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第一次歐游,在畫室中留影
今年是劉海粟先生誕辰124周年,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拓荒者、現代藝術教育奠基人劉海粟,特別是其立之年的二度歐游,將中西藝術交流推向新高度,并融合中西開創藝術新紀元。
首次歐游成果
1929年2月-1931年,劉海粟,第一次去歐洲,是受教育部之命赴歐洲游學考察。
這次歐洲之旅,完成了他自14歲以來對西方心向往之的執念,這個執念于1919年和1927年兩次到訪日本,參觀帝展了解日本現代繪畫后更甚。因為他知道日本美術界新興的現代畫派是學習西方,而劉海粟卻從未見過西方繪畫的真跡原作。
當時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知曉劉海粟的心愿,不僅為劉海粟爭取到了赴歐洲考察名額,還聘任其為大學院的掛名撰述員,每月160元的補貼,保障了劉海粟歐洲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一次歐游劉海粟(左)及夫人張韻士(中)與傅雷(右)合影
去法國后,劉海粟認識了早他2年來歐洲的傅雷,傅雷教其法語,并在重要場合擔任翻譯。而兩人的相識,也讓劉海粟成為首位參展法國秋季沙龍的中國藝術家。
馬琳:三段故事 來回溯劉海粟的歐洲之行
法國秋季沙龍展首位中國藝術家
去法國第一年的9月28日,劉海粟去公使館取了一張8年以前的舊作,并與傅雷、劉抗等人一起聊起沙龍展,一時興起,傅雷幫他填了出品志愿書,劉海粟當時署名為H.S.Bai,是因為他乳名叫“槃”,Bai是“槃”的譯名。
第二天,他們冒雨將作品送到秋季沙龍辦公室時,外面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劉海粟拿到的號數是7611號,并交了75法郎。
一個月之后(10月20日),劉海粟收到了秋季沙龍作品入選通知書,欣喜若狂。當時法國秋季沙龍會長夏鄧的來函是這么寫的:“尊作已經入選了,請于10月30日下午到會整理你的作品,附上招待日觀覽券2張、長期券1張。”
劉海粟入選的這件作品是1922年創作的《北京前門》,也是劉海粟學習油畫的初期作品。畫面中北京前門鬧市的情景里,突兀的淡黃色城墻莊嚴質樸,線條寫實感很強,以油畫的方式表現出中國藝術的意境。
《劉海粟歐游隨筆》
作者 | 劉海粟
出版社 | 東方出版
ISBN | 9787506026482
而劉海粟為什么想到要參加沙龍展?
在《歐游隨筆》一書中,劉海粟提到了原因。在歐洲,起源于17世紀的沙龍展影響力很大。在法國有春、秋季沙龍展,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別,例如秋季沙龍展對于比較先鋒前衛的藝術家來說,作品如果能參加秋季沙龍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就像馬蒂斯創作的《開著的窗戶》等作品,就是因為參加秋季沙龍而聞名。
而劉海粟到歐洲后,先去看了法國春季沙龍展,當時他在隨筆中提到:“繪畫多庸劣,雕刻未見奇偉,工藝未見瑰麗,遍觀全部作品,亦不過與日本之帝展相類耳。”
寫到1929年秋季沙龍展情況時,劉海粟的評價明顯不同:“1929年法國秋季沙龍盛況空前,那氣象實在莊嚴。我想凡是看過秋季沙龍的人,總能感到那樣偉大的生命。在秋季沙龍閉幕之后,三個月之中,我依次看過法蘭西現代展覽會,獨立展覽會,以及冬季沙龍,漸漸愈感到秋季沙龍的偉大。”
第二年,劉海粟繼續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參展作品《向日葵》、《休息》是他在歐洲學習期間,研究后印象派的成果展示。乍看之下,《向日葵》中的筆觸和用色與梵高相近。
在當時的劉海粟看來,能入選秋季沙龍展是非常榮譽的事。兩次參展秋季沙龍,即能讓他完整了解展覽沙龍展的過程,更看到了非常多仰慕已久的藝術家作品。劉海粟認為,秋季沙龍的代表人物是馬蒂斯、德朗、凡·東根、弗拉芒克等,是二十世紀藝術的急先鋒。所以在隨筆中,劉海粟也提到:“以后我一星期總是要去一次的。每去一次,常覺低徊留戀而不忍離去”。
首次赴歐的過程中,對劉海粟來說最大的收獲是,確定了“中國現代展覽會”計劃。
1930年 劉海粟第一次歐游拜訪巴黎美術學院院長貝納爾
在1931年(第一次赴歐的最后一年),劉海粟受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中國學院邀請,演講《中國繪畫中的六法論》,并隨后舉辦了展覽,當時展出的作品除了劉海粟外,還有他朋友的,并引起了德方極大的興趣。
好巧不巧的是,與展覽同天開幕的還有一場在柏林舉辦的日本現代繪畫大型展覽。兩場展覽就像催化劑,讓劉海粟以及當時的國民政府駐德使館意識到,舉辦“中國現代展覽會”的重要性。
當時在歐洲,雖然劉海粟認為日本的現代藝術“圖有其形”,但不得不承認,日本展覽會的宣傳如火如荼,在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反觀這時候歐洲人了解的中國藝術,僅僅是知道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宋元時期書畫,甚至產生了中國沒有現代藝術的偏見。
劉海粟在法國鄉下畫風景
劉海粟對此觸動很大,他覺得,中國古代藝術3固然博大精深,但現代藝術也有其精華部分,尤其要讓世界知道中國現代藝術也有別開生面的優點。他覺得:“一個國家是否有現代藝術,是衡量這個國家是否進入現代的重要標志。”
另外,劉海粟在首屆全國美展發起之前就強調,舉辦美術展覽會非常必要,特別是在歐洲舉辦中國展覽,可以增加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關系,并且可以增進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基于對藝術的認知和思考,劉海粟對如何宣傳中國現代繪畫做了兩個計劃:
1、征集中歐現代藝術作品,在歐洲展覽;
2、舉辦中歐交流展
簡短幾句計劃,要靠一人之力操作起來是非常難的。好在有國民政府駐德使館的支持推進,“中國現代展覽會”迅速得到落實,并確定在普魯士美術院舉辦。
在中德雙方初步溝通中確認,展覽場地和開幕邀請函由德方提供,而有關作品運輸費、保險費、布展費以及精印的《中國現代名畫》畫冊等等,由中方承擔。
帶著這個展覽籌備任務,1931年9月18日,劉海粟回國了。可惜的是,回國當天,日本發起9-18事變,國難當頭,國際展覽會的事項便被擱淺了。
這個展覽必須得這么辦
劉海粟歐游期間留影口才加盟品牌前十名www.sekcw.com
接上所述,劉海粟的第二次赴歐,還是因為公辦。
到1932年6月,蔡元培作為籌備委員會主席,劉海粟、徐悲鴻等作為委員,政府撥款4.5萬元,作品通過通信征集的方式,重啟了“中國現代展覽會”項目。
有資金,有作品,這個項目似乎就該這么順利進行下去。然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這個項目中,劉海粟擔任的角色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策展人”,而在與德方溝通中,達成的共識是以中國現代繪畫為主。
但有專家提出了幾個質疑:
什么樣的人有畫展審查員資格?
