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作文課堂”
原題如下:
面對疾病,面對人世的種種苦厄,這兩句話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此題亮亮老師已做過審題構思的詳細分析,可以點擊以下文字鏈接查看。
史鐵生在《扶輪問路》中曾寫下他與大夫間的對話,“敝人刑期尚余幾何?”“閣下爭取再活十年。”大夫如此安慰道。誰知,這一爭取,史鐵生竟是與病魔相伴了將近四個十年。(開篇提出特殊視角,以史鐵生來聚焦材料話題。)
在最初與病魔抗爭時,醫生的安慰與母親的幫助可以說是給了史鐵生莫大的鼓舞,支撐著他活下去。但是我認為,最終能讓他帶著病痛活下去的,卻是他對于生命價值的追求與面對苦難的笑容。(素材結合材料扣題,史鐵生帶著苦痛活下去了。)
對于疾病,人們總會先想著去治愈,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往往會發現,有些疾病是無法治愈的,有些災禍是不可避免、無法挽回的。可能是身體上的缺陷,可能是精神支柱的倒塌,也可能是夢想的破碎,人們便不得不學會帶著病痛活下去。否則便成了作繭自縛卻不破繭而出的蠶,以為如此就能隔絕苦難,但最終未能羽化成蝶,逃不開死于繭中的命運。(分析材料,點明帶著苦痛活下去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史鐵生可謂是面對苦難的“行家”,他將病痛當作一種人生體驗。人生體驗都會讓人成長,而病痛教會了他去發現生命之美,過去的美、現在的美和將來的美。(提出深層觀點:苦痛讓史鐵生發現了生命之美。)
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清爽,不能走路了才懂得能走路時的自由,在床上昏昏沉沉才發現能思考是多么美妙。在母親去世后,史鐵生才想起了她曾經的點點滴滴,想起她希望自己出去走走卻又無比擔心的矛盾,想起她在偌大的地壇中一遍遍尋找自己走過的焦灼的路。“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個'更’字”,苦難讓人看到自己過去的幸運,發現過去的美,學會感恩過去、珍惜當下,帶著痛苦活下去,從苦難提取幸福。(母親去世的苦痛讓史鐵生回憶過去之美。)
剛不能走路時,史鐵生總轉著輪椅去地壇,他幾乎走遍了每一處他能到達的地方,每一棵樹,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他聞過夏天驟雨將至時草木與泥土的清香,也聞過秋天早霜在落葉上留下的微苦。困難讓他停下來,讓他有機會也有耐心去細細觀察身邊的美好,發現現在的美。(失去雙腿的苦痛讓史鐵生觀察現在之美。)
苦難也逼迫他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他想了好幾年終于想明白:一個人出生是一個不可辯論的事實,也順便保證了結果,所以死是一個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個必將降臨的節日。如此一來,似乎死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未來將遇到的苦難也不值得擔憂了。苦難能讓人懂得未來如何活下去才是這一生始終應該追尋的問題,也是對未來美好的期待,發現未來的美。(面對死亡的苦痛讓史鐵生思考未來之美。)
最后引用史鐵生的話:“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邊緣,那么就讓我在這懸崖邊緣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也讓我們帶著苦難與它留下的美活下去,唱一支生命的贊歌。(總結收束。)
全文聚焦于史鐵生的事例,以其人生經歷來剖析帶著病痛活下去的結果,即發現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之美。本文視角新穎,立意深刻,表達明確,層次鮮明,同時也展現了考生對史鐵生的充分理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舉目皆是空談苦痛、泛論人生的眾多作文中,本文無疑是一股清流。以素材去推進思維,這是亮亮老師一直強調的,因此對素材的理解尤為重要。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何利用好已經積累下來的素材,這是值得各位同學思考的問題。
2020年上海高三二模16區作文詳解已齊備,點擊如下鏈接可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