,導致了虛陽外露。陰寒的勢能太過太偏了,陽能被格之于外,所以,回不去的陽能就于外現出種種熱象。比如病家身體機能表現為熱性,卻喜歡取衣被覆裹,或者是口雖渴而飲不多,或是手足躁動,但神志上卻很安靜,包括苔色雖黯,卻見滑潤。
若脈屬表面雖具有寒性沉伏脈象,諸如遲、細、緊等,而按之有力,沉切頂之指腹,呼之欲出之感,證候卻見假寒,則為真熱假寒,本性屬熱。因為熱邪的勢能由于深伏在里,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偏勢,人體陽者被死死拖在內部出不來,于是外部會出現一些因陽能缺失產生出的似寒癥狀。如外現惡寒卻不喜衣被覆裹,或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也或是在出現煩渴、咽干、口臭、舌苔干黃、小便黃、大便臭穢或秘結、腹部脹痛的情況下,脈細而按之有力。
所以,定寒熱,必須是脈證合參的。
第三步,定脈的大象。尤其是當寒熱不明顯,陰陽也不明顯時,大象所定就尤其重要。脈的大象,就是以所表現出來的整體脈象來判斷人的津血勢能。比如:
1,浮脈。與風邪外侵、表證、熱證、虛證、病邪上越、可吐之證有關;
2,沉脈。與里實、里虛、里寒實有關;
3,數脈。與熱,于寒都有關;
4,遲脈。與邪阻、結滯、內郁、結聚、虛寒、津血虛有關;
5,弦脈。主寒、主津液虛、主痛。
6,緊脈。多主寒邪,有表有里,也表明津液虛,也時可相關痛;
7,滑脈。主熱,主食積,主津液虛;
8,澀脈。主津液虛、血少傷精、氣滯血瘀;
9,洪脈。主熱,津血虛,主邪盛正衰;
10,大脈。主邪熱實、虛損、氣不內守;
11,小脈。主津血虛,勞損、濕病,也與邪去正虛有關;
12,細脈。主津血虛,高熱、與數脈同現,主高熱。與滑同現,主之痰飲。與沉細同併,或主之濕痹。細而近之附骨,主之積集聚;
13,微脈。主諸虛;
14,弱脈。主津血虛,脈道不充,但也與邪去正虛有關;
15,虛脈。寸關尺三部舉、按均感覺無力,主津血虛;
16,實脈。主陽火郁成、發狂譫語、陽毒、傷食頻吐;
17,芤脈。主津血大虛,熱盛,陽氣浮散;
18,緩脈。常與浮、沉、大、遲等兼見。證情上,以所相兼而論。其緩主津血虛;
19,促脈、結脈與代脈。三者都是有暫歇,所以寫在了一起。促,主陽盛熱實,氣血痰飲宿食停滯,也與腫癰的證情相關。結脈主陰盛氣結,寒痰血瘀,癥瘕積聚。而代脈主津血已極衰,所以有結生代死之說;
20,長脈與短脈。前者,與陽相關,主熱證、實證,也與正氣恢復有關。后者,與氣病相關,脈道不充,主阻滯、血瘀、痰凝、食積等,也與陽氣將竭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純粹以單脈之象而定大象。比如只憑一浮脈定,或一沉脈定,本著雙併原則,必須要有兩者合之,得之浮,還需看其浮數,或是浮遲,才可最終定其大象。同理,其余類推。
脈象分類雖多,但抓主要的所在,力量渙散者,大象偏虛。偏遲重,有瘀阻。
盛之過者,與熱證、實證有關。在勢能的角度而言,脈之大象,其目的是為了判斷津血盛虧的情況。
第四步,合癥定證。以傷寒中各證中的癥,見之二者,以定其證。還是遵循著併法。因為我們是無法以單一的一個表現,就定其證的。比如,見之發熱,不能單憑一個發熱,就定在何經。六經皆有發熱。必須再取得一個確定的證據,才能定論。所謂確定的證據,就是《傷寒論》條文中關于六經各證中征象的原文所定。比如麻黃湯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除了發熱,還可能有無汗,還可能是惡風等,這就是兩個證據。再比如大青龍湯證:“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除了發熱,還有不汗出而煩躁等,一樣的也是兩個證據。其他的都是這個道理。
了解人體想法,就像了解災區災情一樣重要。在探測人體想法的四個部分里,除了陰陽之鑒,是可全憑脈法而定外,其他的都是需要脈證合參的。
人體對病邪的抵御,是以津血能量為根本的,正所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人體的努力,是智能地尋找求生之道。以經方的角度而言,便以六經大而化之地歸納了所有路徑。了解陰陽的意義,是為陰陽各自兩種形態下,人體津血能量所需勢能做一個判斷。陰證,自有其求。陽證,自有待哺。而第二第三步的定其寒熱、大象,也都是為津血能量,所需相關勢能,做出依據的。如果說,經方的勢能由攻與守所組成,那么所有的經方,結構里于守上,其實都包含著陽證或陰證,寒與熱的基本津血勢能補助組合。于攻上,結構里也有引導津血能量的寒與熱、輕與重、散與滋等勢能。關于這些具體內容會在之后詳之。重要一點是,懂得了攻守的基本要意,其實也就會懂得了組方的變化規律。
知道人體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們就援助什么。避免浪費與盲目。所以,接下來自然地就涉及到第二個重要部分,也就是經方的勢能解讀與歸類。我盡能力,將根據經方各自的勢能屬性,與六經相互結合,進行大類劃歸。希望最后能論述而成一本經方勢能解讀簡明手冊。
2017,5,15 于一芥屋
請風停下來
曾騫,養白龍馬的散人,住在南方研習針與藥,調治南北往來人,還有寫小說。
公號ID : zengqianzy
告之,本處不提供任何網絡問診咨詢以及疾病治療方案。請勿網絡問診。約茶或者約稿,請電郵:zengqian12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