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一夜清零!厄立特里亞,為何脫離埃塞俄比亞獨立?

埃塞俄比亞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已經超過1.15億。在1993年之前,這個國家還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線。隨著厄立特里亞的獨立,埃塞俄比亞的海岸線“一夜清零”,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國。目前,厄立特里亞的人口僅是埃塞俄比亞的5.8%(670萬),其中,提格雷尼亞人超過半數。但值得注意的是,在90年代厄立特里亞獨立前,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尼亞人曾經屬于統治民族(盡管人口只占全國的約10%)。提格雷尼亞人在90年代不僅領導了推翻獨裁統治的革命勝利,還組建以提格雷尼亞人為主的埃塞俄比亞新政府。然而,在提格雷尼亞人獲得埃塞俄比亞革命勝利后的兩年,以提格雷尼亞人為主體的厄立特里亞就獨立出去了,這是為什么呢?
東北非洲,同時受到亞非歐三大洲文明的影響。當地以高原山地為主,沿海有一些細小平原,有利于當地人抵抗外來侵略的同時,也加劇了種群和民族的碎片化。目前,埃塞俄比亞境內最大的兩個民族是奧羅莫人(40%)和阿姆哈拉人(30%),然后是提格雷尼亞人(8%)和索馬里人(6%)。這四大民族主要分為兩大類,奧羅莫人和索馬里人屬于庫希特語族,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尼亞人屬于閃米特語族。閃米特人是在公元前6世紀開始從阿拉伯半島遷移過來,4世紀以后又將早期基督教的科普特教派傳入東北非洲,奠定了當地的宗教基礎,如今仍是埃塞俄比亞的主要宗教(62.8%),伊斯蘭教占全國的33.9%。閃米特語族的兩個民族居住在高原的北部和中部,高原南部則以庫希特語族的奧羅莫人為主,并且受到阿姆哈拉人的影響,奧羅莫人逐漸接受了基督教的科普特教派。破碎的地形使埃塞俄比亞歷史上就諸侯林立,即使有多個王朝統一過全境,各地方仍然保留有強大的割據勢力。最早的統一王朝是阿姆哈拉人在大約公元100至940年之間建立的阿克蘇姆帝國。帝國首都位于阿克蘇姆城,位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州境內。來自三大洲的貨物在此處交易,使帝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和繁榮的國家之一,疆域一度延伸到紅海兩岸和阿拉伯半島。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及伊斯蘭教崛起后,不但吞并了阿克蘇姆帝國的亞洲部分領土,也奪走了其貿易樞紐的地位,阿克蘇姆帝國退出海上競爭,重心轉向內陸地區。不僅如此,伊斯蘭教在非洲的成功擴張,還使東北非洲成為基督教的一塊飛地。這種局面也造就了此地的科普特教派保留下更多的基督教原始教義。▲現存埃塞俄比亞境內的法西爾蓋比城堡,有明顯的歐洲基督教風格經過幾百年的分裂和戰亂,阿姆哈拉人在1270年再次建立統一的埃塞俄比亞帝國,國都安姆伯格爾。然而,這個帝國并沒有實現中央集權,內部存在多個勢力強大的諸侯。提格雷尼亞人的梅德利巴赫里(Medri Bahri)公國建立于1137年,占據高原北部并延伸到沿海地區,與埃塞俄比亞帝國之間時和時戰,是最大的諸侯之一。按民族劃分的諸侯勢力,使帝國內部缺乏足夠強大的凝聚力,成為日后割據或分離的依據。
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在14世紀興起后,首先搶占了埃塞俄比亞的一些沿海島嶼,由埃及行省管轄。隨著歐洲大航海運動,葡萄牙人來到紅海,與埃塞俄比亞建立更廣泛關系,葡萄牙在沿海設立一些貿易據點,并把天主教傳入此地。由于同樣信仰基督教,歐洲人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對埃塞俄比亞下手,還與其保持著比較正常的外交關系。▲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提升了紅海沿岸地區的戰略地位1840年,英國把埃及變成半殖民地后,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塞俄比亞沿海島嶼隨之被英國統治,這是埃塞俄比亞被西方殖民統治的開始。1859年,蘇伊士運河動工,東北非洲的戰略地位陡然上升。1862年,法國占領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交界處的吉布提港口。英國在1866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卻被高原折騰得筋疲力盡,更因為當地人的激烈反抗而沒有征服這片土地。但埃塞俄比亞內部的割據勢力給殖民者留下可乘之機。意大利是歐洲殖民者中的晚輩,意大利王國建立于1861年,1870年才統一意大利半島。可意大利人不甘心在殖民非洲方面的落后,向唯一沒有“保護者”的埃塞俄比亞伸出了魔爪。1869年,意大利人首先登陸埃塞俄比亞沿海,開辟阿薩布港作為殖民據點,然后向梅德利巴赫里公國和紹阿公國控制的紅海沿岸推進。在殖民者的進攻下,梅德利巴赫里公國在1871年滅亡,沿海地區被殖民者吞并,剩余的內陸地區保留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紹阿公國雖然失去了沿海地區,卻成功奪取了整個國家政權紹阿公國不得不與強大的殖民者合作,在1889年割讓沿海地區,從而使意大利控制了埃塞俄比亞的整條海岸線,成立“厄立特里亞”殖民地,拉丁語意思是“紅海”,這是“厄立特里亞”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埃厄兩國分手的肇始。