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咸海: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為何瀕臨消失?

消失的咸海作者|德克薩斯紅狼責編|Thomas咸海在1960年以前是世界第四大湖,位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交界處,水域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面積的15倍。

由于水域廣闊,咸海在過去也曾一度擁有過一支沙俄的袖珍“海軍”。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咸海因其不斷地干涸、縮小,半個多世紀以來,水域面積縮小了90%左右,入湖水量僅為過去的五分之一,而水分含鹽度提高了24倍,被科學家認為是“地球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發生地”。

▲1985年的咸海

和一百年前的煙波浩渺的情形相比,當前的咸海已瀕臨消失,原大部分湖面均已蛻化成荒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咸海的生態災難呢?

▲咸海歷年衛星圖,逐漸消失的咸海

一、島之海

咸海是一座內陸湖,其地理位置并不算出色,地處中亞腹地,距離大西洋約4300公里、北冰洋2500公里、印度洋2000公里、太平洋5000公里,再加上高原和山地的阻擋,除了大西洋的水汽可以偶爾經過平坦的東歐平原直抵中亞之外,其他大洋的濕潤水汽都難以到達當地,這就使得當地形成了干燥少雨的大陸型氣候。

發源于帕米爾高原的阿姆河,與發源于天山山脈的錫爾河,均是內陸河最終注入了咸海,成為咸海最重要的水源。由于中亞地區缺乏降水,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源大部分來自冰雪融水。

▲咸海和兩條注入咸海河流的位置

當人類踏足這片土地時候,中亞的環境就已較為干燥,但由于擁有兩條河流的流經,使得咸海流域仍然形成了不少沙漠綠洲。在古代,兩條河流流經的河中地區,便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灌溉系統。

▲左邊綠地即為阿姆河下游三角洲

盡管古代中亞人民便已廣為使用兩河水源進行農耕,但這些人類活動和當時的生產力條件還不足以影響到咸海的水源。這里仍然煙波浩渺過,因湖中有多達一千余個小島,而被稱作是“Aral Sea”(在突厥語中意為“島之海”)。

19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占領中亞地區后,便加大了對咸海流域的開發進程。當時咸海流域的居民仍然以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人口增長較為緩慢。為了發展當地的農業,俄國興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因技術落后和維護不善,這些水利工程質量也很低,需要經常維修才能使用,甚至造成虧本。

因此,俄國自1910年前對中亞進行了仔細的考察,其考察結果也被后來的蘇聯政府接手。

▲俄國的咸海“海軍”

蘇聯成立后,咸海流域開發速度開始進入一個高速期。整個沙俄時期,沙俄政府在中亞的水利灌溉方面的投資也不過3500萬盧布,然而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列寧就簽署了一份5000萬盧布的款項用于中亞的水利投資。

盡管蘇聯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但對咸海和兩條河流的水量影響甚小,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咸海湖水蒸發量和流入量仍大致相當不過咸海流域。咸海真正得到大規模開發,還得到20世紀60年代。

二、咸海流域大開發

20世紀60年代以前,蘇聯主要糧食生產地集中在歐洲部分。由于二戰帶來的破壞,1950年的蘇聯耕地面積尚未恢復到沙俄時期1913年的水準。到1953年時,全蘇聯糧食收獲僅有3100萬噸,隨著蘇聯的人口恢復和上漲,明顯入不敷出。

1953年9月,赫魯曉夫為解決糧食問題,開始推進一項名為“處女地運動”的政策,計劃在全蘇聯境內大規模開發荒地,其中中亞地區是蘇聯重點工作方向。

▲僅1954-1960年,蘇聯全國就開荒4184萬公頃土地,而哈薩克斯坦貢獻了其中的2300萬公頃。如此眾多的耕地數量,對水資源的需求無疑也是巨大的

1954年-1955年,數十萬臺拖拉機、收割機、汽車以及其他若干大型機器設備開進哈薩克斯坦。同這些機器設備一同前往中亞的,還有數千名工程師、農業專家,以及幾十萬青年工人。到1956年,哈薩克斯坦的耕地面積已比開荒前多1730萬公頃。

