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13歲上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天才,正用她的力量一點點影響著這個世界。
由于半個小時后要上臺,坐在我面前的鋼琴家陳潔還被化妝師追著補妝。
我下意識地看了看她的手。比起她精致的妝容,她的手十分樸素,指蓋圓潤,手指彎曲的弧度仿佛即將落在琴鍵上。
在年輕一代的鋼琴家中,陳潔總被稱為“天才”。
13歲考入所有琴童向往的柯蒂斯音樂學院,16歲與“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費城交響樂團演出,之后還獲得11個國際獎項。
2008年,她入選美國權威古典音樂電臺KDFC“中國30歲以下古典音樂代表人物”。2011年中央電視臺評選的“中國十大鋼琴家”,她是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這份傲人的履歷,或許是因為對她鋼琴家阿格里奇的崇拜,骨子里學了一股倔強勁兒。
外灘專訪陳潔
時長:02:09
從小就是學霸,不止是鋼琴家
“我第一次聽到鋼琴聲的時候我還非常小,可能大概三歲。當時我就記得非常像一個桌子的東西,為什么把蓋子翻出開以后它就會發出聲音來呢?”
所謂著迷都始于好奇。
陳潔并非出生在音樂世家,她說父母對于她走上藝術這條道路有點“無心插柳”的感覺。
沒有父母預設的條條框框,陳潔覺得“能更加的聽從我自己的內心。”
8歲時,她離開老家到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學習。小時候的陳潔是我們說的那種“三好學生”,興趣愛好也非常廣泛。
她13歲考取了美國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這所名校有太多知名校友,像Samuel Barber、Leonard Bernstein、Peter Serkin,這些都是近代音樂史上的泰斗級人物。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郎朗。
但這所學校也以超高要求的全能發展聞名,文史哲學等都是學生的必修課。
“我剛去的時候年齡非常小,剛開始會覺得有一點壓力。但其實比我大的同學還是會用一種很平等的態度對我,還是可以討論很多專業上的一些問題。”
16歲,她應邀與“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以及著名指揮大師沃爾夫剛·薩瓦利什成功首演,從此便頻繁地受邀與世界各大樂團合作,19歲就在美國15個城市舉行巡回演出。
她還參加了許多國際性鋼琴比賽,曾被人譽為“比賽達人”。比賽這件事對那時的她來說,是“檢驗學習成績的一種方式”, 她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2004年,“美國密蘇里南方國際鋼琴比賽”青年組第一名;“第二屆美國明尼蘇達州明那波利斯市E-國際鋼琴比賽”冠軍;
2005年,“第11屆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師賽”第四名;2006年,“獲美國紐約國際青年藝術家鋼琴比賽”一等獎等等等等。
的確,她證明了自己。
鋼琴家魯賓斯坦
拿獎拿到手軟之后,她依然決定回國發展。我們很容易以為滿墻獎狀的人在生活中都很好強,她卻歪了歪腦袋有些不太確定,“反正我對自己要求蠻高的。”
她的個人公眾號有一句slogan:“不止是鋼琴家。”
她創辦了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并兼系主任,另一邊又開起了自己的藝術中心,提供專業的音樂和美學教育,還經常請柯蒂斯的老師來舉辦大師班。
柯蒂斯音樂名家在陳潔藝術中心
“英語里面有一個詞叫influencer,就是影響可以影響大家的人。我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很多的關系都在重組,包括很多的職業都在被重新定義。但是influencer你能夠影響一些人物、一些潮流的變化、影響到一些人們觀念上的變化,我覺得這個是不會變的。”
這是她給自己的定位和要求。
“我是幸運的,很早就聽到了內心的召喚”
著名天才鋼琴家阿格里奇十分不愛練琴。她有句名言:“對我來說,觀眾從來都不重要。”
但大多數鋼琴家的童年都非常刻苦,陳潔也不例外。
說起兒時練琴,她還是不停皺眉搖頭。“說不苦是不可能的,我們非常小的時候就需要6到8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但她沒有知難而退,最終成為鋼琴家,兩位家人對她的影響很大。一位是奶奶。一位是媽媽。
“我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深切的感受到通過我的音樂可以帶給別人快樂。我記得有一次我讓……我的奶奶,她那段時間其實心情不是很好,但是她一聽我彈琴她就會整個人一下煥發了生機,當時我就意識到其實我是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我當時就感覺到音樂的力量非常大。”
陳潔的訴說是有感染力的,或許是因為小時候這樣的經歷,對于所謂天賦,她覺得更多是“幸運”,“我覺得我還是蠻早就找到了自己的conjure,就是召喚。”
采訪當天,大家都在關注奧斯卡頒獎典禮。陳潔說今年她最喜歡《請以我的名字呼喚你》這部電影,“我還真覺得這個影片拍得很藝術”。她對美的要求主要遺傳自母親。
“我媽她從來都會第一時間指出我哪里做的不好,還是蠻嚴厲。比如穿衣服,我穿得好看的時候,她不會說什么,但是我只要我偶爾鞋帶沒有系好,或者哪天哪個扣子沒有扣,她會第一時間指出來。她很完美主義。”
“但我現在想起來是蠻感激她的。”
你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
是。
美育是最重要的
如今鏡頭前自信的陳潔,小時候和大多數中國的琴童一樣,會羞于表達自己。“自信是一遍一遍的通過實踐得來的。”
當時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對她來說,雖然過早地承擔了學業壓力,但比起國內的教育方式,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最可貴的是讓她真正學會獨立思考。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她在教學時十分注重方法。
“其實我更希望教給他們一種發現美的態度。如果這種態度貫穿到他們一生當中的話,我覺得他們無論做什么,不說很成功,但是起碼自己都會很快樂。”
2011年她創辦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時,許多人覺得不解。如果有人提問,“給理工學生教音樂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她應該是最佳答主。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其實很多理科生他們都有一顆渴望藝術渴望美的心,只不過可能過去文理分開的時候沒有平臺展示這顆他們追求美的心。過去總是誤認為好像理工科的孩子他們會比較木訥,但其實不是,我覺得他們內心非常火熱。”
文理分科影響了中國教育很多年,如今漸漸被取締。說起這些理工科的學生,陳潔眼里充滿寵溺。
聽得出來她是一個開明的老師。她還鼓勵學生組了一只蠻不錯的電聲樂隊,經常搞露天草坪音樂節,搖滾不插電那種。“只要年輕人他自己喜歡,想去表達,我覺得就是好的,我會鼓勵。”他們反而給她帶去很多驚喜。
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新春音樂會 來自陳潔微博
又是音樂系主任,又要兼顧藝術中心,她卻不覺得有什么沖突。她給自己的安排是60%的演出,40%的教育。
演出對于她來說,是嚴肅的,也是絕對迷人的。她透露今年自己也會嘗試很多跨界的實景演出,但是要暫時保密。
“有記得有一次演出完,一個老太太她拉住我的手,然后她說她其實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是她說她通過我的音樂它可以看到一個五彩的世界。所以我覺得如果我能夠帶給人快樂,就是在幫到這個世界做一些什么。
現在我開始做一些教育,我覺得可能能真正地幫助一代人。我也希望將來我可以看到我的小學生長大成為一個非常完整的人,心態各方面都非常好,我覺得我會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