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演員的黃渤
既是影帝又有超強票房號召力
而作為導演的黃渤
第一部電影就是驚喜
中國電影市場真的很有趣。
比如本周末,三部新片上映,票房最好的既不是杰森·斯坦森的動作驚悚片《巨齒鯊》,也不是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而是卷入抄襲和侵權風波的《愛情公寓》電影版,哪怕這部電影豆瓣評分只有2.6分(滿分10分),在網上被罵得狗血淋頭。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愛情公寓》電影到底怎么樣,我也不知道,沒看,也不打算去看。
如果本周末讓我推薦一部電影,一定是黃渤的《一出好戲》。
最近幾年當導演的演員越來越多,但大多數質量一般,對于黃渤的這部導演處女作,之前我一直抱著謹慎期待的態度。
沒想到,渤哥給了我們一個大驚喜,而且是好的那種。
倒不是說這部電影有多完美,而是沒想到他居然選了一個完全不迎合觀眾的題材。
大家都以為黃渤當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會是他最熟悉而且擅長的喜劇片。而實際上,他借用孤島做舞臺,拍了一部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末世寓言。
用電影拍寓言故事,即使對于成熟導演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首先是不好拍,其次是觀眾不愛看——看不懂,或是是沒耐心去懂。因此可以說,黃渤挑戰了一種國產電影非常稀缺的類型。
黃渤解釋自己的原因很簡單,累計參演電影總票房超過60億的他,不希望自己花3、4年時間不接戲全心全意拍出來的電影,只是為了賺點錢。
“大家都在電影行業內摸爬滾打這么久,對于這個行業,我們一直是獲取、獲取、獲取。做第一部戲如果還是獲取的話,我覺得對不起這個行業,所以有必要做一點兒努力和嘗試,這是我們作為當代電影人的一點點兒責任和義務。無論我做到沒做到,但是我愿意往這個方向嘗試。”
簡單來說,《一出好戲》講的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出去團建,路上遇到風暴被困在孤島。
經過一番查探,他們推測外面的世界可能已經滅亡,于是一群人只能在荒島上求生存,因此引發了一系列關于資源、權力、欲望的爭斗。
在這座孤島上,20個男人和10個女人,把人類從猩猩進化到烏托邦社會的過程演繹了一遍。
影片中有不少魔幻的情節,也用了很多意像,為了讓觀眾更好的接受,黃渤更不忘埋下笑料,不斷用娛樂和搞笑的方法試圖引起大家深入思考。
因為層次豐富,你既可以單純地把它當喜劇樂一樂,也可以從哲學道理、歷史發展、社會結構、人性善惡,甚至職場生存各方面去解讀。
今天我們就邀請到影評人錢德勒,從職場和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解讀一二。
*內容涉及劇透,建議觀影后再看
團建,就是在密閉環境里假正經
對于我來說,如果僅僅把《一出好戲》當喜劇看,是很可惜的。
在我看來,它的內涵都在海面之下,黃渤自己都說,他實際上要講的故事是發生在人類登上諾亞方舟之后。
撇開對喜劇的刻板印象重新審視它,我自己更興奮了。原來電影是講商業模式的大比拼,而“戲眼”就是“團建”二字。
什么是團建?
實際上就是商業社會人在規定的時間、環境里貌合神離地在一起玩游戲。
電影開宗明義就是講黃渤和遠方表弟張藝興做著發財夢,差一點錯過了公司團建的集合時間。
于和偉扮演的張總第一句臺詞就是“叫我爸爸”,四個字把金主權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職場的各種工作群里,老板、甲方可不就是爸爸嗎?
如果你有團建的經歷,電影后面發生的一切怪事實際上都是存在的,那不過是把HR或者第三方機構設置的桌面游戲升維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道考驗。
所以,有傾覆天庭的巨浪,有死里逃生的孤島,居然沒有一個人葬身汪洋,最詭異的天降大魚,砸得黃渤鼻青臉腫,都是成立的。這
些都是塞給團建參與者的紙牌,是不得不接受的階段性命運。
所以,我看到個別觀眾在質疑這些細節的可信性,覺得出戲,那只能說,親愛的,你很幸運,沒有在職場里被練過,只要老板(爸爸)發話,HR出題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本人就面臨過一道題,你在沙漠里突然遇到旋風,要躲進可能有危險的山洞,還是放棄,game over。
天上掉幾尾錦鯉,那都不是事兒。
參加團建,要準備好的心態就像馬進(黃渤)他們那樣接受,玩下去。反正你也在孤島里,經常被要求與各種性格的人組隊,手機被沒收不準與外界聯系。
那么王寶強、于和偉就是團建游戲中的經典人設了。黃渤也說影片靈感有部分吸收經典游戲大富翁,還出了該主題的設計海報。
夢想就是最有欺騙性的商業模式
孤島上的人不少,各種性格的都有,有狐假虎威的助理,有常年受氣的保安,還有不學無術的知識大V。
但是這些真的都不重要,都是運氣不好被抽到團建的人,當然也可以說運氣很好,公司覺得都是可造之材。
事實上,舒淇很美,獨占一條愛情線,但其實在揭露主題上的幫助不大,說得不客氣一些,她就是一碗靚湯。
黃渤用她來說明馬進人性未泯,也用她來調劑觀影節奏——可是,卻有些過猶不及,節奏反倒被調悶了,哎。
影片中真正重要的人有四個,黃渤、王寶強、于和偉還有張藝興,是值得多說幾句推敲的。
特別是前三種,代表了三種商業模式,我們按照生還者上孤島的時間順序來說。
王寶強——小農經濟
