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指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而言。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頰車,經耳前,上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循臂外側前緣上肩,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足陽明胃腑,與脾同居中州,以膜相連,且經脈相互絡屬,故相為表里。胃與脾同居中州,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以降為順;脾主運化,喜燥惡濕,以升為健。脾胃相關,陰陽相調,燥濕相濟,升降相因,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納、腐熟,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功能,即所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故脾胃為水谷之海,而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
手陽明大腸腑與手太陰肺,有經脈相互絡屬,故相為表里?!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六腑之氣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實而不能滿,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物下傳于腸,則腸實而胃虛,虛實交替,腑氣得以通順,腸胃中糟粕方能及時排出體外而不滯留。然而,大腸之傳化物,排糟粕,又須依賴肺氣的肅降、脾氣的布津和胃氣的降濁。可見,只有陽明、太陰相濟為用,才可完成水谷的受納、腐熟、吸收、排泄的整個過程。水谷代謝正常,水谷精微就能奉養周身,化生氣血,于是《素問·血氣形志篇》就有了“陽明常多氣多血”的說法。
陽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他經傳來,如太陽病失治或誤治,傷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轉屬陽明者,所謂“太陽陽明”者即是;少陽病誤用發汗、利小便,傷津化燥而成陽明病者,所謂“少陽陽明”者即是;三陰病陰寒之邪郁久,或少陰熱化證傷津化燥及寒化證陽復太過,亦可轉屬陽明而成陽明病。二是陽明自病,由于素體陽盛,或有宿食,或為燥熱所感,病證直從陽明化燥而成陽明病,所謂“正陽陽明”者即是。
由于陽明多氣多血、喜潤惡燥、以降為順,且陽氣昌盛,所以一旦感邪發病,每易導致胃腸功能失常,邪從燥化,是以《素問·陽明脈解篇》說:“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笨马嵅畡t謂“陽明為成溫之藪”。邪入陽明,邪正相爭劇烈,故多表現為邪盛正實,這是陽明為病的主要特征,故其病變性質多為里熱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