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視這個最能囤積脂肪的激素,難怪喝水都長胖》一文中,我們談到想要減重、改善易胖體質,調理血糖問題,要從調理胰島素上入手,首當其沖就要控制過多糖分的攝入。
其實不僅僅是想減重、調理血糖的人需要控糖,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高尿酸等問題的人、身體上有各種炎癥、結節、增生、腫瘤的人……,都需要控糖,因為多余糖在體內形成的是痰濕,大部分身體上的問題都離不開痰濕為患。
想讓自己保持年輕態的女性也需要抗糖,因為多余的糖分還加速皮膚老化,我們臉上的膠原蛋白,就是在多余糖分的攻擊下,發生糖化,然后失去水分并泛黃,從而導致膚色暗沉無光,出現皺紋和變得松弛。
也因此,這些年,控糖成為了一個非常時尚的話題,也是一個正在悄然興起的生活方式,很多明星,像大S、張韶涵、伊能靜都在身體力行,很多自媒體平臺上的博主也在大力倡導,我們周圍一些關注健康生活的朋友也都在實踐,我想這是大眾健康意識開始增強的一個表現。不過,這個觀念落到尋常百姓家,尚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到控糖的重要性,并了解到底該怎么控糖。
1
我們先要了解什么是糖。
在化學上定義,糖是一種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元素構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于“碳”與“水”聚合,因此又被稱為“碳水化合物”。糖和脂肪、蛋白質并成人類所需的三的營養物質。
糖以不同形式廣泛存在于人類的食物里。按照化學分子結構分類,糖可分為單糖、低聚糖(寡糖)、多糖、復合糖四種。
一、單糖,是結構最簡單的一類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其中葡萄糖和半乳糖易溶于水,也最容易被人體血液吸收。
二、低聚糖,也稱寡糖,由2-10個單糖分子聚合而成,包括二糖、三糖、四糖等,低聚糖水解后可生成單糖。
像乳糖、蔗糖、麥芽糖都屬于二糖,三糖有棉子糖(蜜三糖)、松三糖等。四糖有水蘇糖。
三、多聚糖,也稱多糖,這種糖由10個以上單糖分子聚合而成。淀粉、纖維素、阿拉伯膠、糖元等都屬于多糖。
一部分多糖分經水解后可生成多個單糖或低聚糖,如淀粉,在被唾液侵蝕以后,淀粉酶會得到分解,形成麥芽糖,麥芽糖還會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被人體血液吸收。
而像纖維素(膳食纖維中的一種)這樣的多糖,是不容易水的,人體消化道內不存在纖維素酶,因此它不會被人體吸收,但是它可以吸附大量水分,促進人體的胃腸蠕動,增加排便,促進大便的排泄。
還有一類多糖,結構復雜,不容易水,因此也不會引起血糖的增高,而且它還具有特殊的生命活性,能對人體的免疫有調節作用,如銀耳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枸杞多糖、靈芝多糖等。
四、復合多糖,這是科學家研制出來的一種糖,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多糖組分的混合物。這種復合不是隨意的混合多糖,而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將不同功效的幾種活性多糖進行組合。它與單一活性多糖相比,能夠更大的程度上激發人體的免疫力系統活力、調節身體狀態的功效。比如把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靈芝多糖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像湯藥方劑一樣,讓這些多糖團結起來,發揮更大的威力。
單糖和雙糖都有明顯的甜味,而且能快速地被血液吸收,引起血糖的快速飆升,多糖中的淀粉的甜味要淡很多,而且因為還要轉化,所以升糖的速度慢一些。
2
在生活中控糖,我們首先要控制住添加糖,包括白砂糖、綿白糖、冰糖、紅糖、黃糖等等,因為它們都是蔗糖,屬于能讓血糖迅速升高的二糖。
像我們日常說接觸的飲料、糖果、面包、點心、餅干、能量棒、果醬、果凍、蜜餞、雪糕、冰激凌、速沖糊粉、奶茶等大量食品中,都含有很多添加糖。
除了這些容易被覺察到的甜味食品,在很多菜中,糖也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如一份蔥燒海參也許要加糖15-25克,紅燒排骨、紅燒魚、魚香肉絲也要加25-30克,紅燒肉要加40~50克糖。而其他加工肉制品,如人們愛吃的肉脯里也含有不少糖。
添加糖還廣泛存在于調味料中,醬油、醋、料酒、耗油、香油、腐乳、沙茶醬、番茄醬……。
奶和奶類制品也是含糖大戶,100克牛奶就自帶4.2克乳糖,此外還有少量的半乳糖、果糖、葡萄糖。
水果里也含有大量的糖分,主要含的是果糖,果糖進入血液的速度較慢,且水平較低,但它的主要在肝臟代謝,攝入過量也會引起脂肪肝。而且在體內,果糖也可以轉化為葡萄糖或合成糖元。除了果糖之外,像西瓜、葡萄、香蕉、梨和蘋果、梨、獼猴桃等也都含有大量的葡萄糖。
蜂蜜的含糖量大約是70%,主要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
3
以上這些食物都是富含單糖、二糖的,因此具有明顯的甜味,容易識別。而多糖因為甜味非常淡,容易被人們忽視。多糖里的淀粉則主要存在于米、面、豆等五谷雜糧及根莖類的蔬菜中,如薯類、山藥、土豆、南瓜、胡蘿卜、藕、芋頭、玉米等等。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難道控糖連這些也要控嗎?中醫里不是講“五谷為養”嗎?
