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11-12 - 2019-12-12
展覽機構:劉海粟美術館
展覽地址:長寧區延安西路1609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
自1986年起,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已越過33個年頭,成功舉辦了14屆。2019年,休眠6年的上海青年美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再出發。回首望去,十五屆來,上海青年美展有什么變化?也許,我們看過2019年“正青春”上海青年美展概況后,會對這個問題有大致了解。
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展展覽現場
2019年,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展延續了以往跨地域征集、多位評委投票選拔的評選方式,歷時10天,從全國30個省市及自治區,公開征集了1264件作品中,經過兩輪評選,評選出165件作品,于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及三樓展廳開放。對于為何將此次大展命名為“正青春”,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表示:“正青春,是展覽對于當代青年藝術家創作狀態的期許,也是大展跨越四十年,歷經十五屆的一次宣言:青年美展回來了,也正是青春的好時光。”
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展展了什么?
1號展廳: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上海青年美展
一樓的1號展廳為文獻展,主題為“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上海青年美展”,策展人劉濤。在這一單元中,劉濤從各大美術館(尤其是徐匯區藝術館)、藝術家手中借調大量文獻資料,呈現了1980年至2019年以來,15屆上海青年美展的文獻,展示了其歷史厚度和人文積淀。這是上海青年美展33年歷史中,首次對以往的文獻資料及展覽概況進行全面梳理。
文獻展廳現場
其實,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是在1986年舉辦首屆的。但劉濤仍舊呈現了青年美術展覽在1980年與1985年的文獻資料。對此,劉濤說道:“這是為了說明此大展的歷史源頭。1980年和1985年的兩次展覽,是上海組織本土青年藝術家參加全國青年美展而舉辦的。但如果沒有這兩屆展覽,上海青年美展也就無從談起了?!?div style="height:15px;">
因此,在現場,劉濤為觀眾展示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目錄、入選作品證書,及相關美術文獻報道,以闡述上海青年美展正是從這里走來。除以時間軸形式展示上海青年美展的發展歷程,劉濤還陳列了歷屆青年美展的詳細介紹,包括主辦單位、展出場地、展出時間、作品數量等。一并列在文末,供讀者參詳。
文獻資料
1985年 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上海)
15屆以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已經成為推介上海青年藝術家的重要平臺,蔡國強、丁乙、張恩利等至今活躍在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都曾在此大展中獲獎。相信,在未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會繼續輻射全中國和國際的青年藝術家生態,為推廣上海乃至全國青年藝術家貢獻力量。
2-4號展廳:獲獎及入選作品
二號展廳呈現了此屆6位獲獎藝術家(1位劉海粟美術大獎及5為劉海粟美術獎獲得者)的作品,其中亦有少量其他藝術家參賽作品;三樓的三、四號展廳呈現了其他入選的藝術家作品。除一號展廳為文獻之外,其他三個展廳的作品門類十分豐富,不僅有版畫、油畫、水彩等,還有雕塑、綜合材料等。
1986年 首屆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1988年 第二屆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1990年 第三屆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劉海粟美術大獎”由95后在讀碩士研究生張旭的油畫《筑夢曲之軍港之夜》摘得。周胤辰、廖揚、陳偉坤、喬僑、徐瑋五位青年藝術家獲得“劉海粟美術獎”。2020年,劉海粟美術館將為張旭舉辦個展,并為其他五位獲獎者舉辦群展。
33年歷史,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有何變化?
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劇烈變化,1986年的青年藝術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參展藝術家也從60后、70后、80后,成為90后。那么,在這33年歷史,15屆的美術大展經歷了哪些變化?
