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歷書》記載:「小寒后十五日,斗指癸為大寒,時大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也。」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從“大寒”到“立春”這段時間,天地之氣將由“冬藏”轉軌至“春生”,但這時氣候可能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這個節氣萬物仍是生機潛伏、蟄藏的時令,人也要順應天地之氣,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
養生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氣,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冬至一陽初生后,陽氣逐漸強大,由下而上,經小寒至大寒,才徹底將寒氣逐出地面。
大寒因此是陰寒密布地面,悲風鳴樹、寒野蒼茫,寒氣砭骨。大寒后十五日,陽氣就會出地而驅逐陰寒了,便是立春。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御寒”,這時氣溫可能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萬物仍是生機潛伏、蟄藏的時令,人也要順應天地之氣,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
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樣才有利于安度冬季。不要輕易擾動陽氣,不要讓孩子過度用腦,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
大寒節氣,交初之氣,主位少角木,客氣少陽火,中見火運,氣與運同,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疼,嘔吐,肌腠瘡瘍。
初之氣,容易發生溫熱性的傳染病、發熱、頭痛、嘔吐、皮膚容易長一些瘡瘍,這都是一些“火熱”邪氣引起的病癥,對于孩子來說一定要飲食清淡素食為主,避免孩子體內蓄積“熱邪”。
飲食· 冬令進補到尾聲
中醫認為,秋季進補適宜“平和”,冬季進補適宜“封藏”。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為抵御嚴寒補充元氣,大寒節氣做好飲食的調養,對減少孩子生病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飲食上應少食生冷,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雞鴨魚肉等葷腥食物,損害脾胃,容易助濕生熱、變生痰濁等,要少吃或不吃。
尤其肉類葷腥食物,家長一定要把控住少吃或不吃。宜多吃些根莖類的食物,如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南瓜、胡蘿卜等,這些食物多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作用,是冬季補養的好食材。
減咸增苦,宜養心。大寒正是一個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飲食起居應隨之“轉軌”,除了“補”之外,飲食上“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多吃。
大寒是腎主令之時,腎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勝苦。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萵筍、生菜、苦菊等。 但也切忌吃過量的生冷、寒性的食物,比如孩子喜歡的冰淇淋、水果中的梨、香蕉、獼猴桃、火龍果等,此類食物多屬陰,易傷脾胃之陽,造成孩子厭食、腹脹、腹瀉等病癥。
古人云:「慎風寒,節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李時珍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自己動手煮一碗養生粥,美味又健康。現在的粥,已經遠不止熱乎乎、填飽肚子的概念,多喝粥,適合自己身體體質的粥,能起到營養保健,祛病養生的大作用呢!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能喝上一碗熱熱呼呼、香美可口的粥,美哉乎?
推
美
薦
食
胡蘿卜山藥大米粥
大米150克
胡蘿卜50克
山藥30克
紅棗5-7枚
可以補益脾肺之氣,
且補而不滋膩,
老少咸宜。
適合六個月以上已添加輔食的兒童食用,
