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的交往和接觸中,有的人總是看不慣的東西太多。不是這個人的作派他不能接受,就是那個人的處事方法他有意見。久而之久,不僅家里家外的事他處理不好,而且,自己的心情也經常處在煩惱和糾結狀態。如何擺脫這種困境?“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這句富含哲理的人生格言提示:當與人發生不和諧時,要從自身著眼。
首先,不能用自己設定的標準看人看事。世間百態,人各不同。每個人的脾氣秉性、言行作派、閱歷學識、思維定式、為人處事等,皆因其生長環境和主觀內因不同而形成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哪種類型和秉性的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本無所謂好壞。因此,我們不能要求身邊的人都和自己一樣,也不能苛求他人的所為必須符合自己的意愿。所以,當我們看人不愉,與人不睦時,首先要調整的是自己。
不能用挑剔的目光審視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所不同的是,優缺點的比重,以及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哪方面為主的問題。因此,就有個如何看人的問題。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目光、從大視野的角度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心態看人,就很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也就很容易的解讀他,親近他;反之,如果我們用挑剔的目光、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人,看到的只能是他人身上的不足和短處,隨之產生的也只能是對他人的不理解、不贊成,甚至反感和排斥。所以,看人順不順眼,能否與大多數人和睦相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并不取決于他人如何,而主要是你自己如何。
要善于包容和接納。我們要學會原諒和包容自己周圍的人,既使是他們對自己有大不敬,他們的言語和行事有傷害自己的地方,也要努力克制和忍讓。因為,我們也難免出錯,只有我們不計較別人,我們有錯時,才能得到別人的諒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再者,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屬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事呢?家人、鄰里、同事、朋友之間發生矛盾,往往是說不清道不白的,絕大多數分辨不出個孰是孰非,你高我低。既然如此,又何必斤斤計較,不依不饒?退一步海闊天寬。吃點虧也不會死人。許多事還是湖涂點、馬虎點、健忘點好!
當然,包容忍讓并不是一味的。特別是涉及倫理、品行、善惡、美丑、愛恨等大是大非問題,必須恩怨分明。但是,處理的方式方法可以靈活多樣,火藥味太濃未必就好。有時,引導、示范、堅守則更湊效。
總之,一個人的涵養如何,能否經常自我反省和自我克制,對于正確的看人行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牢記: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寬己之心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