五谷為養的確是不容置疑的,因為淀粉屬于多糖,它對人體血糖的影響遠比單糖、雙糖小得多,所以能夠成為向人體提供必須營養物質(糖)的主食。
但為什么很多人控糖、低碳,就不吃主食了呢?
這就需要我們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含糖量,一個是升糖指數。
含糖量一般是指單位質量的可食用品中所含糖分的質量;升糖指數(GI)則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指標。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含糖量高的食物,不見得升糖高,含糖量低的食物也不見得對血糖的影響小。
因此我們除了看食物的含糖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升糖指數。
古人吃的是沒有經過怎么加工的五谷雜糧,而絕大多數現代人吃的則是精米精面。
比如大米的升糖指數為83,是相當高的了,而糙米的升糖指數才56,只是中等升糖食物。面粉的升糖指數高達88.1,但全麥面粉的升糖指數才35,相當低了。
另外像大豆的升糖指數才15,小米升糖指數為61.5,黑米為58,未加工的燕麥為54,蕎麥為54,藜麥為35……
可以說這些未被加工過的五谷雜糧,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粗糧”,雖然含的淀粉多,但卻對血糖影響很小。因此是人體糖分的最佳攝取來源。
大自然已經把最好的東西賜給我們了,而現代人總覺得自己更聰明,總想人為地提取點什么精華物質,殊不知,去掉的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糟粕,其實是和精華物質相互依存的,去掉了粗纖維,只吃淀粉,就會吃出病。用中醫的話來講,五谷本是有陰有陽,去掉一部分,陰陽就失衡了,就成了具有偏性的“毒”。
因為根莖類蔬菜和粗糧一樣,也是不光富含淀粉,還含有很多的粗纖維,因此升糖指數也都不高,比如山藥GI值為51,土豆為62,芋頭為48,放涼的煮紅薯為54,蓮藕為 38,胡蘿卜為71,南瓜為75,玉米為55。
所以也可以成為我們糖類攝取的主要來源。
不過如果一頓飯里,又吃主食,又吃這些根莖類蔬菜,淀粉的攝入量就容易過量。雖然吃的可能都是升糖指數不高的食物,但糖類攝入過多也是不好的。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取舍。要么只吃五谷雜糧,要么只吃根莖類蔬菜。
4
總之,想要很好地控糖,首先要少吃或不吃那些有明顯甜味的食物;
以甘淡類的淀粉類食物為糖分主要攝取來源,而且不要吃精米精面,而要吃粗糧和根莖類蔬菜。不過這里再強調一點,很多人一下子全換成粗糧,對脾胃大挑戰比較大,可以一點點加起來,比如在蒸米飯的時候,加一些藜麥或小米、燕麥等,隨著脾胃適應能力的增加,逐漸加大比例。尤其是老人、孩子,更要這樣循序漸進地進行。粗糧和細糧相比,不那么容易被脾胃運化,但它的氣味是能養脾胃的,這和肥甘厚味的不好消化是不一樣的。
新鮮蔬菜所含有的膳食纖維雖然也屬于糖類,但不會引起血糖波動,又能促進腸胃蠕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疏通”,因此也可以適當吃一些。
另外像銀耳、香菇這些富含不會引起血糖增高又能調節免疫的多糖,也可以適當多吃一些。
另外烹調的方法也引起血糖值的飆升,越容易讓身體吸收的精工細作,越容易讓血糖升高,比如煮爛、打成泥、打成糊糊、打成漿,比如黃豆的升糖指數為15,磨成豆漿后,升糖指數就上升到40~50了,土豆的升糖指數為62,烤土豆的升糖指數達到了82,土豆泥的GI值為90。將小米煮成小米飯,通常升糖指數不會明顯升高,但是如果將小米熬成粥的形式,升糖指數會大大升高。也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
控糖對中醫來講是個非常新的話題,多少古代的名醫都提倡喝粥養生,多少經方里都有糖類,難道古人就不擔心血糖問題嗎?在古代,制糖的技術遠遠沒有今天這么發達,所以糖也沒有如今天這般濫用,更何況古人大多數吃的都是粗糧。別說古人了,我小的時候,家里蒸的饅頭、包的餃子也都是用黑乎乎的全麥粉做的,古時候的老百姓一年到頭更是吃不上幾次精米白面,因此糖尿病全是富貴人家才能得的,因為只有富貴人家才吃得比較精細,所以糖尿病也被稱為“富貴病”。
所以我認為,有些中醫的養生方式、調理方式到了現在,就最好能變一變了,比如喝粥,我們現在基本不寫怎么喝粥養生也緣于此。還有很多方劑、食療方里含有糖類,也最好能變通一下。畢竟時代不一樣了,方法也要隨之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