雖然割了地,卻得到意大利人支持的紹阿國王,憑借歐式武器戰勝其他競爭者,成為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并承認意大利對厄立特里亞的占領。▲正在視察鐵路的孟尼利克二世,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孟尼利克二世把首都南遷至紹阿公國原來的都城亞的斯亞貝巴,以加強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在此基礎上,孟尼利克二世取消各諸侯國,改為以民族為單位的各個州,奧羅莫人、提格雷尼亞人、索馬里人等等都集中了一個或若干個州里。為了從非洲大陸搜刮財富,意大利花大力氣建設厄立特里亞,港口、城市、公路一一拔地而起,在客觀上推動了厄立特里亞的經濟繁榮,與內陸的埃塞俄比亞形成鮮明對比。
厄爾特里亞沒能滿足意大利人的野心,意大利人想把整個埃塞俄比亞變成殖民地,卻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在孟尼利克二世的帶領下,全體埃塞俄比亞人團結一心,在1896年打贏了阿杜瓦戰役殲滅3萬意大利殖民軍,取得非洲反殖民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勝利。英法等老牌列強也不愿意看到意大利完全控制紅海,不但暗中幫助埃塞俄比亞,還趁著意大利戰敗出面調停,迫使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在意大利興起,再一次盯上埃塞俄比亞。在法西斯的坦克大炮乃至毒氣攻擊下,1936年埃塞俄比亞全面淪陷,皇帝塞拉西先后流亡耶路撒冷和英國。這樣一來,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同屬意大利殖民地,出現短暫的聯合關系,增進了人員和經貿的往來,在反抗殖民者的共同斗爭中,兩地人民,尤其是提格雷尼亞人的民族認同感也得到增強。在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人占據主導地位,提格雷尼亞人處于少數,這個比例卻在厄立特里亞反了過來。厄立特里亞的提格雷尼亞人更了解歐洲文明,在殖民者的扶植下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管理體系。1939年二戰爆發,埃塞俄比亞流亡政府加入反法西斯盟國,英埃聯軍在1941年5月迫使意大利殖民軍投降,皇帝塞拉西重建埃塞俄比亞帝國,將厄立特里亞暫時交由英國托管,因為這是英國幫助其復國的前提條件。二戰勝利后迎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1950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組成一個新的聯邦國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埃塞俄比亞終于重新恢復了原來的版圖,擁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線。
在這個聯邦制國家內,厄立特里亞雖然人口只有130萬,僅占全國總人口2200萬的6%左右,卻享有很大的自治權,有自己的憲法、議會、政府及旗幟,但沒有退出聯邦的權力。地處沿海的厄立特里亞控制著所有出海口以及整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殖民者遺留下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模式更使其現代化程度較高,經濟水平明顯優于內陸的埃塞俄比亞本土。厄立特里亞當政的是信仰基督教科普特教派的提格雷尼亞人,占總人口一半左右,阿姆哈拉人只占極少數。而埃塞俄比亞本土的主要民族是奧莫羅人和阿姆哈拉人,皇帝塞拉西及政府高官也以阿姆哈拉人為主,提格雷尼亞人的數量不足十分之一。由于這些經濟和民族因素,皇帝塞拉西一直想取消厄立特里亞的特殊地位,限制其政治和經濟權力,迫害堅持自治的厄方官員。但這種壓迫導致了厄立特里亞開始謀求獨立。1958年,因受迫害而流亡的厄方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皇帝塞拉西不但要取消厄立特里亞的自治地位,還想建立獨裁政權1961年后更發展到武裝斗爭,以“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地(厄人陣)”為核心的獨立組織公開以武力對抗聯邦政府。皇帝塞拉西以此為借口,在1962年下令廢除聯邦制,把厄立特里亞變成一個普通的州,從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獨立斗爭。埃塞俄比亞本土的提格雷州與厄立特里亞相鄰,又是埃塞俄比亞提格雷尼亞人的主要聚居地,與厄境內的提格雷尼亞人是同族兄弟,因而給予厄人陣等反抗組織人力和物資方面的很多支援。塞拉西為了切斷這種援助,大大加重了對提格雷州的政治和經濟壓迫。▲提人陣和厄人陣是埃塞俄比亞革命的主力軍,一起攻下了首都不僅如此,皇帝塞拉西還一心追求獨裁,終于導致整個國家的反抗,1974年軍隊首先發難,囚禁塞拉西推翻了帝制。但國家很快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武裝割據,軍事政變頻發,導致門格斯軍政府上臺。面對日趨動蕩的國內局勢,在厄人陣的幫助下,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尼亞人成立了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提人陣)”為首的武裝組織,加入到反獨裁、反軍政府的革命中。▲埃塞俄比亞革命的戰事十分激烈,提格雷尼亞人付出不小的代價由于從帝制時代便遭受到最沉重的剝削和壓制,又有“厄人陣”的外部援助,“提人陣”爆發出非常強大的戰斗力,很快成為革命軍的主力,并取得領導地位。1988年,“提人陣”與“厄人陣”聯合發動大規模攻勢,首先解放厄立特里亞,然后在1991年5月占領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推翻了門格斯政權。提人陣獲得臨時政府的領導地位后,提格雷尼亞人成為了埃塞俄比亞新的統治民族。
