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也守規矩了?!?/span>
在我看來,道德和法律都是規矩,都是約定俗成的規則,政令和法律屬于文字形式的規矩,道德禮教屬于口頭形式的規矩。
對于守規矩的人們,大多數人們,是不會動用刑罰來對待的,從底線來看,大多數人是避免去觸犯法律的,一方面觸犯法律的事情一般是不道德的,一方面觸犯法律是要被懲罰的。
在文化多元和思想解放的社會,道德的約束力對于所謂的“特立獨行者”是有限的,因此底線是法律。大多數人心中都有羞恥之心,所以我們的道德力量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寫到這里我想到了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 魯思·本尼迪克特 在對大量二手資料分析后,給日本文化類型下的定義,是在區別于西方“ 罪感文化 ”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
我認為,恥感文化也是中國及儒家文化圈子的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顧名思義,所謂恥感文化便是注重廉恥的一種文化心態。
有些事情發生后,有些責任人自殺身亡,實際上按照法律,他不一定要被判死刑,可是為什么他會選擇自殺呢?從某種意義上,羞恥之心發揮了作用。
我記得,曾經的鄰居有個小朋友,小時候發燒腦子燒的有點兒不正常了,家教極其嚴格,偶然來不懂事調皮,我“表示生氣”,他就走開,然后“不好意思地”摸著自己的臉說“不羞羞不羞羞”。
今天寫到這里了,突然想起這個孩子了,我想,有些人從羞恥之心上來說真的不一定比得上這個小孩子。
在恥感文化下,我們是很在乎別人怎么說、怎么看、怎么議論。所以行為將被以諸多的外在社會因素和標準規范所制約、支配,即具有“恥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別人左右著自己的行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恥感文化下,多數人的傾向是:缺乏自己的個主張,更多的心態是隨大流、少數服從多數。
中國的道德觀念中在關于恥辱方面有較強的社會傾向。如果大多數覺得這是對的,那么即使你自己堅信這是錯的,為了自己的“廉恥”,也多半會隨聲附和:“這是對的?!睈u感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借助外部的約束力來實現,外部約束力發生改變或者減弱,那么便必然會導致一些的社會畸形行為。
有些媒體,不負責地將一些丑陋的現象和行為進行大肆地宣傳報道,嘩眾取寵,這些作者,這些機構有時候真的是沒有羞恥之心,同時這些宣傳報道破壞了一些不明事理的讀者的道德。
古人說知恥而后勇
馬上春節了,對于我們在2018的所作所為,有沒有臉上一紅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