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是南美洲唯二的內陸國家(另一個內陸國是巴拉圭),以世界上最大鹽沼——烏尤尼鹽湖的“天空之鏡”聞名于世。
▲天空之鏡
不過,在1825年剛脫離西班牙獨立時,玻利維亞曾擁有500公里的海岸線。1883年,玻利維亞在南太平洋戰爭失利后,海岸線一夜清零。
▲地處內陸的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還是南美洲唯一擁有兩個首都的國家。法定首都蘇克雷位于該國南部,人口不到30萬,是該國的第六大城市。蘇克雷雖擁有首都之名,但僅駐扎了玻利維亞的最高法院。
▲雙首都的玻利維亞
該國的政府和議會駐地在人口110萬的第二大城市拉巴斯。拉巴斯海拔3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海拔最高的首都,被譽為“天空之城”。因為高海拔的特點,纜車成為了拉巴斯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之一。
那么,玻利維亞為什么會擁有兩個首都呢?
▲拉巴斯的纜車
一、上秘魯的兩個中心城市
玻利維亞的地形大體分為三部分。東部主要是亞馬遜平原,占國土面積的60%。中部為山谷。西部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屬于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玻利維亞的地形
玻利維亞全境地處低緯,東部的亞馬遜平原是熱帶雨林,終年炎熱多雨,人類難以生存。因此全國1142萬人口(2020年)大部分分布在高海拔的西部山谷和高原地區。
在13-16世紀,西部山谷和高原地區是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的核心地區。16世紀,為尋找金銀,西班牙殖民者滅亡印加帝國,占領了南美絕大部分地區。
▲印加帝國,核心區包括秘魯和玻利維亞
西班牙起初將南美劃歸為統一的秘魯總督區管轄。首府為沿海城市利馬。因為印第安人主要集中在安第斯山脈山區。從首府城市利馬到玻利維亞所在地區,需要翻越安第斯山脈。因此玻利維亞所在的地區在當時稱為“上秘魯”。
▲從利馬到上秘魯要翻越山脈
16世紀,上秘魯的波托西地區發現了銀礦。西班牙人在波托西建立了上秘魯的第一座城市。
銀礦的開采,使得波托西的城鎮大批興起,成為了上秘魯的人口聚居區。1538年,西班牙在波托西附近建立了新城市,命名為“丘基薩卡”,即現代玻利維亞首都之一的蘇克雷的前身)。
▲波托西銀礦
上秘魯的城市深處內陸,為了加強對外聯系。西班牙修筑了諸多從波托西、丘基薩卡到首府利馬的公路。
▲當時玻利維亞、秘魯地區的主要城市分布
1549年,在波托西和利馬之間的河谷地區發現了砂金,這里發展成為商貿據點城鎮,西班牙將這里命名為拉巴斯,意為“圣母和平之城”,這就是現代玻利維亞的另一個首都——拉巴斯的前身。
1559年,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在上秘魯地區修建了最高法院機構——大審問院,管轄上秘魯。丘基薩卡(蘇克雷)成為了上秘魯的行政中心。
▲丘基薩卡的西班牙殖民建筑
16世紀到17世紀,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范圍逐步擴大,龐大的殖民地管理開支和此起彼伏的反抗運動,使得西班牙不得不考慮“分而治之”。
18世紀時期,西班牙從秘魯總督轄區中,劃出了新格拉納達(1716年)和拉普拉塔(1778年)兩個總督區。
上秘魯地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長期以來和秘魯總督轄區的首府利馬有著交通聯系。
為了削弱秘魯總督轄區的實力,以及削弱上秘魯和利馬的聯系,西班牙選擇將上秘魯劃給了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首府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西班牙總督轄區劃分,上秘魯被分在拉普拉塔總督轄區
此外,西班牙還將秘魯總督轄區的領土一分為二,西部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的安托法加斯塔也同時劃給了上秘魯。
秘魯總督轄區變成彼此不相連的兩個部分。這為日后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的爭端埋下隱患。