蘇聯大力開墾中亞荒地,除了獲取更多糧食,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棉花產量。棉花作為喜光作物,氣候溫暖、光照充足的中亞正是其理想產地。“棉花”也被稱作是“白金”,對蘇聯而言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不但能出口賺取外匯,也能解決國內服飾保暖的問題。

▲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采集者,棉花在灌溉用水領域的消耗量名列前茅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1928-1932),花了大功夫對中亞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升級,一方面推廣寬壟密植、移苗栽種、雙層耕作等先進辦法,另一方面使用機械化作業方式取代人力勞動,雙管齊下,使得中亞植棉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1913年,中亞(不含哈薩克斯坦)的棉花播種面積僅為54萬公頃,到1970年已達到251萬公頃。

棉花種植對用水的需求是巨大的。為了解決中亞的灌溉問題,早在1930年,蘇聯政府便曾考慮在中亞修建一條從阿姆河通向里海,橫跨整個中亞的大運河(土庫曼運河)。

然而由于科技能力和經濟成本的限制,這個計劃在赫魯曉夫上臺后被取消了,但赫魯曉夫卻退而求次推動了從阿姆河引水到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運河工程,即卡拉庫姆運河。

▲藍色線條為土庫曼運河,紅色線條為實際修建成功的卡拉庫姆運河走向

在蘇聯舉國體制的動員下,再借助古老河床的走勢,蘇聯政府僅用十余年便成功將阿姆河水引入阿什哈巴德,而這條運河也成功灌溉了兩岸數百萬公頃的土地。

以卡拉庫姆運河為例,它自建成后,便分走了阿姆河80%以上的水量,使得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銳減。此外,卡拉庫姆運河沿岸由于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導致水分蒸發量異常的大,再加上日常維護不善和滲透,使得河水浪費極其嚴重,約有62%的水資源浪費在了途中。

▲卡拉庫姆運河走向,目前運河已成功將水源從阿姆河引向土庫曼斯坦里海沿岸城市——土庫曼巴希

為了保證農業、畜牧業的用水,蘇聯政府還在中亞修建了一批水庫。到蘇聯解體前,整個咸海流域庫容超過1000 萬立方米的水庫就有80 多座。而且蘇聯在中亞農業方面的投資,絕大部分也都投入到了水利工程建設上。

據統計,1970-1989年,阿姆河、錫爾河的灌溉面積都增加了一倍還多,總灌溉面積達到了1000萬公頃左右。

中亞雖然面積廣闊,然而卻遠離海洋、深居內陸、氣候干旱,并無多少降水量可供利用,因此農業用水主要仰仗冰山融水和河流灌溉。然而中亞糧食、棉花產量提高的基礎,卻是建立在水利灌溉系統的建設和發展上面的。1960-1990年間,蘇聯90%以上的棉花和40%的大米均產自中亞。

三、竭咸海而“漁”

如此大規模的棉花種植業、無節制的用水,河流改道和水庫的興建,使得原本仰仗阿姆河、錫爾河河水補給咸海的水量迅速減少。

1960年時,河川流入咸海的徑流量便已從1911年的120 km3 下降至了56 km3,到70年代中期,入海水量更是減少到了7~11 km3。徑流量的減少,給咸海帶來的破壞是空前的。

▲過去百年內咸海水位、水域及水量變化

以1960年為界,1960-1970年期間咸海的水位平均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到1970-1980年期間,下降速度已經到了平均每年50~60厘米,到1987年時,咸海因水位下降已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到2011年,整個咸海水域僅剩1萬多平方公里。

▲水位下降后,咸海分為南北兩部分巨大的水體對調節氣候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咸海的縮小,也使得當地氣候產生了變化,使得當地溫差變得更大,氣候更加干燥。而入湖水量的減少,使得咸海含鹽量不斷上升,原本在咸海湖水中生存的動植物也因難以適應而逐漸滅絕。

60年代以前,咸海漁獲量每年多達50000噸,而到了80年代僅不到3000噸。由于咸海面積的縮小,過去以漁業為生的小集鎮此時距離水域已經遠達上百公里,不少憑湖而興的城市也逐漸衰落。