發熱、咽喉腫痛、腹瀉、便秘等生病時
遵醫囑。
小炒青白二仙
萵筍去皮、山藥也要削皮;
將山藥和萵筍分別對開再切片,
山藥放鹽水里泡一會兒防氧化變色。
起油鍋,蔥蒜爆香,
先放萵筍片炒幾下,
加入瀝過水的山藥片同炒,
調入適量鹽,
加少量水關上鍋蓋煮兩分鐘。
萵筍
中醫認為味甘淡、微苦,性平,
有利五臟、通經脈的作用。
山藥
味甘、性平,
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
助五臟、強筋骨的作用。
適合一歲以上兒童食用,
發熱、咽喉腫痛、腹瀉、便秘等生病時遵醫囑。
穿 衣· 頭背腳部保暖為要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寒冷的條件下,如果只穿的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特別容易受寒,久之易致疾病發生,民間有“冬天帶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因此要注意頭部的保暖,外出記得戴頂帽子。除此之外,注意背部保暖,穿件棉或毛背心,保護孩子的陽氣。
另外要注意孩子腳部及小腿的保暖,俗話說:寒從腳起。樹木的衰敗是從根部失養開始,人的衰老也是從下肢腿腳開始。腳部保暖可以每天睡前溫水泡腳10到15分鐘,暖身驅寒(不要泡至大汗,反而傷氣),對于健康兒童隔日泡一次的頻率即可,有的年齡幼小的孩子不配合泡腳,可以用搓熱足底的方式代替。
腳踝附近有非常重要的經絡穴位,如腎經的原穴太溪,腎主藏精,主骨生髓,主智通于腦。另外一個穴位是三陰交。三陰,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三條陰經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此穴如果受到寒邪,肝、脾、腎三條陰經同時重傷,直中臟腑。露腳踝為寒邪侵襲人體大開方便之門,給健康埋下重大的隱患。
睡眠 · 早臥晚起多泡腳
此時應該早睡晚起,對于孩子來說要晚9點前入睡,早晨待太陽剛剛升起時起床,不要輕易擾動陽氣。
運動· 適度為佳勿出大汗
雖然是寒冷的冬日,但是適度的戶外活動、對于孩子的健康是必不可少,只要不是狂風暴雪就多到戶外運動一下吧,伸展筋骨、舒暢血脈,中醫說“動則陽升”適度的運動可以助力體內陽氣的升騰,對于孩子的生長、體抗力的提升都大有好處。只是冬季運動一定要注意不要大汗淋漓,冬季是“閉藏”的季節,汗出過多違反了“閉藏”的養生原則,反而會損害健康。
保持孩子情緒的舒暢、輕松,減少課業的負擔,繁重的課業耗傷孩子的“氣血”,中醫講“陽氣者煩勞則張”腦力活動過重會導致陽氣的過多損耗,傷害孩子的成長。盡量避免對孩子的批評,負面的情緒會也會損傷孩子萌生的陽氣,愿孩子都能健康的度過最漫長的寒冬之夜,迎接燦爛光明的朝陽!
保健 · 節氣推拿事半功倍
近期全國流感普遍處于高發狀態。流感多發于冬春季節。流行人群以兒童居多。
兒童體質特征以脾胃虛弱為核心,脾胃運化不利,則易飲食積滯;脾土不生肺金,肺防衛之氣失衡不能抵御外邪,則易受寒邪入侵。宜避風寒,調養脾、肺、腎,使得人與天地自然相適應,養護好初生的陽氣。
1、兒童常規養護可艾灸身柱與神闕(肚臍)。冬季養護得好,來年春季生發之力足且不容易生病。
2、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經足部進入人體的,俗話說寒從腳起。因此,適當泡腳可有效幫助驅寒。
3、非學員推拿方法:
1)兩掌重疊,按放于命門穴處,兩掌同步上下摩擦命門穴區域,使該區域發生溫熱感為佳。每天做1~2次,每次至少10分鐘。
2)足底的涌泉穴為腎經起始穴位,以一側大拇指按揉對側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發熱為度,可起到降虛火、滋腎水,鎮靜安神的作用。
4、系統學過妙手兒推的學員可以給孩子做節氣小兒推保健,對于孩子體質的提高,減少孩子患病會有更大的裨益。
補心30,補脾5,補腎陽50,清補肺50,清胃50,平肝50,順內八50,清天河50,補腎陽50,分陽50,合陰陽50,清大腸50,搓四橫紋30,掐四縫7,外勞3,二馬50,足三里、三陰交、涌泉、正捏脊、腎俞、肝俞、脾俞
TIPS
▲▲▲
"節氣推拿"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結合小兒自身的體質特點,選取具有調節陰陽和強壯作用的穴位進行推拿,以調和天人之間的陰陽,順應自然規律,激發機體潛能,提高小孩自身的抗病能力與適應能力。
保健穴方需要在孩子身體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下操作,不平衡可先用調理穴方,可根據體質、年齡差異做加減,保健穴方建議節氣前后三天每天做,手法看似簡易,實則要求嚴格,僅供妙手蓮華小兒推拿學員所用。
撰寫|妙手蓮華專家團
編輯排版| Maggie&蓮華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