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認清目標,保持專注,認真準備。
我們從入學開始讀書,讀了那么多年,很多人還是不會讀書,我也一樣。看過就忘,我記得自己讀過《如何讀一本書》,但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看樊登讀書會,發現人家可以一周一本書,好厲害。
最近看技術,突然想到了這點,所以思考了這個問題,在這里做一個記錄,然后慢慢的改進。
上學時,我有兩個場景記得比較牢固,一個初中時期:在給同學講題時,看到一道題我隨便講,可以串聯各種知識點,可以講出每個知識點在書的哪個地方。
后來聽到老師講,要把書讀薄,然后再把書讀厚,我深有感觸,可惜的是我沒有探索其中的原理和方法。高中因為書本比較少,我可以通過死記硬背然后不斷的做題,可以達到把書讀薄,然后讀厚。
另一個場景高中時期,當我背誦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時候,不斷的重復被老師批評,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改進,老師又要求要背會,讓我茫然失措。
以上就是我對讀書的認識。
這次因為面試,我嘗試拿起了大學的課本,枯燥的技術書籍。本以為應付一下面試就可以了,突然發現了讀書其實可以不用那么費勁。
一個思維導圖,一本書,一個目錄即可
拿到一本書,首先要大致了解下作者,他的其他著作,他的成就,專注的方向。
接著是書的前言:前言基本是這本書的高度概況了。讀完前言,本書的重點,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會有個大致的了解,甚至此時可以決定是否繼續讀這本書。
我們知道數據庫查找數據通過索引會很快,而目錄就是整本書的索引。有了目錄可以幫助我們輕松的找到書中任意的內容。
讀書有兩種目的:一種是需要去找到有用的知識解決問題,一種是要全面的了解書內容(新學習一本書),那么第一種直接通過目錄找到想要的內容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看也罷。
第二種,我們先要了解下目錄,看看全書的主要章節(只看大標題即可)一般會有10個章節以內,第一章節一般是概述,最后一個章節一般是補充內容,所以真正講內容的只有8個章節以內。而每個章節都是圍繞大標題來寫的。
如果你對一本書一無所知,可以先從概述開始讀,如果有感興趣的,可以從熟悉的章節讀也無妨,重要的是先讓你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下面是讀書的方法:
使用思維導圖,將要看的章節目錄寫下來,然后邊看邊記錄關鍵字,最終應該和目錄差不太多,不過應該更發散,不懂的問題和備注等。
如果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妨讀出聲來,邊讀邊思考,
這就是把書讀厚,一個知識點,不斷的發散,在主干目錄的基礎上發散,甚至你可以暫時跳轉到其他書來了解某個章節得內容。
當讀完一個章節,應該看著思維導圖進行回顧,也可以使用費曼讀書法,將書中的內容分享給別人,這樣你就知道自己是否記住了。
如果回想不起來,翻開目錄對應的章節再看一遍,這樣通過不斷得重復,就可以很快將知識體系化。
這就是把書讀薄,最后的思維導圖應該只有一個大標題,而你可以隨意聯想和發散。
每讀完一本書,應該要留下一個思維導圖,不要偷懶,偷懶得結果是,這本書看了等于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