▲哈薩克斯坦,昔日咸海邊被拋棄的船舶

除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十分明顯。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人類大量使用河水灌溉土地,在農業中所使用的各類化學物質也因此流入了兩條河流,并被河水裹挾著流往下游。

而下游沿岸城市的生活用水卻也因此被大幅度污染。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下游三角洲,當地嬰兒死亡率遠高于周邊地區,而且其他疾病發病率也一度居高不下。

▲2010年3月,咸海的沙塵暴

面對日益萎縮的咸海,蘇聯也并不是沒有進行過努力。1984年,蘇聯政府制定了關于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水量分配的議定書,劃分了中亞五國的用水比例,協調了灌溉期和非灌溉期內上游國家和下游國家的用水需求。

而蘇聯也曾一度想過引西伯利亞的河水到中亞緩解水資源危機。然而當時的蘇聯已經日薄西山,難以采取更有效手段將這種天馬行空的計劃付諸行動。

蘇聯解體后,中亞五國紛紛獨立。失去了蘇聯中央統一調控的中亞五國,面對阿姆河、錫爾河水資源的使用開始吵得不可開交,咸海危機的解決也因此變得更加困難。

雖然1992、1993年,五國簽署了共同管理跨界水資源和處理咸海問題的文件,然而五國內部的用水比例的分配仍然存在著不小的矛盾。2005年,咸海繼分裂成南北兩個小湖后,其南湖又進一步分裂為東西兩個小湖。

▲咸海流域水資源

雖然蘇聯政府的政策加劇了咸海的萎縮,然而蘇聯的解體對咸海危機的解決也并無益處。失去了中央的財政支持,中亞五國已難以進一步維持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更不用說恢復過去水量巨大的咸海了。

直到2006年,哈薩克斯坦才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完成了小咸海的部分修復,使含鹽量恢復到一些本地魚類可以生活的標準,然而對于恢復大咸海仍然遙遙無期。

▲21世紀初咸海變化過程

從1960年到2018年,咸海的面積已從6.8萬平方公里萎縮到了0.83萬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咸海消失的一部分,已成為當地鹽堿沙塵暴的源頭。每年的沙塵暴將咸海萎縮遺留下來的鹽堿以及其他有毒物質進一步刮向耕地,導致越來越多的耕地出現了鹽堿化現象。

咸海危機的產生,可以說是純粹的“人禍”,是不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結果。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蘇聯政府對咸海流域的大規模開發,對阿姆河、錫爾河河水的過度使用和管理不當。

值得慶幸的是,2009年以來,咸海萎縮的速度有所放緩,并在多個年度出現了小幅度擴張。不過如果中亞五國仍然無法調整目前的農業用水結構,當冰山融水完全耗盡之后,咸海最終還是將面臨無法扭轉的消失危機。

▲咸海的水域變化(動圖)長期作者|德克薩斯紅狼文史作家|近現代世界政治與歷史研究方向責任編輯|Thoma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你可能錯過▼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么演化來的?

記得關注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咸海,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為何瀕臨干涸,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惡果
重磅文稿:“20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農業不合理生產引發的咸海衰亡史
前蘇聯的棉花計劃,卻讓6.6萬平方公里的咸海,即將在2020年消失
當年蘇聯強大到什么程度?為了種棉花,毀掉了世界第四大內陸湖
咸海流域水文水資源演變與咸海生態危機出路分析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干咸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新蔡县| 巨鹿县| 双江| 朝阳县| 广水市| 巨野县| 理塘县| 河池市| 嘉祥县| 桐乡市| 英超| 清水县| 顺平县| 洪江市| 仙游县| 阜宁县| 尼玛县| 夏津县| 密云县| 疏附县| 鲁山县| 荆州市| 津南区| 小金县| 镇原县| 伊春市| 新宁县| 克拉玛依市| 万安县| 丹凤县| 高清| 吐鲁番市| 沈阳市| 电白县| 冕宁县| 盐源县| 越西县| 木兰县| 安徽省|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