但是,厄人陣沒有參加臨時政府,也不想與提格雷州合并,只想獨立建國,這是當年他們援助提人陣的前提條件,現在是履行諾言的時候了。而且,提人陣在革命時期提出的口號是民族分離權,國內各民族都有權脫離聯邦,因此厄人陣的要求得到了滿足。經過全民公投后,厄立特里亞在1993年5月24日宣布獨立,很快得到埃塞俄比亞臨時政府的認可以及國際社會的承認,這是非洲大陸上第53個國家。▲5月24日是厄立特里亞的獨立日,當地人民每年都要慶祝1995年8月,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成立,提人陣的梅萊斯出任總理,聯邦政府的大部分高級職位也由提人陣成員擔任。相對應的,提格雷州的人口和面積僅占全國的5%左右,可以看作是對提人陣所作貢獻和付出犧牲的一種獎勵。埃厄兩國執政的是兄弟民族和政黨,起先保持著較為密切的政治和經貿關系,厄立特里亞的港口仍像往常一樣為埃塞俄比亞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在利益分配等問題上出現分歧,提人陣希望得到減免港口使用費和貨物過境稅等優惠,卻遭到了拒絕。▲梅萊斯是提人陣的靈魂人物,長期擔任埃塞俄比亞總理這種矛盾日積月累,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邊境爭議領土,最后在1998年被引爆,埃厄兩國打了一場邊境戰爭。兩邊的提格雷尼亞人反目成仇相互廝殺,直到2000年5月才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恢復和平,卻已造成兩國至少7萬多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埃厄兩國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親密關系,埃塞俄比亞很難利用厄立特里亞的出海口,不得不轉吉布提港口,近年來占埃塞俄比亞進出口貨運量的85%。即使如此,埃塞俄比亞的外貿通道仍然不夠順暢,出口的物資原本就是初級農產品,加上多重運費后進一步削弱了競爭力。總之,多山的地形、貧瘠的土地、閉塞的交通、過億的人口,使埃塞俄比亞成為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20年人均GDP只有900美元。為期兩年的邊境戰爭給厄爾特里亞帶來的傷害不僅是戰爭本身,失去埃塞俄比亞這個內陸作為依托后,厄爾特里亞的港口很快沒落,其本國的進出口貿易量根本支撐不起港口的充分運作。▲埃厄戰爭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結束,邊境地區常駐有維和部隊出于對埃塞俄比亞的恐懼,厄爾特里亞在戰后依然長時間保持戰時經濟體制,戰前的90年代,厄立特里亞的經濟增長經常保持在7%左右,最高可達10%,戰后只剩1%。2020年人均GDP只有600美元,同樣是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從歷史角度看,厄立特里亞脫離埃塞俄比亞,西方殖民者應承擔很大責任。經過漫長而又復雜的埃塞俄比亞內亂,厄立特里亞的獨立具備了法理基礎。不幸的是,兩國沒有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導致兵戎相見,使兩國錯過發展良機,大大加劇了貧困。▲厄立特里亞坐擁海岸線,經濟狀況卻不比埃塞俄比亞更好2018年,隨著埃塞俄比亞奧莫羅人的阿比·艾哈邁德成為總理,結束了提人陣的執政地位。但將近30年的統治已經使埃塞俄比亞的其他民族對提人陣積怨頗深,幾乎完全清除了其在聯邦政府內的勢力。2021年11月,有可能導致分離的提格雷州選舉,引發了埃塞俄比亞中央和提格雷州的武裝沖突,造成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危機,直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免費贈書環節
若要將“富有”二字與非洲國家聯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可萬事總有個例外。在神奇的非洲大陸上,南非就是這么一個不太一樣的國家。雖然不能與真正的富裕國家相提并論,但它的的確確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在19世紀70年代之后的10余年,財富的潘多拉魔盒在此逐次打開:人們在這里連續發現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鉆石礦床和黃金礦脈。南部非洲忽然變成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獎章,來自四面八方的投機者懷著一夜暴富的夢想一窩蜂地涌向那里。此后40年,關于巨大財富、原始權力、欺騙和腐敗的故事在此真實上演,它為南非帶來了經濟繁榮,也為此地帶來了血與淚的悲痛記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