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膝超伸是影響腿型好看與否的重要因素,也是膝關節各種疾病的重要“殺手”之一,還對人體脊柱、骨盆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好好的膝蓋怎么就會出現膝超伸,又該怎樣改善呢?
首先需了解一下什么是膝超伸:
膝超伸,又叫膝反弓,正常的生理狀況,膝關節有3到5度的超伸角度;如果膝關節伸展幅度過大,超伸角度大于5°。從解剖學上講,是脛骨的頂端相對于股骨向后滑動使得膝關節向后過度打開,側面看呈后凸的弧形,通俗的講,就是關節的伸展超過了合理的幅度。
也就是說:正常的膝關節從側面看,脛骨和股骨都能夠很好地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這樣的位置,也可以稱之為膝關節的中立位(圖示正常位)。而在膝超伸時,小腿的大部分則落在了該垂線的后面,膝關節已經不在中立位了,我們把這種姿勢就稱為膝關節超伸。
膝關節位于下肢的中心位置,是我們人體最大、最復雜的滑膜,良好關節的姿勢,關鍵在于身體各部位要能夠維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顯然,膝超伸就沒有處于這樣的平衡狀態。但是,身體還是會讓你繼續保持姿勢的穩定,于是,相應的骨骼、關節以及軟組織就會出現過度代償現象。
韌帶松弛,天生柔韌性較好的人,活動度較大(任何關節活動度都異于常人),往往容易出現關節過伸
有些運動項目需要過度拉伸,才能更好地打開身體,完成相應的動作表演,比如競走、體操、舞蹈、柔術表演等。
我們平時走路、慢跑、向前邁腿等動作,靠大腿前側的收縮就可以搞定了。而快速跑、跳躍、蹬腿這些動作,則需要用到更多大腿后側肌群。
小腿肌肉在我們站、走、跑、跳時,都需要收縮來維持腳踝的穩定。但如果小腿肚(腓腸?。┻^弱,站立時,膝關節就會向后頂。
當膝蓋前側感到壓力太大、難受時,身體就會本能地用小腿后側發力,把膝關節盡可能拉回正常位置,減少膝蓋前側的壓迫感。從而形成了小腿由松弛(弱)到緊張(僵)的過程。
如果足底或小腿后側筋膜過緊,就有可能引起足跟支撐不足,骨盆也會下意識的前傾,導致膝超伸。
足背屈:是指腳丫向回勾的能力。小腿肚太緊,就會限制腳向回勾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腳應該可以向回勾20度。足背屈的動作,在日常走路、跑步、跳躍,甚至是在深蹲的時候都會需要,當足背屈不足,小腿肚過緊時,在上樓梯,下蹲等小腿位于腳前方的動作中,都會給支撐關節(膝關節)帶來更大的壓力。
脊柱、骨盆周圍的肌群都是核心肌群,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站立還是走路,核心力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穩定性較弱,就會造成腹部前突,腰椎前凸,膝蓋超伸。
如果站立時骨盆處于前傾狀態,則身體的重心倒向前腳掌,膝關節長期向后壓迫導致超伸。
很多人除了韌帶本身較為松弛之外,之所以會出現膝關節過伸,主要原因就是過度的拉伸和錯誤的姿勢。所以,我們在糾正不良體態之前,首先要明確為什么會出現膝超伸,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習慣,尤其是站姿。還要注意走路姿勢,正確的走路姿勢要挺胸、收腹、夾臀、屈髖邁步,走路時不能僅靠大腿前側和小腿發力,還要讓臀部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