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手下有一名愛將,叫鮑超。
鮑超,字春霆,夔州安坪藕塘(今重慶市奉節縣)人,生于1828年。1854年,曾國藩在湖南創建湘軍后,鮑超加入湘軍。從1854年到1867年,13年間,鮑超參加了大小戰役500多場,身上負傷108處。鮑超作戰勇猛,敢于啃硬骨頭,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無往不利,立下了累累戰功,深得曾國藩的信任和喜愛。
湘軍大多數將領和士兵都來自湖南,內部很講究老鄉觀念。來自外地的將領和士兵,很難得到升遷的機會。鮑超是少有的例外之一。他以外地將領的身份,得到了曾國藩的欣賞,屢獲升遷,官至浙江提督,封一等子爵,并賞加一個云騎尉世職。
曾國藩攻陷天京后,為消除朝廷的猜忌,曾經主動提出裁撤湘軍。包括曾國荃“吉字營”在內的數萬人馬,都被裁撤,只有鮑超率領的“霆軍”被完好完整地保留下來。在曾國藩心目中,鮑超的“霆軍”是湘軍第一勁旅,“實為群賊所憚,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只要有鮑超的“霆軍”在,曾國藩就能睡安穩覺。
可是,誰能想到,曾國藩的愛將鮑超會被李鴻章欺負呢?
那是1867年的事情了。
當年,李鴻章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統一指揮淮軍、湘軍對東捻軍進行圍攻。淮軍將領為劉銘傳,湘軍將領為鮑超。2月,淮軍、湘軍在湖北京山、鐘祥一帶遭遇了東捻軍。劉銘傳和鮑超提前約定,在2月19日辰刻(上午7時—9時)一起出動,對東捻軍進行襲擊。
然而,劉銘傳搶功心切,竟然提前行動,單獨進攻東捻軍。東捻軍毫不畏懼,三五幾下將劉銘傳打敗,反而將淮軍包圍起來。
就在劉銘傳快要被東捻軍分割消滅時,鮑超率領湘軍趕來,打敗了東捻軍。
照理說,死里逃生的劉銘傳,應該感謝鮑超才對。可他忘恩負義,竟然上報李鴻章說,是因為鮑超沒有按時發起攻擊,導致淮軍孤軍深入,才導致慘敗。鮑超知道后,據理力爭,向李鴻章報告了這件事的真相。
李鴻章是怎么做的呢?他沒有秉公辦事,查明實情,而是捅了鮑超一刀。李鴻章利用專折奏事的權力,奏報朝廷說:“該提督(劉銘傳)血性忠勇,平素好戰輕敵……尹隆河之役,接仗過猛,又因鮑超期會偶誤,致有此失,幸霆軍援應奮勇,再接再厲,乘機大捷,轉敗為功。”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是在批評劉銘傳“好戰輕敵”,表揚“霆軍”英勇善戰,但實際上是將所有的過錯推到鮑超身上,責怪他沒有按時發起攻擊。這一招實在是太狠了。
朝廷收到李鴻章的奏報后,沒有進行調查,偏聽偏信,對鮑超嚴旨斥責。鮑超在尹隆河之役中立下大功,不但沒有受到朝廷獎賞,反被嚴旨斥責,無比郁悶,心里清楚是李鴻章搗鬼,只好向湖北巡撫曾國荃求助,請他說一句公道話。
曾國荃奏報朝廷說,劉銘傳與任化邦作戰,鮑超與賴文光作戰。任化邦比賴文光更強,所以劉銘傳敗了,鮑超勝了。看起來,曾國荃是客觀說明情況,不偏袒任何一個人,實質上卻是話里有話:劉銘傳與勁旅作戰,自然會失敗;鮑超與弱旅作戰,取勝也是理所當然。曾國荃一筆就抹殺了鮑超的功勞,又掩飾了劉銘傳的無能。
如果說李鴻章幫助劉銘傳欺負自己,鮑超覺得還情有可原,現在怎么連曾國荃都要來欺負自己?
在這關鍵時候,鮑超只好求助于老領導曾國藩。
讓鮑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竟然對他落井下石。曾國藩明確提出:“向來于諸將有挾而驕者,從不肯十分低首懇求,亦硬字訣之一端。”曾國藩認為,鮑超自持有功勞,以此來要挾領導,絕對不能對他讓步,堅持強硬的態度。
這下子,鮑超徹底失望了。他以傷病復發為由,請求開缺調理,離開了戰場,回到了老家。李鴻章等的就是他這句話。鮑超走后,留下32營“霆軍”。李鴻章將馬隊12營、步隊6營全部裁撤,剩下步隊14營交給曾國荃。
曾國藩、曾國荃為什么對鮑超落井下石?是因為李鴻章如日中天,他們得罪不起,更別說還有需要依賴的地方。鮑超便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倒是處于朝廷的慈禧太后,隱隱約約看出了鮑超受到的委屈。1868年,慈禧太后召集曾國藩進京時,曾經專門提到了鮑超,問了三句話:“鮑超的病好了不?他現在那里?鮑超的舊部撤了否?”
曾國藩聽出了慈禧太后有起用鮑超的意思,回復道:“皇上如要用鮑超,尚可再招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