1985年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重要轉折時期,對西方現代美術的學習和借鑒是當時青年美術的主要特征,展出的109件作品記錄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青年人前進的步履和節奏。
1986年首屆上海青年美展與85美術新潮密不可分,展現出中國美術新潮氣象。在此次展覽中,青年藝術家走出了孤芳自賞的小圈子,表現出追隨時代的緊迫感,以反思的眼光審視過去的一切。
1993年 第四屆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1999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而從2007年開始,越來越多青年藝術家們將目光投向天周圍生活,他們不去追逐空洞的觀念,開始將藝術的觸角深入事物表皮下的精神層面,卻未拋棄對作品形式美感的追逐。
2001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03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05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07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08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09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11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
2013年 上海青年美展獲獎作品少兒作文加盟機構www.1688zwjm.com
作品風格多樣,學術價值逐步凸顯
作為公立文化機構主導的大展,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并未將作品面貌鎖定在主旋律上。而是對各類媒材和題材保持寬容態度。
從第二屆開始,作品不僅是對形式和生活的描繪,更提出了很多沒有解答的問題。青年藝術家們展示出各種情緒、意志、想象,其中有矛盾,和諧,有歡樂、寂寞,有透視的哲思,也有朦朧的困惑。充斥著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憧憬,彰顯著各自的語言和思路。
第二展廳現場
在1990年第三屆展出的180余件作品,作品涵蓋了油畫、版畫、雕塑、剪紙、插畫、漫畫和中國畫;1999年第五屆中,作品既有抽象的,也有寫實的;既有有主題的,也有純粹精神探索的。在這一年,還有一些青年畫家有意將一些在視覺上令人感到不安的事物,以藝術的手段直接表現出來,借助“丑”的形象直率的宣泄其內心感受,表現年輕一代的孤獨、矛盾。
嚴許雨 苗人
郭銳 悠哉·游哉VI號
何振華 渡江2018
申杰 閑夢遠
2001年起,“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結合新時期藝術的轉型而向更廣的角度發展。此次展覽在處理大展與系列展的關系上,比往年更注重整體的學術形象。同時,注重大展與系列展之間、系列展與系列展之間的有機性和互補性,以不同視角透視上海青年藝術的新生態和國內其他地區的青年藝術生態之間的互動關系。
張碩 秩序的重建
2003年,大展增加研討會。2005年,為青年理論工作者及學生開辟平臺“上海青年藝術批評家論壇”,主題為“視覺想象與文化生存”。
2008年的回顧展中,上海青年美展的學術價值更加凸顯,并使其日漸成為了解30年上海藝術發展的窗口之一。這一年,第11屆大展梳理了前10屆獲獎作品,從中選取39件作品展出。為保證展品充分反映30年上海美術發展史,主辦方還特地向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等機構借展品,第一次把這些已經成為經典記憶的作品集中展示。展覽還展示了上海美術30年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鏡頭和文獻資料,展出了1980年至今歷屆上海青年美展的相關資料,包括開幕式、頒獎、評選等諸多圖片影像資料,許多資料都是首次面世。這次回顧展使觀眾可以從美術大展的展覽本體切入,考察上海美術界整體風格、形式的變遷和確立。
第三展廳現場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在兼顧專業化、學術性的同時,緊跟時代,并日益向國際化拓展。
評選逐步開放與國際化,模式逐漸成熟
1986年至1993年,上海青年美展歷任四屆,其作為機制已逐步確立。從展覽組織上看,上海青年美展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從征集、評選到實施、展出的較為成熟的操作模式。
1993年,因上海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領導機構調整、展覽經費及社團整頓等原因,上海青年美展停頓6年,至1999年才得以恢復。1999年的第五屆上海青年美展中,評委們采取了更為開放包容的評選態度,以鼓勵為主,把那些雖不成熟但顯露出思想的作品盡量保留了下來。這些藝術家當時多是“無名之輩”,年紀最小的只有14歲。也是在這一年,上海青年文化事業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青年美展也對展覽作了兩年一次的規劃。
姚璜呈 滋生系列——延伸
2001年起,上海美術大展依舊延續“征集、評選”的組織形式,但是每一屆大展開始設有展覽主題,所選藝術作品均應在廣義上符合展覽主題。同時,由于操作的實體化。展覽經費、人員得到保障,組織模式漸趨成熟。同時,大展征稿范圍也從上海本地擴大到全國范圍,甚至到國外,突破了往屆的區域限定性。上海美術大展的影響正在日益擴大而成為上海美術的品牌展覽。
馮瀟 影疊·托
