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人,應該怎么做呢。正精進——首先,自己分內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好,自己產生的債務,自己去想辦法償還。分外的事情呢,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有能力的話,可以適當接受別人的求助,去幫助別人。首先從求助本身而言,就是一種債務輸出——自己不愿意做的,自己沒能力做到的,請求別人代替自己完成。但是求助并不是要完全舍棄的。什么時候可以求助呢,就是脫離懶惰的求助。你因為懶惰而求助的行為應當放棄,完成好自己手邊的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盡量避免給其他人造成麻煩。如果一種幫助讓你產生依賴,那么就應該趁早舍棄。別人對你的持續的幫助,時間久了,別人不幫你,你甚至會產生怨恨。你對別人的幫助也是一樣的,對他人實施持續的,外在幫助,解決不了受助者的實際情況。因為如果一個人總是需要別人去幫助他,那么他真正應該改變的是自身的習慣,是他自己的行為習慣導致自己變成總需要別人幫助的,而不是你給予的幫助不夠。你持續的對他實施外在的幫助,也就是直接給他成品,不需要他自己加工,只需要他拿去消耗,這樣只會讓他養成新的依賴,對他沒有絲毫的益處。我們真正要給予的,是幫助受助者重新有了努力生活的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而對于你呢,對于施助者來說,也是一樣,幫助別人,要耗費自己的精力——時間,物質,體力,注意力,都是幫助別人要付出的內在成本。有人說,談錢太傷感情。但是最害怕的就是你跟他談感情,他處處惦記著你的錢。為了避免恩斷義絕,還是提早衡量一下。很多人覺得修行人是弱勢群體,就是因為很多人盲目修行,沒有量力而行。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去做相應的修行。比如自己都無法養活自己的極端情況下,就不要學習人家家底厚的人布施,因為你布施了,無法維持自身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了。自己生命都無法維持了,拿什么去繼續修行。這就是為什么要量力而行——衡量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為,甚至是修行。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什么是利己主義呢,就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那什么是利他主義呢,就是以他人利益為中心。那么什么是中心呢,就是重點。利己主義的重點,也就是注意力投入的百分比要大于利他。利他主義的重點,也就是注意力投入比例的百分比要大于利己。這兩種情況,陷入極端都是有害的——極端利己主義,極端的以自身利益為中心,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會做出侵害他人的行為。這是一個生命層次向下的臺階,守住自己的,然后侵占他人擁有的。利他主義呢,極端的以他人利益為中心,保護他人的利益。有這種行為的人,是出于大愛的。為他人的利益能放棄,甚至完全舍棄自身的利益。這是生命層次向上的臺階。有人會問,丟失了自己的,為什么反而說是向上了呢?因為生命層次的判斷標準并不是依靠占有物質的多少來評判的。叢林法則,能擁有,只能證明你一時的實力;能放下才真正永遠解除了痛苦。因為最簡單的,你所擁有的一切,最后都將失去。生命層次主要講的是你在失去的時候會不會因為貪戀而起嗔恨。當然眼前正確的擁有,我們都應該珍惜,珍惜眼前人和事,做正確的事,珍惜自己的生命,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享受自己的權力,好好生活。但是極端利他,會是什么樣呢?超人,superman,但是人家的人物設定人們往往會忽略——鋼鐵之軀。作為血肉之軀的人,還是最好量力而行。
幫助他人,他人可能會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感謝你,第二種沒感覺,第三種是憎恨你。首先幫助別人,要耗費自己的精力——時間,物質,體力,注意力,都是幫助別人要付出的內在成本。受助者感謝你,可能會激發你的興趣,(其實是自己的貪——對他人正面情緒的貪戀),進而繼續幫助受助者,對你自己造成損害;受助者的第二種和第三種態度,可能激發你的厭惡,(其實是自己的嗔——對他人負面情緒的嗔恨),進而引發你自身負能量增長。所以,我們一定要拿捏好實施幫助的范圍,量力而行。
所以呢,我們應當做的,是平衡利己與利他的關系——享受自己權益的同時,積極承擔對他人,集體,社會與國家的責任和義務。
人生真正的意義其實是參與到社會建設當中,因為建設世界本身就是在創造世界。能參與到建設世界當中,值得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