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孩子社交問題的困擾,坦白講,此前,我并沒做好準備,回過頭去想,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也低估了,這種事情對孩子的影響。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新聞,一位四年級的孩子因為總是被老師當眾體罰,這孩子也并不是做了什么特別不可饒恕的錯事,老師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欠妥,可是在集體中,這種孩子不會得到同情,而是遭到同學的集體排斥,取綽號、羞辱、挖苦,讓孩子心理受到嚴重的傷害,回家后甚至說要炸了學校,導致孩子厭學、恐學。
而這位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一旦有機會去嘲笑別人,他會毫不猶豫地加入大多數,像其他孩子嘲笑他一樣,去嘲笑那個孩子。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個孩子有問題,如果不是他有問題,就是別的孩子冷漠。都不一定是對的。很多人直到成年之后,才突然發覺自己當年做了一些事情,傷害了一些人,可是在那個時候,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甚至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這就是孩子的“社會”,社交之痛,也是父母之痛——
孩子從2歲開始,便開始嘗試著和他人交往,
3歲之后,社交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這個時候,父母也會觀察到如下一些痛點:
(其實我們小時候也差不多哈哈)
可是,如果孩子有一兩個知心朋友,
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朋友,
孩子在群體中,會相當艱難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為中心,
便會讓孩子認為,
世界、身邊的人和事,理應圍著自己轉,
思考問題,只想著自己,就戛然而止,
根本不會往下再考慮更多)
很多社交有問題的成年人,
都是沒法很好地接納自己,
甚至根本就沒正確地認識過自己。
添亂的父母,
對交友還停留在初中生水平——
“她以前不是和你最好嗎?沒啥了不起的,咱有的是朋友!”
“你加油,成績超過她,看她還牛不牛”
“你也和小莉交朋友,氣死她”
“她長成那樣,家里又窮,根本不配和你做朋友”
“不理不理嘛,下次你帶好吃的也別分給他!”
……
以上,是不是初中生常干的事情?
的確有些父母對孩子社交, 停留在很簡單粗暴的階段,比如,當孩子受到孤立怎么辦?“打回去!誰孤立你,就打誰”,這是要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節奏啊。
可是孩子自己清楚,有些問題,拳頭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