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軍就已經察覺到了逐漸開始的半自動武器浪潮,并逐步研制出德國自己的半自動步槍。但由于當時歐洲各國士兵,都仍在列裝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數量甚少,外界壓力并不大。因此德軍在戰爭爆發后,才完成了自己的半自動步槍:G41半自動步槍,并生產了一萬余支配備到了前線部隊。但由于設計過于復雜、精細,導致其本身在實戰中并不可靠。
而1941年德軍又開始入侵蘇聯,在戰斗中,德軍步兵被蘇軍早已廣泛裝備的SVT38、SVT40半自動步槍(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已經下發幾十萬支)壓著打。盡管德軍在戰爭早期中占盡優勢,但是單兵火力不足的這一情況仍需加以改善。為此德軍要求槍械公司,必須盡快改進現有的G41半自動步槍,使其能夠大量生產并快速裝備德軍。由此誕生了二戰中德國產量最大的半自動步槍:G43半自動步槍。
德軍在戰斗過程中,成功繳獲了一批完整、較新的SVT40半自動步槍,并將其送回后方進行拆解分析。在試驗中,發現SVT40的優點在于其導氣式結構和生產工藝,導氣式結構使槍機簡單可靠,而生產工藝又能夠使其快速的大批量生產,使其裝備部隊。德軍的槍械設計人員從以上幾點出發,開始著手改進現有的G41半自動步槍的設計。最終在1943年推出了G43半自動步槍,也成為了二戰德國產量最大、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半自動步槍。一些槍械專家甚至評價該槍為:“德國人的M1”。
G43步槍在參考了繳獲的SVT40步槍后,除了槍機結構更加的簡單、導氣方式更可靠外,設計人員還對供彈方式加以改進。G41飽受差評的原因是其必須采用五發的供彈具從上方進行裝填,而G43步槍可以直接更換下面的彈匣進行裝填,使得其作戰效率更高。得益于導氣式原理和槍機上的改進,其后坐力要比G41稍低一些,重量也相較于G41步槍更輕(約4.7公斤),長度也跟德軍士兵熟悉的98K步槍差不多,因此比較容易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G43 被改造成狙擊版/精確射手版本。設計人員在改進該槍之初,就考慮到要在該槍上加裝光學瞄準鏡,并用于進行精確射擊。但是有部分資料顯示,該槍加裝光學瞄具后,在遠距離的射擊精度上并不如狙擊版的98K,一部分德軍狙擊手仍喜歡使用狙擊版的98K,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狙擊手或者是經驗老道的士官,樂于使用加裝了光學瞄具的G43,用于正面戰場或偵查行動。在面對敵方的進攻中,半自動和光學瞄具兩個加成意味著德軍狙擊手,能夠更快、更準的擊殺更多的目標,精度稍微不足這一缺點可以被射速彌補。
最新的G43半自動步槍在1943年開始量產,并隨即裝備到了壓力最大的東線部隊中(理想狀態一個連隊大約有19支,大概每個班就有兩到三支)。在1943年末,蘇軍高層就接收到報告說德軍的火力密度突然開始提高。在作戰中他們不僅僅被MG34、MG42機槍壓制,也受到了裝備了G43步槍的德軍步兵的火力壓制,隨即便得知了G43這種德國新半自動武器的存在。并且在實戰中繳獲到了一部分G43半自動步槍,有一些蘇聯士兵還將G43步槍作為自己的武器使用,并對該槍評價十分高(蘇德戰爭中此類現象不少,如德軍用PPSH、SVT40、蘇軍用MP40等)。
G43半自動步槍的量產工作一直持續到德國戰敗,后期版本的生產質量有所下降,從槍托從全木質的變成了壓合的,鋼材標準也有所降低。但是其產量卻十分可觀,經過統計其生產數量超過了40萬支,而其中有5萬余支是狙擊版本,并配備了光學瞄具,約有八分之一,精確版本在二戰所生產的步槍中,同樣是一個相當高的占比。盡管產量不少,但由于蘇德之間后期的實力差距巨大,而德軍兵力和兵員素質又急劇下降,因此并不能改變德國戰敗的結局。盡管如此,后世對G43半自動步槍的評價還是相當高,認為其綜合性能完全不輸于美國的M1或蘇聯的SVT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