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黎老師整理精心保存了幾十年的當年跟隨胡希恕先生學習的筆記,真實再現了當年胡希恕先生的經方實踐現場。
近一年,我和規培學生根據當年的跟診筆記,整理出這本《胡希恕傷寒論帶教筆記》一書,可以作為學習《經方醫學》的參考書。上篇為胡老手記與整理筆記;下篇為我們的體會。由于胡老從附院看病帶教,到以后的專講《傷寒雜病論》,時間的跨度很大,難免同一個病,同一個問題,講解的角度不一樣,說法有異。我的看法是,前期胡老擔心與學院的授課有矛盾,側重講臨床經驗。晚年重點講《傷寒雜病論》經文,傳承授受。
本書所整理的實習筆記,只限于1961~1966年。書中有胡老專題心得手記及所講的25個特殊病例,獨具匠心,供學習者深研細究。胡老講:“離開了表和里,半表半里的面積很大,包括胸腹腔諸多臟器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半表半里有柴胡證,必用柴胡劑?!?/span>書中詳述了三個柴胡湯的臨床應用經驗,特別是胡老妙用大柴胡湯,爐火純青,不失為中醫治療疑難雜癥的搶救方法之一。胡老雅號“大柴胡”,名不虛傳。還有記錄了抗美援朝戰士,因卡秋莎戰車被炸翻受傷,十二年后發病“腦橋小腦腫瘤”,胡老為其看病約七個月,有40次復診處方,學者可細閱。這位患者對我說:“我已跑完首都各大醫院,只有服胡老中藥后,病情才逐漸好轉,要是沒效,我早就回東北了?!?/p>
陳雁黎老師:1963年,我在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下同)附屬醫院跟診胡老,完成了期中實習。因為五版教材的實施,有人說,“古方不治今病”“抱著張仲景的佛腳,打著那桿破旗不放”。胡老心中對此憤憤不平,經常講到此事,強調學習經方的重要性。他說:“我除了經方(其他)不用,你們看能不能治好病?!敝嗅t的辨證施治是廣大勞動人民在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不是什么“上古之人生而神靈、生而知之的圣人”創造出來的,關于這一點,我想是無人加以否認吧!
古代醫家通過長久的年代和為廣大勞動人民防病治病,歷經千百萬次的反復實踐,用人的生命換來的《湯液經》《傷寒雜病論》,能傳下來又能傳下去,反復驗證,用之有效,不可替代的方劑叫經方??梢苑磸万炞C的才叫科學。處方用藥是根據理法而來的,好的理論必有好的方劑,經典方證必將永流傳,因其目的是為了治好病。有成功的方劑,必有成功的理論。成功的理論在仲景書中,而不是在書外??吹教幏骄涂梢院饬酷t者的理論水平。
第一章 八綱
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的總綱,是辨證的綱要。在本草湯液時代,已有認證識藥治病用八綱。仲景在第 148 條加人了半表半里,按數來講,應該是九綱,習慣以表里包含了半表半里,故簡稱為八綱。八綱是看為證的屬性問題,不辨八綱是不會看病的。
人體患病,正邪交爭,必有證候。有癥狀必有寒、熱、虛、實的病情,有病情就有反映病情的表、里、半表半里的固定病位。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故無證候就無八綱可辨,傷寒六經也就不存在了。仲景的貢獻是確定了半表半里的病位,因而發明了“傷寒六經”,所以說:傷寒六經來自八綱。
《傷寒論》表、里是絕對的,內、外是相對的。如太陽、少陽合病,少陽為表之內;少陽、陽明合病,少陽為里之外。古人講的表是趨向于上半身,里是消化道腸管。不知表里,治病就沒門路。能退熱的大夫是高明大夫,因為他把表、里、寒、熱、虛、實分清楚了。臨床看病處方,只要在表、里、寒、熱、虛、實的辨證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會有一定的療效。寒熱有常,虛實無常。虛寒為陰,虛熱則反為陽;實熱為陽,實寒則反為陰。病有不寒不熱或不虛不實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
病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就能好,不治亦能好;另一種是經過治療才能好。中醫觀察到的是臨床表現的結果,即證候。無證候即無證可辨。辨證就無從說起。
辨證是先辨表里和半表半里,即首先要分清病位,再辨虛、實、寒、熱。整體上對病證要有個認識,叫辨陰、陽。不辨表里(包括半表半里)則看病無門。
仲景說“病在表”(第51條)“邪在皮膚”(《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是概括病的發展趨勢在表,并不是在表的具體癥狀。因為在表的證候可能有很多,還要繼續辨寒、熱、虛、實,然后辨方證。臨證看病,單獨的表證是很難見到的,嚴格地講是沒有的。所見到的表證,多多少少都有些兼證。
離開了表和里,半表半里的面積很大,包括胸腹腔諸多臟器的病變,內科雜病多發于此,值得研究?,F在一般醫家都看不見少陽病,不認識少陽病,而實際上少陽病是客觀存在的,必須用柴胡劑治之。
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講八綱,注重溫補腎命。程鐘齡的《醫學心悟》總結八綱,用的是《內經》《難經》。他們所論的“八綱”均與仲景書無關。