拉巴斯因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丘基薩卡因為是上秘魯的行政中心,兩座城市成為了上秘魯的兩個中心城市。
二、蘇克雷成為首都
上秘魯地區源源不斷產出的礦產,并沒有給當地帶來繁榮。大批金銀反而是流到了西班牙王室,西班牙王室成為了歐洲最富裕的王室之一。
此外,在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社會結構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不公,不僅包括土著人在內的其它種族備受歧視,連土生白人地主貴族也遭到宗主國的歧視。
1776年爆發的北美獨立戰爭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將自由平等的思想帶到了南美。
在土生白人的帶領下,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19世紀初,上秘魯的丘基薩卡和拉巴斯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的起義,但遭到了鎮壓。
▲玻利維亞獨立戰爭
1804年,歐洲爆發了拿破侖戰爭。西班牙和葡萄牙1807年加入了反法同盟,遭到了法國的報復。
1808年,拿破侖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占領了葡萄牙和西班牙。1812年,趁西班牙被占領的機會,南美再次掀起了抗擊西班牙統治的浪潮。
其中,南美北部的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在首領玻利瓦爾、蘇克雷的領導之下,南部的拉普拉塔總督轄區以圣馬丁為領導。
▲玻利瓦爾、圣馬丁行軍路線
北部的玻利瓦爾解放了新格拉納達的昆迪納馬卡(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基多(厄瓜多爾),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南部的圣馬丁解放了拉普拉塔的阿根廷、秘魯的南部飛地智利。
▲已從西班牙獨立(紅圈)和未獨立的秘魯、上秘魯
1820年,圣馬丁的軍隊從智利瓦爾帕萊索出發進軍利馬。1821年7月,圣馬丁的軍隊占領利馬,宣布秘魯獨立。新格拉納達和拉普拉塔幾乎被全境解放。只剩下秘魯總督轄區的北部、以及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的上秘魯地區。尤其是秘魯境內依然盤踞著大量西班牙殖民軍隊,利馬隨時面臨著被西班牙重新占領的危險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都希望成為秘魯和上秘魯的解放者。因此,掌握領導權成為了兩人矛盾的焦點。1822年7月,為解決領導權問題,兩人在瓜亞基爾(厄瓜多爾)會面。此次會面之后,擔心失去拉普拉塔地區領導權的圣馬丁,放棄了秘魯的領導權,將領導權交給了玻利瓦爾。1823年,在玻利瓦爾的副將——蘇克雷的帶領下,取得了阿亞庫喬戰役的勝利,全殲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者。自此,秘魯幾乎全境解放。1825年8月6日,蘇克雷在原上秘魯首府——丘基薩卡(蘇克雷)發表獨立宣言,宣布上秘魯獨立。新國家的領土繼承了原上秘魯的5?。òê0毒€),國家以玻利瓦爾的名字,命名為“玻利維亞”,丘基薩卡為首都,玻利瓦爾擔任總統(1825年8月至12月)。1825年12月,因為大哥倫比亞面臨著分崩離析危險,玻利瓦爾不得不辭去總統職務。蘇克雷繼任玻利維亞總統。蘇克雷擔任總統后,開啟中央集權改革,確立中央集權制。1839年,為紀念蘇克雷,玻利維亞宣布將首都的名字從丘基薩卡更名為“蘇克雷”。