2003年的200件展出作品中,有更多未曾登上舞臺初生牛犢的處女之作,主辦方對此作品依舊保持寬容態度。在2005年中,大展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邀請國內外著名的策展人舉辦邀請展,從而使此次青年美展成為國際化的青年展覽。
如果說2001年大展是從征稿范圍的角度日益國際化的話,那2009年的大展則是從藝術本體的角度推動大展的成熟發展。此屆以“開放的表達”為理念,鼓勵青年藝術家在政治、資本、后殖民等眾多份飯的話語中,更加自由開放的表達藝術觀點與藝術體驗。
多方攜手,打造上海文化名片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雖由官方文化機構發起,但自1985年起,就匯聚了社會各方力量。1986年首屆大展,《美化生活》雜志社加入主辦單位團隊,1990年,上海新滬鋼鐵廠傾情加盟,1993年,主辦單位出現上海鳳凰自行車公司的身影,1999年,青年報社加入,并連續兩年給予大展媒體支持,2003年,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給予大力支持,2005年起,明圓集團有限公司連續四屆擔任主辦單位成員,并在2007、2009、2011年給予了場地支持。媒體宣傳方面,從最初青年報社加盟,到2019年上海乃至全國多家媒體聯合報道,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已經成為上海的藝術,乃至文化名片。
閻沙子安 紀游園——豫園四景圖
王士婷 車
此外,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展覽地點也幾經變化。從1985年的上海市青年宮到1986年的上海美術館,在上海美術館舉辦3屆之后又在1993年回歸上海市青年宮。自1999年至2019年,上海美術大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已舉辦了11屆。上海市青年宮-上海市美術館-上海市青年宮-劉海粟美術館,展出場地固定化、專業化、學術化,這樣的發展路徑也印證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日益專業、學術的歷程。
劉海粟美術館與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劉海粟美術館與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淵源要追溯到1999年。如前所述,1999年第五屆上海青年美展是停頓6年后的再起航,這一年,劉海粟美術館雖未直接參與策劃工作,但展覽場地的確定與展覽的收件、布展及后期的大量組織工作的操作,為今后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成為劉海粟美術館的品牌性展覽奠定了基礎。
2001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正式落戶劉海粟美術館,展覽逐步具備學術性、藝術性,征集范圍擴至全國。
2003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成為劉海粟美術館的常設性展覽,每兩年舉辦一屆。展覽之外,也增加了研討會,立體呈現兩年來上海青年美術活動的發展態勢,并通過吸納其他地區的青年美術作品,使上海青年能在異地作品中反觀自身,取長補短。
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獲獎藝術家及作品
張旭 筑夢曲之軍港之夜
張旭,1995生于安徽,畢業于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2018年于浙江師范大學意象表現繪畫工作室攻讀碩士研究生。此次獲獎的作品為其《筑夢曲》系列之一。《筑夢曲》系列以建造當中的航母、軍艦為主題,描繪中國大工業制造的宏圖偉景,謳歌偉大時代,抒發作為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信自豪和感動。
廖揚 上海街頭
廖揚得獎的作品名為《上海街頭》,畫面為汽車反光鏡中的上海標志性地段。但如果只畫上海街頭,就會流于平庸。因此,在畫面中,廖揚著添了上海民眾生活的常見現象及有趣轉變:年輕人遛狗、老年人溜娃、新能源車的普及、隨處可見的外賣小哥,這些內容雖然彼此獨立,但廖揚卻將其做了有趣的合理化處理。此外,在畫面中,廖揚在街頭加了點“私貨”。朋友曾在廖揚家寄養過一只八哥,和家里的柴犬阿貍十分要好,以至它們分手后念念不忘。在這幅畫中,廖揚讓它們相見了。
徐瑋 窗外
徐瑋,2003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201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目前就職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此次獲獎作品《窗外》,是其“窗外”系列中的一件。該作品以綜合材料的形式想表達出一種對當下生活的理解,倚窗而望,青春如窗外飄溢的美景花香,竹影婆娑,在這不斷變化的都市中,不變的是那穿過發梢的陽光與清風。
喬僑,分別于2015年和201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獲學士及碩士學位。導師高毅曾如此評價此次獲獎作品《影》:“中國古典美學特別強調‘無中生有,虛處生神,以虛寫實’。西方更認為藝術就像一面窺測內心的鏡子,用來表達與外界完全不同的朦朧、來去自由、并且瞬間變化的感情世界。而藝術創作就是一個創造幻象的過程,生命也就在這虛幻的世界中得到升華。來自西安的喬僑,在人大藝術學院七年的學習中,帶著鄉愁,生活在想逃離而又不能割舍的他鄉體驗之中,而在此過程中,過去的生命片段又如影相隨, 那些逝去的每一分每一秒累積成她的思考,凝結成她畫面中飛鳥的影子。歸去來兮,不知為何。這種對未來的迷惘與彷徨,也代表了這一代人的集體經驗?!?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