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看西游第3461期)
文/范泛記書
懲惡揚善是貫穿《西游記》的一條主線。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乃至小白龍,哪一個不是待罪之身?只有經過西天取經的磨練與懲戒,才最終將功贖罪、棄惡從善,走上了一條光明大道。也正因為宣揚善惡因果,《西游記》才能廣為流傳,進而成為不朽名著。
懲惡與揚善,本質上是兩件事。懲惡,不一定楊善;揚善,未必先懲惡,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在這一方面,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孫悟空其實做的并不好。
眾所周知,孫悟空是“惡徒”出身,當年犯下了滔天罪行。對于他這樣的資深“惡徒”,自然有著一套“善惡觀”。
起初,孫悟空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把“弱小”當做罪惡,把“強橫”奉為圭臬。因此,他不遠萬里拜師學藝,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強。孫悟空是草根出身,作為最底層的妖怪,天生仇恨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覺得既有的一切等級制度都不合理,是萬惡之源。本著叢林法則的信條,強大起來的孫悟空便自然而然地向傳統勢力挑戰。不論是龍宮奪寶,還是地府消籍,再到蟠桃會搗亂,直至大鬧天宮,他都是認為在反抗邪惡。有一點要注意,犯上作亂的孫悟空有把自己當成“救世主”嗎?沒有,他沒有普羅大眾的救世思想,他所作所為只是為了自己。可以說,這只是在“懲惡”,并沒有“楊善”。
后來,孫悟空遭受打擊,被壓五行山下。唐僧將其救出,帶他走上取經路。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孫悟空的“善惡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是有了懲惡揚善的意思。西天路上,孫悟空搖身一變成了“圣僧”,扶危濟困、斬妖除魔成了他的代名詞。盡管如此,孫悟空的“善惡觀”仍有問題,主要是“惡人”和“惡魔”的不同對待上。
原著七十八回,唐僧師徒來到比丘國。比丘國王受國丈蠱惑,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男童心臟做藥引治病。唐僧對此憂愁,悟空寬解道:“師父,你且睡覺,明日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傍門,不知正道,徒以采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欲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
對“惡人”寬宥,對“惡魔”嚴酷,這就是孫悟空后來的“善惡觀”。只要是人,再大的罪孽也可以救贖,就比如要殺上千男孩兒的國師;但凡是妖,再小的過錯也不能放過,就比如木仙庵里被刨了根的杏花仙。
孫悟空的“善惡觀”兩極分化嚴重,他為何會走入極端呢?這大約是跟其功果有關系。猴子取經,為的是積攢功果好立地成佛。西天路上最大的功果在哪里?就在妖魔身上。打殺妖魔可加分,傷了人類要減分,正是在這一加一減、一正一負間,才扭曲了孫悟空的“善惡觀”。
前往“蝸牛看西游”公號,可看到相關文章《孫悟空的父母是誰?原著中早有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