獨立后的玻利維亞和周邊國家因為領土劃分齟齬不斷,尤其是玻利維亞沿海的阿塔卡馬沙漠,西班牙殖民時期將秘魯總督轄區“攔腰斬斷”,因此,這里成為了玻利維亞和秘魯、智利三國爭奪的焦點。阿塔卡馬地處干旱氣候區,終年干旱少雨,土地價值相對較低。玻利維亞的經濟中心集中在山谷高原。獨立初期的玻利維亞和智利、秘魯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關系。19世紀60年代,阿塔卡馬沙漠發現了大量的硝石。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是制作火藥的材料。智利的野心引起了玻利維亞的警覺。1877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結成軍事同盟。智利找來了英國作為靠山,英國答應了智利的請求。1879年,智利向玻利維亞和秘魯聯軍宣戰,南太平洋戰爭爆發。智利軍隊在英國的資助下,建立起現代化軍隊,逐步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與之相比,玻利維亞和秘魯聯軍的軍備嚴重落后。1880年,玻利維亞在塔克納戰役中失利,幾乎退出了戰爭。塔克納戰役之后,玻利維亞國內分為兩個派別:自由派主張繼續抵抗智利的進攻,獲得太平洋的準入權,這部分人主要是和秘魯關系密切的商人,他們活動地點以拉巴斯為主。與智利、英國關系密切的保守派,則主張以犧牲國土為代價,與智利恢復和平,結束戰爭。1884年,玻利維亞當權者(保守派)和智利簽署了《安孔條約》,玻利維亞唯一的沿海省——安托法加斯塔割讓給智利,意味著玻利維亞喪失了500公里海岸線,成為了內陸國家。海岸線的喪失,使得靠海外貿易發家的自由派利益受到損失,他們極力主張收復沿海。但是,在國內外的聯合絞殺下,自由派在玻利維亞的政壇上失勢。政權掌握在保守派手里。1890年代,在蘇克雷所在的南方地區,銀礦資源出現了衰竭,經濟衰退。而拉巴斯所在的北方地區(自由派聚集區)發現了錫礦資源,經濟發展好于蘇克雷所在的南方。但國家政權卻依然掌握在保守派手里。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矛盾愈加尖銳。1898年10月31日,玻利維亞首都蘇克雷召開國會。自由派提出了《激進法》法案,要求實行聯邦制,廢除過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然而,該提議因為涉及到保守派的利益,被掌權的保守派否決。11月6日,北方的拉巴斯爆發游行,要求將首都遷至拉巴斯。12月12日,北方自由派成立了新政府。1899年1月24日,保守派和自由派爆發內戰。北方的拉巴斯、科恰班巴、奧魯羅支持自由派,南方的波托西、蘇克雷成為了保守派的大本營。▲玻利維亞內戰圖,白色為保守派前進路線,黑色為自由派行進路線保守派因為簽署了賣國的《安孔條約》(1883年),遭到了玻利維亞民眾的一致抵制。波托西也爆發了自由主義支持者的起義。4月,保守派總統塞瓦羅·費爾南多逃往智利,政權掌握在自由派手里。保守派失勢后,自由派開啟了首都的搬遷的進程,1899年自由派將總統府和聯邦議會從蘇克雷遷往拉巴斯。自由派獲得議會多數席位后,未能兌現收復失地、給予土著居民土地的承諾。原本支持自由派的土著居民與自由派漸行漸遠。此外,全面遷都成本太高。對此,自由派不得不跟保守派妥協,玻利維亞的《憲法》依然規定了蘇克雷為玻利維亞的首都。玻利維亞至此形成了兩個首都并立的局面。蘇克雷雖是憲法規定的首都,但該城市周邊的礦業衰落,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如今的蘇克雷除了保有西班牙殖民遺跡、發展旅游業之外,其余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淪落成為了玻利維亞人口第六大城市。拉巴斯成為行政首都之后,發展迅速,一度成為了玻利維亞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拉巴斯憑借著強大的基礎設施,擁有世界最高海拔的體育場(3577米)。在世界杯的南美區預選賽,拉巴斯高原球場成為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等南美強隊的夢魘。▲拉巴斯高原主場舉辦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預選賽,玻利維亞2-0阿根廷由于特殊的高原地形,為了解決人口出行問題,拉巴斯修建了多條高空纜車。纜車的城市交通成為了來拉巴斯旅游必打卡的項目。20世紀末,拉巴斯人口達到110萬,是當時玻利維亞人口第一大城市。21世紀初,在玻利維亞東南部城市圣克魯斯附近發現了大量油氣資源,帶動了工業的發展。加上圣克魯斯地處平原,易于開發的優勢,大批基礎設施在圣克魯斯興起。2005年,圣克魯斯人口達到143萬,超越了拉巴斯,成為了玻利維亞人口第一大城市。此外,低海拔地區的圣克魯斯(約500米)不斷發展種植業,成為了玻利維亞的種植業中心。現代工業和種植業的發展,圣克魯斯貢獻了玻利維亞80%的農產品和35%的GDP總量,超越了首都行政拉巴斯,成為全國的經濟貿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