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因為養大一匹狼的傳奇經歷
李微漪有了“中國第一狼女”標簽
如今圍觀的人潮退去
人和狼又一次重逢了
接受采訪前,因為前一天剪片子熬到深夜,李微漪希望能推遲半小時,先放她喝口茶、緩個神。
等聊起過去的故事,這位過了而立之年的女生依然不厭其煩地描述細節,興起時,甚至隔著電話給我學了聲狼嚎,讓人吃驚。
可能很多人還記得,這個成都姑娘穿藏服扎馬尾的一幕,她雙眸清澈,在漫天飛雪的若爾蓋大草原,懷抱狼兒子格林,遙望遠方。
如果11年前有“網紅”的概念,李微漪應該是很特別的那一個。
2010年,她和好友亦風賣房、賣工作室,將一頭養大的狼帶回到狼群,10年過去了,現在格林11歲了,她還單身。
狼最長壽命可以達到20年,但是野生狼因為生活環境惡劣,遭遇掏窩,平均壽命只有8年。這些年,無數人關心著格林的命運,他多次被傳死了,被抓了。
去年,李微漪一直推動的若爾蓋首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終于掛牌,她摸著匾牌流淚:“十年了,這條路真的走的好難”。
那一天,她還在草原上重逢了兒子格林,他已經變成了老頭子,一人一狼并沒有像故事片里那樣,沖過來擁抱親舔,而是平淡、長久地相望.....
01
“他是野生動物
你為什么要把他帶回城市”
前不久,優酷推出《重返狼群10周年紀念版》,原先1700個小時的視頻素材被剪輯成10集,是電影版的未刪節版,又加上10年后與格林重逢的故事。書里被讀者反復詢問的細節都有了真實的畫面。
2017年第一部《重返狼群》的紀錄片上映時,不喜歡的人吐槽成片粗糙、 剪輯不專業,過度煽情……
但這并沒妨礙它成為豆瓣當年最好的紀錄片之一,拿下8.3高分,有人評價:“這是不可能再有的片子”。
故事的開始完全是個意外。畫家李微漪去若爾蓋草原寫生,聽到藏民講起一只被逮住的狼王,非常兇猛,竟然選擇咬斷自己一只腿逃生。
但到最后他也沒跑脫,狼皮被人剝下來當“勛章”掛了起來。
狼是忠誠的伴侶,絕大多數會終生相伴。母狼每晚都到牧民門口嚎叫,發現狼王死了,直接吃下毒餌殉情自殺了,剩下一窩嗷嗷待哺的幼崽。
原本這是一個動物世界的殘酷故事,大多數人也只會當個故事聽。但李微漪卻不忍心,動身去尋狼崽,3天后,她找到狼窩,只剩下一只小狼了。
草原上沒有救治的條件,也沒有動物救治機構,如果扔下這只小狼,等待他的命運可以預測。
李微漪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將小狼帶回成都撫養,當時好友亦風勸她,那可不是狗,是一只狼啊,況且他長大了怎么辦,后續是一系列問題…….
20多歲的女孩很果斷,準備先救活了再說,“人這一輩子是很多事情,想不清楚的,可能你救或者不救都是錯的,別讓他死了。”她說。
后來的歲月里,對于為什么要帶狼回城市這個問題,李微漪解釋過很多很多遍。
一次在深圳大學路演,有男生直接站起來質疑李微漪,“他是野生動物,你為什么要把他帶回城市?”。
直到今天聊起,李微漪都毫不避諱地承認將野生動物帶城市是一種矛盾,甚至是違法的做法,“只能說結果是好的,所以人們也能原諒那種不得已”。
小狼叫做格林,取green的諧音,是希望他能記住生命里草原的顏色。
李微漪和亦風陪伴的鏡頭里,你也會發現這只小狼和我們印象里那個狠角色好像不同,帶點“人味”,甚至比人更高級。
他的技能是天賦的,意外掉到池塘里,天生就會游泳,而且泳姿極漂亮。
他異常的聰明,兩個月大時,格林已經會開電視,用遙控器換臺,跟著紀錄片學狼嚎,學捕魚。
他還敏感多情,看悲情戲,晚上會鬼哭狼嚎,這時候需要換臺,用新聞聯播鎮壓。
但同時淘氣起來他也和小孩沒什么兩樣,破壞力極強,把家里電線咬壞一根又一根。
他只除了一點和人不一樣,那就是對自由的無比執著,堅決不肯戴狗項圈,表現出對草地、藍天無限地向往、歡騰。
當格林終于忍受不了困在鋼筋水泥的樓房里,從家里跑出去了,李微漪和亦風才認識到了問題嚴重性。
02
有人賣房賣工作室救他
也有人在殺他們
格林很快被找回來,但撫養一只狼不僅需要承擔非議的勇氣,擺在兩個人面前的是更現實的問題。
他們心有余悸,商量之下,決定送去動物園,等真正站到狼區前,幾乎立刻放棄了。
不足5平米的玻璃牢,關著唯一一只毛鬃稀疏老狼,它缺了一只耳朵,厚重的玻璃房上全是抓痕。用李微漪的話來說,那不叫活著,只是不死而已。
沒有專業機構收留,又不能在飼養在小區,冒然放生,這一只小狼早已喪失了草原生存的本領。
亞洲動物保護組織愿意出手幫助,但李微漪和亦風心理上根本不能接受送格林出國,“格林是中國狼,中國人自己都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物種么?”
