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2020年電影春節檔還未開始就已經宣告結束——1月23日(除夕前一天),7部影片集體宣布撤檔。
對此,貓眼、淘票票、時光網等線上購票平臺均發布聲明,為所有購買春節檔電影票的觀眾無條件統一退款。
疫情爆發地武漢市也發布消息稱全市影院暫停營業。隨后,北京、上海等多個省市也陸續發布公告取消大型活動與部分文化娛樂場所,并有一些影院自發暫停營業。
就在外界以為“史上最強春節檔”遭遇黑天鵝事件時,徐崢卻攜《囧媽》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除夕當天,字節跳動宣布,大年初一(1月25日)《囧媽》將在西瓜視頻、抖音火山版等頭條系APP上免費播放。這也是春節檔電影首次在線播放。
然而,徐崢此舉在廣獲觀眾口碑的同時,也引發了從業人員的集體抵制。《囧媽》到底動了誰的蛋糕?
字節跳動拿下《囧媽》的代價并不小。
電影出品方歡喜傳媒表示,1月23日,其子公司歡歡喜喜與字節跳動訂立合作協議,歡歡喜喜及字節跳動將于在線視頻相關的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字節跳動將向歡歡喜喜最少支付人民幣6.3 億元。且1月24日,歡喜傳媒發布公告稱,集團終止電影《囧媽》與橫店影業的保底發行協議。
事實上,電影保底發行早已是業內人士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其本質上是電影發行公司對于投資方或制作方做出的票房承諾,如果影片最終沒有達到發行方保底票房數字,發行方還需按照此數額分賬給對方,超過規定票房則依照比例一定分賬。
具體到《囧媽》,歡喜傳媒此前發布公告顯示,按照保底協議所述,歡喜傳媒和橫店影業約定的保底總票房為24億元,作為保底方的橫店影業需要最少支付保底發行費用6億元。
然而根據此前春節檔電影的預售情況,《囧媽》完成票房保底的任務十分艱巨。
在原本上映的7部春節檔電影中,不乏質量口碑俱佳者。其中《唐人街探案3》預售已顯示出不俗實力,《奪冠》則適合群體性觀影,有望成為春節檔黑馬。相比之下,《囧媽》預售票房排名第三,轉投字節跳動顯然是為了避開貼身肉搏、有搶跑之嫌。
但無論如何,《囧媽》“賣身”字節跳動的收益顯而易見。
其一是保底協議終止后,制作成本有了著落。同時歡喜傳媒還被一部分人冠以“變革者”的名號,公司股價更是直線拉升。
資本市場的反應總是直接而迅速。1月24日消息發布后,歡喜傳媒股價大漲43.7%,當日收盤價為1.96港元/股。
在沉寂的春節檔,字節跳動憑借此舉既拉流量又換口碑,《囧媽》則通過“搶跑”獲得了保底收益,這似乎是一場雙贏結局。
然而《囧媽》甩開宣發環節、自謀生路的做法,卻引發了全國影院的不滿。
這就不得不提到影視行業的運作流程。根據影視作品的生產環節,影視從業者總體可分為四大類:投資方、制作方、發行方以及院線。
投資方負責影視作品的前期投資,俗稱“金主”,制片方則是觀眾較為熟悉的生產環節,包含演員、導演、場記等,發行方和院線則統一為電影宣發服務,發行方將影片進行售賣,院線負責全國影院、放映設備的管理及電影排片工作。
此前《囧媽》宣布提檔已經是引發影院“暴走”的導火索。
1月20日,《囧媽》官方宣布將原定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提檔至除夕上映。一日之差,不只是打亂了全國影院的上映節奏,也“連累”影院工作人員不得不在除夕夜加班加點。對此徐崢本人也在微博上就提檔一事道歉。
隨后,《囧媽》撇開影院直接“改嫁”網絡平臺,則直接點燃了火藥桶。
消息公布后不久,5萬多位電影從業者公開發表了《關于電影<囧媽>的網絡首播的聲明》,直言歡喜傳媒背信棄義——全國影院為《囧媽》放映投入相當大的費用,此次“囧媽行為”給全國影院帶來重大損失,并聲稱接下來要對他們的電影“不配合”。
更有業內人士計算過一筆賬,僅映前廣告費和陣地宣傳費,全國影院至少就白花了6500萬。
