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可以說是清王朝最后的統治者,她雖然沒有像武則天那樣登基稱帝,但是皇權政權全都是握在她手中的,而她在清王朝的政權統治更是長達47年,即使之后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被迫往西逃走,她依舊是清王朝的最高掌權者。
而慈禧太后的到底有什么過人的地方,能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將清王朝牢牢掌控字手中達47年呢?
慈禧之所以能掌權長達47年,除開由皇室宗親、滿族貴族和漢臣組成的“贊襄政務大臣”的食物以外,其中更有一個決定性的任務——瓜爾佳·勝保。
那個時候瓜爾佳·勝保只是一個兵部侍郎,但是他手中握著清王朝所有的精兵,在咸豐去圓明園的時候,他就主動靠攏奕?,這對于后期慈禧掌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助力。
而在扳倒了“贊襄政務大臣”之后,恭親王奕?授意勝保去給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講,由皇太后親理朝政,那個恭親王在一旁輔佐,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將恭親王推到權利的中心去,但是卻促成了慈禧獨攬大權的局面。
慈禧一直都是以“垂簾聽政”的方式來代理朝政,這是大臣都默認的事情,沒有人有意見,所以在這種優越的情況下面,慈禧想要建立自己的整理治國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就連恭親王奕?也是被慈禧玩弄于鼓掌之中。
也就是說,慈禧垂簾聽政、獨攬大權的局面是恭親王一手促成的,在同治駕崩后,慈禧更是選擇了光緒來作為皇帝,一次延續自己對朝政大權的掌控。
詞通過“垂簾聽政”的方式來掌握清王朝的大權,更是在暗中培養屬于自己的勢力,而李蓮英和安德海等人都是他的集權工具。
這個時候的慈禧雖然已經掌握了大權,但是朝政和外交一直都是恭親王在掌控,而慈禧為了讓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進行的這一系列操作也是讓人佩服。
恭親王雖然支持洋務運動,但是一直也在打壓地方勢力,這自然引起了曾國藩等人的不滿,所以慈禧用高官俸祿等手段,將湘軍拉攏到自己那里去了。
而之后,朝中的“頑固派”不停的向恭親王施壓,讓他失信于西方列強,讓他們對恭親王逐漸失望,更是通過提拔惇親王等人來分散恭親王在宗室里面的影響力。
同治四年,恭親王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所有職任都被罷免了,而恭親王倒臺了,之前向她靠攏的湘軍和淮軍以及朝中大臣,徹底實現了慈禧的權力集中。
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雖然兩人的關系并不融洽,但是這并不能影響慈禧在前朝和后宮的地位,所以他代行皇帝職權這個行為并沒有不妥,所以那個時候,慈禧的地位是絕對的穩固。
而他真正的將其權利延續的關鍵是在同治駕崩之后對下一位皇帝的選擇。如果選了子侄輩,那么她就成了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是不可能再有的,如果是同治皇帝的同輩份,那么他們都成年了,慈禧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為了延續權利,那么西祠必須同時保證這兩個條件:
一、自己的皇太后身份一定要保留;
二、下一任皇帝不能親政,必須年幼
所以慈禧才會在同治家之后讓年僅4歲的載湉來當皇帝,4歲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依舊需要慈禧垂簾聽政。
但是這么做違反了清朝的祖制,還傷害了諸多皇室的權利,所以慈禧主動撫養年幼的載湉,并將教導他的權利交給了此案太后,這么做不能保住了慈安太后的話語權和后宮地位,也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當時的醇親王已經完全取代了恭親王的位置,成為了晚清的領袖人物,而且他比恭親王好掌控,所以爭取到了醇親王的支持,差不多就是得到了所有皇室的支持,這才是慈禧的真正目的,也正是如此,慈禧的統治才會延續這么久。
慈禧雖說有太多被后人所詬病的地方,但是不得不承認,在掌控權利這一塊她是真的比大多數男人還厲害,而且在她掌權的時候,也沒有誅殺功臣,更沒有霍亂后宮,雖然她不是明君,但是確實是一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