之后李微漪索性賣掉了房子,亦風賣了自己的數字影像工作室,他們買了越野車、攝像機、照相機、超長焦鏡頭、太陽能等各種設備,重新回到了若爾蓋。
這一次,李微漪準備像真正的狼媽一樣,一步步重新教會格林莽莽荒原的生存法則。
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她親自趴在草地上,圍堵著兔洞洞口,教格林捕獵技巧。
在氣溫-15攝氏度的寒冬里,她和亦風深入狼渡灘,尋找狼群、忍凍挨餓。
大家日常看她穿的藏族服飾,也是因為出于保護自己, “野生動物對當地人戒備心不太重。”
沒想到在大草原處處小心翼翼,野生動物們沒有帶來危險,人禍先來了。
有牧民以格林吃了自家十幾頭羊為理由,強行要將他帶走。李微漪堅決不同意,說狼是國家二級動物,不屬于任何人。
就在揚言要報警時,牧民已經拿出打狗棒要逮住格林。李微漪急忙大喊格林快跑,之后幾乎是哭腔教育格林“遇見任何人都要跑,隨便什么人”。
李微漪的擔心絕不是過激。不遠處幾十公里的若爾蓋縣城,就有店鋪豎著招牌大張旗鼓地賣狼牙,桌上堆積成山的狼皮,全部都是從狼頭皮整片扒下來。
整整620張狼皮拼成的大氅
我國曾是狼種群數量最大國家之一,但隨著家畜家禽擠壓以及盜獵問題,野生狼遭到大范圍捕殺,在當時,相對集中的區域若爾蓋只剩下100多只。
但狼并非我們想象的可怕,他也是充滿人性的生物,為了食物,他兇狠殘暴,但為了感情,他又寧可自己忍耐挨餓。
在冬季大雪封山,食物缺乏的草原上,格林為李微漪、亦風捉來野兔,“格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殺戮,人則是為了利益”。
直到最后,成功回到狼群的格林也沒等來一個完美的童話結局———格林的3個孩子,一只一只死在了人類手中,僅剩一個女兒。
其中最大的孩子叫做雙截棍,因為他的尾巴有一半是黃色的,有一半是黑色的,李微漪發現他殘骸時,脖子上還套著鐵絲圈。
李微漪對那一幕印象極深:“他是用自己生命最后一點力量回家,把呼吸留在了狼山,最后死在那兒”。她說。
李微漪和雙截棍的雕塑
03
草原的野生動物開始成為主角
格林回歸大草原后,李微漪出于對孩子的思念,將經歷寫進了書里,出版了《重返狼群》一書。
書得到關注,格林作為一只狼的命運牽動了很多人的心。網上的讀者會一直向李微漪傳來“格林被抓了、格林被打死了”各種消息。
雖然最后證實那些都不是格林,但消息已經打亂了她的心。2013年她決定重新回到草原,去記錄更多野生動物們。
當時若爾蓋大草原已有了人間凈土的模樣,連綿的群山、廣袤的草原、蜿蜒的河流,美得宛如一幅畫卷。
令李微漪印象深刻的是一對黑頸鶴的故事。這類鶴身高腿長、體態優雅,有著“高原仙子”之稱。
一場大暴雨沖毀了他們的家,兩個鶴不吃不喝,淋著雨保護著兩枚鶴蛋,最后他們保護的孩子只有一枚孵出來了。
李微漪是眼看著小鶴長大,直到草原上不速之客闖了進來, “游客為了拍照片發朋友圈,不停地去追攆黑頸鶴。我們阻止不了,鶴爸鶴媽因為小鶴飛不起來,只能奔跑著,保護小鶴。”
在人們不停地追輦中,小鶴折斷了鶴腿。等到十一國慶節過了,人群都散了,僥幸躲過天災出生的小鶴終于還是撲倒在水邊,死了。
這些故事被寫進《重返狼群2》,這一次李微漪不僅關注格林,還將眼光放到了整個若爾蓋草原。
從2010年開始,往后的3年、5年、8年......在李微漪每個階段的努力下,野生動物們的情況慢慢變好起來。
2013年,若爾蓋草原實行村村通公路政策,為了吸引游客,公路要一直修到動物棲息的核心區,最后通過李微漪的不斷反映,計劃才被擱淺。
等到2017年紀錄片上映,格林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去年,若爾蓋首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終于掛牌。經過普查,當地區域狼種群已經恢復到200只。
保護站建立了觀察臺和救助站,配有專門的巡護員,長期巡護草原,狼或者野生動物們受傷了,也會有地方進行專業治療,不用再面臨把狼帶回城市收養的困境。
這些年,李微漪一直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工作,有人曾問,格林的故事已經完結了,為什么她還要寫,還要做紀錄片。
她說:“我關注的從來不止是一只小狼的命運,畢竟無論是狼還是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
正如她問過狼圖騰作者姜戎的那個問題,曾經草原有幾十只甚至上百只的狼群,真的有那么壯觀么,有過那么多野生動物嗎?不過才40年的時間。
姜戎告訴她,也許再過40年,不,也許再過10年就會有人問你同樣的問題。
“所以我在拼命記錄,拼命寫下來,我們希望能夠阻止那種草原的消失。”李微漪說。
對生命的尊重,多年堅守的星火,我想這才是李微漪為什么愿意將那過去的故事一遍遍說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