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 迎 點 擊 右 上 方 ↑ 關 注 公 眾 號
作者:三言
子午谷位于如今陜西省秦嶺的山脈之中,是連通川陜的交通要道,子午谷全長三百余公里,是秦嶺山脈中六條谷道中的一條,因為其地勢艱險的原因,所以多用于古代的戰爭奇襲之中。
子午谷是由秦朝開辟而出,沉寂了百余年之后,首次被漢高祖劉邦所采用,在劉邦退守蜀地的后撤中,選用的就是子午谷這條險道。也正是這次退守蜀地,為劉邦奠定漢室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子午谷被多次謀劃用于偷襲,但是卻沒有任何一次成功過,所以歷史學家不得不無奈的說“秦嶺六道,子午為王”。
▲子午谷
三分天下局勢定,魏吳聯合破僵局
赤壁之戰后,天下三分的局勢已經注定,魏蜀吳三國將東漢的版圖分割成三大塊,雖然互有蠶食,但是整體的局勢已經相對穩定。
魏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牢牢控制著北方的地區,孫權對于江東的統治更是因為有著自己父兄的努力異常穩固,退居于“天府之國”的劉備有著天險的庇護,充足的糧草也可謂如魚得水。
在魏蜀吳三國之間的不斷戰斗之中,誰都難以打破僵局,而蜀國大將魏延對于子午谷的一次布局,卻給三國紛爭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三國地圖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通過聯合江東孫權,曹操一舉滅除了扼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魏吳兩國進入了蜜月期,曹操對孫權進行了封賞,而善于制衡的孫權則派遣使臣進貢曹操以臣相稱。
劉備雖然獲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是荊州的失守,愛將關羽的身死,魏吳的聯合也讓他備受煎熬。但是魏吳聯合的好景不長,曹操在回轉洛陽之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曹丕廢漢天子劉協自立為帝。
諸北伐序幕拉開,魏延提出奇謀
公元228年,托孤重臣諸葛亮率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可是馬謖的街亭失守讓諸葛亮精心的布局功虧一簣。
這時蜀國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因為蜀國與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一樣占據“天府之地”所以魏延決定效仿漢初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自己率領精銳騎兵五千人,出子午谷襲擊魏國重鎮長安,而且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兵法戰術并沒有出眾的地方,所以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迅速攻占長安,并且在諸葛亮出擊斜谷馳援長安時自己可以牢牢的將長安城守住,以等待諸葛亮援軍的到來。
計謀成功,便可以將陪都長安控制在蜀國的手中,以作為進攻魏國的中轉。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對于大將魏延的提議,諸葛亮思索之后便予以拒絕,而且一些史料記載,正是因為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從而導致魏延對丞相產生不滿,在諸葛亮逝世之后才率兵反叛蜀國。
子午谷奇謀的成敗與否一直是歷史上爭論的重點,所以我們就來仔細的分析一下。
▲秦嶺諸道
魏延的計策在歷史中是有兩個版本的,第一個版本是率領精兵快速通過子午谷,對長安城進行打擊,奪取長安城之后進行防守,以等待諸葛亮大軍出斜谷與自己匯合,以此控制漢中地區。
第二個版本是出子午谷之后,魏延率軍繞過長安城,直取潼關等關卡,并且派兵扼守,阻斷關內外的聯系,以諸葛亮的優勢兵力,清剿盡關中的敵人,以達到控制的目的。
歷史變數多,奇謀爭議久
第一個版本是攻占長安城,但是這個計劃卻是漏洞最多的。首先,長安城是漢朝的舊都,而且魏國統治之后將長安作為陪都,因此統治者對于長安城防御的重視不言而喻,僅僅圍繞長安城外圍的城墻就有八十里長,對于輕裝而行的精銳蜀軍,在沒有重型攻城裝備,人數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想要拿下長安城可謂是困難重重。
其次,對于夏侯楙的輕視在第一個版本中是十分明顯的,而且這里充滿詬病的地方,就是對于長安守城主帥的過度解讀,雖然夏侯楙是守城主帥,但是并不是只有他自己對整個長安城進行防御,長安城中還有很多曹丕派遣的大將,即便是夏侯楙臨陣脫逃,但是只要駐守長安的守將堅守幾日,等到援軍到來,便可以將魏延的精兵一網打盡。
而且,即便是拿下長安城,魏延也只是占據了漢中的部分地區,魏國的大軍會源源不斷的從中原通過潼關等關卡涌入漢中,不僅魏延駐守的長安會遭到攻擊,而且馳援的諸葛亮大軍也會陷入平原作戰之中,這不僅會讓以騎兵占據優勢的魏軍如魚得水,更會使蜀軍陷入絕境之中。
最后,即便是占據了大半的漢中,蜀軍的糧草依然需要通過成都方向的運輸才能得以滿足,而魏軍完全可以渭河的水運得以補充,因此蜀軍不會長久盤踞,只會撤回斜坡。
相比于第一個版本,第二個版本的真實性會更高一些,因為作為蜀國的大將,魏延可謂是劉備身邊的老臣,對于戰術的運用不會出現第一個版本中的錯誤,而且第二個版本的計劃將第一個版本中的所有缺陷全部避免了,而且符合時事的發展,可信度更高。
一個舉措就會影響整個王朝的命運
由此可見,對于匡扶漢室的軍事行動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計劃,首先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另一個就是諸葛亮的先奠定隴右,再逐步蠶食對手的計劃。諸葛亮的計謀雖然穩扎穩打,但是極容易將蜀軍陷入到僵局之中,因為魏軍不論是兵力還是糧草,都遠勝于蜀軍,只要占據有利地形進行堅守,不僅可以消耗蜀軍,還可以利于自身的防御。
這些問題都在諸葛亮后續的北伐中暴露出來,數次的北伐不僅沒有將軍事目的達到,還造成了很大的人員損失。反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意圖以奇兵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這在實力相對懸殊的蜀魏兩國中是孤注一擲的戰術,但是可行度也是十分高的。
首先因為劉備死后,魏國對于蜀國的重視程度不如以前,而是將戰略重點放在吳國身上,在東南地區分布了大部分軍隊。
其次,此時的蜀國依然是大將云集,即使關羽、張飛、黃忠等將軍已經逝去,但依然有趙云、魏延、王平、吳懿等大將可以使用,而且作為蜀國頂梁柱的諸葛亮更是可以運籌帷幄,魏延子午谷襲擊成功之后,可以使用這些大將進行快速的反應。
最后,劉備去世后,蜀國修養生息多年,蜀中不論是糧草還是兵力的積累都能有效的完成這次突襲的任務。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魏延突襲潼關、武關成功并且對關內關外進行遏制,諸葛亮派兵出斜谷,以優勢兵力清剿境內魏軍,并且派兵馳援魏延部,以鞏固防御,如此就可以將整個漢中收歸囊中,為匡扶漢室奠定堅實的基礎。
可是歷史就是這樣,時事的決定會影響一個國家最后的命運,而且歷史是不會更改的,我們只能通過既有的數據對那時的事件進行推演,意圖重新還原出子午谷奇謀的全過程,也許在被諸葛亮反駁之后,魏延心中沮喪遺憾,但是歷史已經過去,子午谷奇謀已經變為史書中的點點記載,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對歷史分析對魏延有個重新的認識,只有才能還給蜀國將軍魏延一個真實的歷史面貌。
作者: 三言 編輯: 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