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江蘇最早實踐集團化辦學的城市之一,近年來,該市通過行政推動,在原有6個教育集團的基礎上,再添6個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幾乎覆蓋整個常州城,基本構成了優質教育輻射體系。 集團化辦學真有這么大魅力嗎?教育集團會給常州的家長、學生、學校乃至地區教育帶來什么變化呢?一度火熱的集團化辦學幾年實踐下來,發展如何?記者日前進行了走訪。 將名校送到家門口,省錢省力質量不減 戚墅堰區位于常州的東大門,一直以來,大多家長因慕名城區的熱點中學,選擇送孩子到常州主城區讀書,但路上來回就得一兩個小時。自從2008年戚墅堰實驗中學簽約加入省常中教育集團以來,這種狀況逐漸得到了緩解。 該校與集團內的常州外國語學校和省常州中學分別舉辦了初、高中合作班,合作班主要科目教師由常外和省常中派出教師擔任,課程教學與兩校同步。合作班面向戚墅堰區招生,由學生自愿報名、學校推薦,每年招生期間,戚墅堰實驗中學都將報名學生的資料公開發布,實現完全公平競爭,當地學生不必到主城區擇校,多了一個理想的選擇。 3年來,合作班在戚墅堰區取得了良好效益,當地群眾稱贊這一舉措將名校送到了家門口。初中合作班學生王煊的父親告訴記者,孩子小升初時,他非常猶豫,到底是像別人那樣花錢進市區熱點學校,還是不花一分錢進家門口的學校。考慮到市區實在太遠,他決定將孩子送到合作班試試看,結果孩子成績不僅跟擇校的學生差不多,而且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了。王煊的父親還跟記者算了一筆賬:“與鄰居家擇校的贊助費和交通費相比,一年下來,我們少花了3萬多元!” 量身定做教育集團“菜單”,均衡配置優質資源 近年來,常州市中小學已探索組建了6個教育集團,除了由省常中、常州外國語學校、戚墅堰實驗中學等學校組成的省常中教育集團外,還有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等,范圍遍及城鄉。 為加大優質學校的智力輸出力度,常州市教育局通過行政推動,計劃在市區新組建6個教育集團,并將已有的教育集團擴大規模,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滿足城鄉居民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各學校有不同的運行方式,涉及人、財、物等方面,推進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能采取統一方式。集團化不是‘攤大餅’。”常州市教育局局長丁偉明介紹說,在行政推動的過程中,市教育局與各區教育局及相關學校經過充分溝通,為各個教育集團量身定做了“菜單”。其中,大部分教育集團采取的是合作辦學的模式,如新組建的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由辦學基礎較好的實驗初中向集團內學校派出分管校長和優秀教師;有的教育集團統一學區、統一招生、統一配備師資;有的教育集團采取以理事會形式進行集團管理,學校隸屬關系不變,主要進行轉變辦學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如城區名校北郊中學與新橋中學組建的北郊中學教育集團就是如此。 “從目前來看,集團內骨干教師的流動,對提升各學校的辦學實力,均衡配置優質資源,都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丁偉明表示,無論是幫扶型的教育集團還是合作型的教育集團,歷史積淀與學校本身的發展能力是關鍵,行政部門主要起牽線搭橋的作用。 “滿城皆名校”是稀釋資源還是盤活一盤棋 在常州推進教育集團化的過程中,有人擔心,這種“滿城皆名校”的模式會稀釋名校資源,不利于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實際情況如何呢? 常州市湖塘橋中心小學教育集團早在2007年就正式掛牌,目前該集團共有7個校區,每個校區都是獨立法人。集團以優質學校均衡化為辦學理念,集體進行課程改革,根據每個校區的特點打造特色課程,不僅沒有稀釋名校資源,而且把一些村辦小學納入正軌,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經過幾年的發展,集團內的各個校區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花園小學原本是該集團內一個較薄弱的校區,隨著辦學質量的提高,很多學區內流失的學生如今紛紛回來就近入學,學校也逐漸發展成集團內的單列校。該校學生卞瀏予一、二年級時選擇在湖塘橋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的北校區就讀,后來發現轉回來不僅同樣能夠享受集團的優質資源,課程質量也很有保障,于是三年級時就轉回家門口的花園小學。 “說到底,集團化不是合并學校,而是為了幫助辦好每一所學校,是手段不是目的。”丁偉明說,教育集團的發展,對薄弱地區來說,是引進優質資源,對基礎較好的地區影響則更為深遠,整合的是一盤大棋,最后的落腳點是整個教育的發展。 ■本報記者 繆志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