只展現代藝術的作品不妥,建議從故宮借展一些優秀的古代作品。如果籌備不足,就將展覽延期。
有文獻資料上記載,面對這些問題,當時劉海粟態度強硬,堅持重點展示中國現代藝術的作品,展覽也一定要按期進行。
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柏林站現場
于是乎,籌備近2年的展覽,終于準備在1934年1月開幕。
什么叫好事多磨,當時260人提交了作品,總共征集了400多件作品,最后展出作品230件。就在將這些作品順利運輸至德國,中德雙方委員共同啟箱檢畫,也均極為滿意的情況下,原計劃1月13日開幕的展覽還是延期了7天。
原因是:目錄太簡略,需要重編,每幅都需注明紙心或絹心、題款內容、制作年月、作品籍貫,并要求劉海粟撰寫一篇長序,介紹中國畫的特點以及各畫派的源流,附在展覽圖錄首頁,為使觀眾更好研究。
1934年 劉海粟第二次歐游在德國舉辦“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
直到1月20日上午10點,“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才在德國柏林普魯士美術院正式開幕,現場3000余人出席,是當時歐洲藝壇最大的盛觀。展覽舉辦的45天內,每天參觀人數都達4、5千人。
展覽作品出品表(部分)
但舉辦一次展覽,僅是劉海粟計劃中的一部分。于是劉海粟與其他幾個城市或國家溝通,后續展覽費用由對方承擔,加上之前作品銷售的費用,支撐了展覽在其他地區巡展時,也均得到了極大好評。
比如在德國漢堡舉辦巡展,共有4000余人參加開幕式,而在杜塞爾多夫美術院舉辦巡展時,也有2000余來賓出席。
劉海粟在開幕式發言中,為宣傳中國藝術說了這么一段話:“中國畫學之特質,不用如法律般要求著辯護人,也不要向科學般去證明,更用不著批評與分析,我們只須讓圖畫去感應與說述。因為美術中有所謂普遍之美者,茍有健全的意識與理知,誰也能為之發生美的感覺。這次展覽各畫,對于任何德人得能親近認識與了解者中國特質,而具有普遍與時間無限性的美。”
劉海粟在柏林講學
在各地舉辦巡展的同時,劉海粟也非常注重公共教育,2年的時間里共做了14場講座,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繪畫史,文人畫和院體畫,近現代繪畫和傳統畫之間的關系。這些講座也使得西方國家,了解中國現代藝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于這段策展歷程,劉海粟在《歐游隨筆》中這么總結其中心酸:“此次柏林中國美展之創辦,余始終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去做。當時余在柏林,赤手空拳,沒有一點憑籍,要向德方要求同意,這是靠點什么呢?我只是靠我人格的力及幾筆墨水。我所認識的,只是要求在全文化中,多少應盡一份力量,影響及于全人類、全種族。”
回國后續故事,編輯《世界美術集》
“游藝開荒”劉海粟歐游九十周年紀念展現場
正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游藝開荒”劉海粟歐游九十周年紀念展第二展廳,進門處左邊玻璃柜躺著7本劉海粟在30年代出版的《世界美術集》系列書籍,依次是特郞、劉海粟、凡高、塞尚、雷諾阿、馬蒂斯、莫奈。這在中國美術界堪稱破天荒的事件,因為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輯出版的世界美術集。
《世界美術集》系列書籍
《世界美術集第二集-劉海粟》
特別是“劉海粟”這本與其他書籍有所不同,這本由傅雷編撰,除了傅雷寫的序文加目錄外,便是劉海粟在留歐期間創作的作品。
眾多西方代表名家中,突然出現的劉海粟確實比較突然,在當時也有人認為劉海粟借機與世界名家齊肩而引起了爭議。
但那又如何,從人體模特、十上黃山,因為這些經歷也才成就了劉海粟的傳奇人生。
- END -
雅 | 昌 | 推 | 薦
(一)
(二)
宋曉霞《反思當代藝術的歷史敘述與建構》
歐洲藝術界在多元文化的轉向下
開啟了對全球當代藝術的新的歷史敘述
今天我們一起反思當代藝術的歷史敘述與建構的目的
正是為了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