第二章 六經
“傷寒六經”是八綱的具體體現,也可以說是證候群的分類?!皞洝本褪前司V,以八綱將諸多證候分為六經,六經之中又有八綱,二者是分不開的。故傷寒六經來自八綱。
若正邪交爭于人體廣大體表的腠理、皮膚、肌肉、筋骨、肺泡之間,即為表證之病位。其癥狀表現在八綱中屬陽、實、熱者,即稱之為發作著的太陽病,如脈浮、脈浮而數、脈浮緊、脈浮而緩、頭項強痛而惡寒、汗出惡風、惡寒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咽痛、或咳或喘等。
其癥狀表現在八綱中屬陰、虛、寒者,稱之為發作著的少陰病,如脈微細、但欲寐、惡寒、蜷臥、心煩、口中和、咽痛等。
肺之吸入空氣部分,其喉、呼吸道及肺泡與外界相通,寒邪、溫邪同樣可以交爭于此,應屬于表證之病位,也同樣有太陽病和少陰病之分。肺之不能與空氣接觸的部分,應屬半表半里之病位。
若正邪交爭于人體的消化道腸管內,從咽、食道、胃、腸至后陰之中即為里證之病位。其癥狀表現在八綱中為陽、實、熱者,即稱之為發作著的陽明病:如脈沉、脈沉實、胃家實、腹滿、煩躁、大便硬、有燥屎、身熱、汗多、口渴、潮熱、不惡寒但惡熱、便膿血等。其癥狀表現在八綱中屬陰、虛、寒者,即稱之為發作著的太陰?。喝缑}弱、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
若正邪交爭于表之內、里之外,廣大的胸腹腔之間,即為半表半里證之病位。如第97條所載:“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钡?48條:“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逼浒Y狀表現在八綱中為陽、實、熱者,即稱之為發作著的少陽病:如脈弦、脈弦細、口苦、咽干、兩耳無聞、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其癥狀表現在八綱中為陰、虛、寒者,即稱之為發作著的厥陰病:如脈微而厥、脈細欲絕、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吐蛔、四肢厥逆、厥而嘔等。
關于厥陰病,中醫界爭議很多,分歧亦大。我的解釋是:本病只有提綱(第326條)和第329 條兩條經文。本篇多數經文提示厥陰病,由于失治和誤治,患“傷寒”不愈,臟腑功能衰退,演變而來“提綱”論述為虛證,是對小柴胡湯而言。“消渴”與“饑”都是虛證,“消渴”不是陽明證之里有熱而渴,而是飲水自救;“饑”是身體缺乏水谷之營養?!安挥场笔俏改c機能衰弱,不能消化水谷。
“食則吐蛔”在古代是常見病。因取火困難,多食生冷,喝生水;因無廁所,蛔蟲卵隨風飛揚,故蛔蟲病肆虐。厥陰病證情嚴重時,吐蛔蟲已不足為奇。
半表半里胸腹諸臟器的代謝功能減退,必然影響到胃腸的極虛,但不是里證。雖有腹痛,若用下法,必引邪人里而致利不止。功能減退勢必寒氣盛,寒氣沖逆,心中陽氣不能舒展暢達,故“心中疼熱”
總之,厥陰病證情危重,“厥逆”“厥冷”之“厥”字,在厥陰篇有近百個之多,其病因總結為“陰陽氣不相順接”,即胸腹腔諸多臟器的功能衰竭無疑。仲景論傷寒死證有21條,厥陰病所占最多,有8條,還有“難治”之證4條。因此,仲景所出方劑很少,只能“隨證治之”。
盡管致病的因素復雜,疾病的種類繁多,但大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均不外八綱和六經的范圍。無論什么病,也就是所有疾病的發生,絕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即萬病不離八綱,萬病不離六經,可于此做出原則性的施治大法。
中醫恒以一法治多病和治一病而用多法,即是這一精神的有力證明。從整體上講,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我們只認證候的表現不管它是西醫的什么病。在辨證處方時,只要在八綱和六經辨證的尺度準繩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會有一定的療效。反之,就很難講了。
“傷寒六經”說的是六經病。這個“病”可以理解為“病證”,因為每一經病都有脈有證,講的是“脈證并治”,絕對不是“經”或“經絡”。我不贊同“它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熱論》只講表和里的陽、實、熱證,即太陽、陽明,而無仲景的半表半里證和陰、虛、寒的三陰證(即少陽、少陰、太陰、厥陰),一下子少了“仲景六經”中的四個病證。三分之二不見了。某些教材硬要把二者相提并論,這怎么講呢?想講都講不通。
“熱論六經”有經絡循行和證候,而無脈象。“仲景六經”有證候、脈象,而無經絡?!稛嵴摗房照劅岵敖浗j,并無具體治法。故仲景書本與經絡無關。
中醫的發展原是先針灸而后湯液,以經絡名病習慣已久,《傷寒論》沿用以分篇,本不足以怪,全書始終貫穿著八綱辨證精神,大旨可見。惜大多注家執意抓住經絡名稱不放,附會《內經》諸說,故始終弄不清辨證施治的規律體系,更談不到透視其精神實質了。其實質是:六經來自八綱,六經即八綱?!秱摗分杏薪洘o絡,取其義而非言其位,借其名而不同其實?!秱摗分杏信K無腑,言其部而非盡符其器,言病傷其用而非傷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