此外,包括萬達影業、博納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在內的23家電影院線也集體上書電影總局提請申請,要求總局緊急叫停歡喜傳媒電影《囧媽》互聯網免費首播的行為、并取締電影院以外“零窗口期”的放映模式,并明確各類放映終端與院線影院放映內容之間的窗口期界限。
此后,聯名院線增至34家,據粗略統計,參與聲討的院線公司幾乎占據全國院線的70%。
這里電影放映的窗口期,指電影從院線上映,到登陸其他放映終端,如視頻網站、付費電視及家庭影院等的時間間隔。
這一模式緣起于美國好萊塢,過去電影從院線走向付費網站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最初窗口期的設置是為了實現各個放映渠道的利益最大化。
如今時移勢易,過長的窗口期已經逐漸成為互聯網平臺發力大制作電影的阻礙。
窗口期的存在,顯然會讓院線的優勢更加突出。而此次影視產業中下游之所以聯合抵制《囧媽》,大多是因為鍋里煮熟的鴨子飛了。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片方沒有義務和影院共存亡,如果《囧媽》沒有此番操作,而是等待重新上映,票房無法完成對賭,影院也不會給予補貼。
出品方與院線是否為利益共同體至今尚無定論,此事也一度陷入僵局。
不過需要闡明的是,《囧媽》放棄院線首映、選擇以流媒體的形式上線,也是對未來流媒體付費線上觀看電影的一次試水。
一旦《囧媽》這波操作成功,將來恐怕有更多影視作品效仿,以至于高成本、大制作電影不再局限于影院播放、而是將在流媒體平臺播放變成一種常態。
現如今《囧媽》已經有了追隨者。由陳喬恩、吳磊主演的《源·彩虹》選擇了在移動電影院付費點播,與平臺票房分賬,該片原定于2月7日在院線上映。同時,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則選擇了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付費播出,觀眾需要付費6元(非平臺會員需付12元),該片原定于情人節(2月14日)在院線上映。
其實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流媒體與傳統電影院并未曾出現正面沖突。
這是因為流媒體平臺在過去20年中,充分享受到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從而發展壯大。但當移動互聯網流量見頂后,流媒體面臨采購優質內容的巨大成本,不得不在現有基礎上,尋求新的用戶增量。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以優愛騰(優酷、愛奇藝、騰訊)等為代表的流媒體開始參與制作原創內容,包括電視劇、綜藝節目以及中低成本電影等。
例如愛奇藝去年發布了“愛奇藝原創電影計劃”,將以獨家投資、聯合制作、院線發行的合作方式,與制作方共同創造更多優質內容,項目投資規一般為2000萬-5000萬元。除了為制片公司進行保底外,愛奇藝還將與院線的分賬比例提高至60%。
而騰訊視頻也在2019年,正式將網絡大電影“升級”為自制電影,自制電影將成為騰訊視頻重要的發力點之一。
在這一邏輯下,繼自制內容之后,有明星、知名導演加盟的高成本、大制作電影也將毫無懸念地成為流媒體平臺的主菜。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公眾需求的多樣性、消費場景的不同,流媒體的優勢將更加凸顯——平臺內容豐富且成本相對低廉,再加上基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流媒體更容易接近用戶,也便于在碎片化的時間中幫助用戶建立使用黏性和習慣。
因此《囧媽》的做法雖然挑戰了院線,但不難看出,影片不應成為傳統院線進行壟斷的唯一資源。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觀影體驗和社交需求的差異,電影實行差異化和多渠道發行將成為主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