為了生存,王寶強飾演的小王要求所有生還者都參與最原始的體力勞動,多勞多得,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劃分很簡單粗暴。
小王之前耍過猴,也是按照耍猴的思路去管理這一批在現實社會里很多地位比他高的成年人。
關于養猴,最經典的成語是朝三暮四,七個果子早上與傍晚是按照三四分,還是四三分,就已經是最高級的心理暗示和洗腦了。
而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暴力(也包括隔絕這種冷暴力)進行管理。
這種經濟模式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溫飽,談不上對人性的鼓勵和發揮,天下大同,莫非王土,小王之下都是摘果子捕魚的猴子。
管理眾人的小王直接被稱作“王”
一旦出現個別的紛爭,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用暴力進行狂風暴雨式的打壓。細想一下,是不是也符合人類社會前期的發展模式。
于和偉——資本經濟
當這群生還者從手無縛雞之力的狀態中適應了孤島的生活,有的人技能開始嫻熟,那么就不滿足于口腹之欲,勢必追求一些更高尚的東西。
于和偉說得好,那就是做人的尊嚴。(搞笑的是,最體面的知識大V反倒在吃食面前最掉價。)
按照游戲的設置,于和偉發現了一搜因擱淺而倒置的大船,物資齊全,連紅酒都有。
這個時候,他上場了。
于和偉的角色在島之外管理著幾個億的公司,最擅長的就是資本游戲。在他的概念里,戒急用忍,只要抓住人性貪婪的本質,誘之以利,就是無往不利了。
而資本經濟最核心的關系就是交換,最重要的交換介質就是貨幣。于和偉手里的撲克牌,就代表著各種面額的紙幣。
王寶強率領的打魚族試圖用暴力去對抗,但不得不承認,在于和偉模式下,孤島的社會圖景開始清晰了。
有人可以喝著紅酒在陽臺上看夕陽,也有人相信只要多打魚,就能在市集里換取更多的紙牌,然后購買其他物品。
甚至黃渤一度誤會,舒淇背著LV包走進于和偉的房間,是進行權色交易。在這里,LV顯然是被調皮的黑了一把,本來它是不應該出現在孤島上的。
黃渤——互聯網烏托邦
王寶強靠暴力統治,于和偉靠交易升級,最厲害的BOSS來了,被舒淇刺激的黃渤放棄了兌換彩票的夢想,于是,老天爺(HR)給他兌現了一大堆錦鯉——孤島世界的硬通貨。
如果按照王寶強的模式,他可以不用管其他人,溫飽沒問題了,小富即安;如果按照于和偉的模式,他拿著魚去交換就行了,成為另一個于和偉即可。
但是黃渤偏不,他自己放棄了夢想,卻給所有人編織了一個夢想——外面的世界不復存在,我們登上的就是諾亞方舟,我們是新時代的締造者。
按照這個思路,他和舒淇一旦結合,就將子子孫孫,生生不息。
黃渤給所有人包括舒淇都畫了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大餅,王寶強模式的卑賤、于和偉模式的粗俗,似乎都暴露無遺。
只有大家心懷夢想,穿上神經病人整齊劃一的條紋大袍,勞作之余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就是人間天堂。
從觀者的角度看,除了造夢者黃渤和跟隨者張藝興,其他人是真病人。
最諷刺的是,看到大船后說真話的王寶強,卻被打成“瘋子”,要被電擊。
你會不會覺得有些像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的某些現象,比如區塊鏈?比如微商?
甚至黃渤以上帝視角進行的演講,又像極了某些創業的青年才俊。只要發心,資源滾滾而來,人人皆可飛升。
站在燈光前演講的黃渤,構圖就像上帝
身處黃渤模式,反觀王寶強和于和偉,你會發現前兩者也不是全然不可取。
第一種,至少肯定了腳踏實地,勞動創造價值,付出產出清晰可見,雖然低效但安全系數高。
第二種,傳統的資本交易是有門檻的,有人玩得起,有人玩不起,實際上也保護了一部平民的財富。
只有第三種,一旦走火入魔,就是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里看到的諸多悲劇。
再說一下張藝興,作為萬人迷偶像,他這次承擔了“黑化”的重要情節轉折,這個角色的設置是最體現悲劇性的。
無論王寶強、于和偉,還是突然在愛情里動了善念的黃渤,基本都是某一種商業模式從始至終的貫徹者,唯獨這個表弟,是騎墻者,哪一種能活下去,有好處就跟著走。
最后實在智商情商雙低,能力兜不住成為唯一的“瘋子”,孤島團建經歷被選擇失憶,他的人生比之前跌得更低,王寶強還能做做導游,賺賺IP的錢,依然是勤快人。
張藝興這個角色就是讀書不多,想法太多,又不虛心學習的年輕人。
所以給我們的警醒是,社會是多元的,任何已經被時間檢驗過,被很多人踐行過的價值觀都不孤獨,各有利弊。也是海闊任魚躍的道理,最怕的就是被欲望蒙蔽,踏入社會之后飄忽不定,投機取巧。
最后還想說一下,影片里有好多隱喻,比如多次出現的蜥蜴象征著上帝,每一次它出現,基本上就會“出事”。
還有顛倒的大船,代表著被顛覆的世界,新的社會秩序有待建立。
以及黃渤演說時,還配上《2001太空漫游》里猩猩扔骨頭的經典配樂,是否代表著他成了新世界的造物主?
當然,這部電影之后肯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解讀,就連看似圓滿的結局,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未必是喜劇。
期待大家去電影院看過之后,把你的解讀分享給我們吧!
今日話題
對于《一出好戲》,你怎么理解?
文 _ 錢德勒
編 _ 阿作
禁止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