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媽有話說
從2019年10月10日開始,樊登·妙手讀書會之國學經典共讀營就開營了,由領讀人妙星老師每天帶領大家一起讀《論語》,講《論語》,談感悟,并在生活實踐中體悟,雖然每天都有學習的壓力,但大家熱情高漲,體會頗多。
這幾年,我看到大多數家長更喜歡在看得見、摸得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用”之物上下功夫,比如特別關注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來讓孩子健康成長,當然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真正決定我們生命和身體狀況的,往往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用之學”,也就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恰恰正是這些“無用的”、“看不見的”才是根本,是它推動著“有用的”“看得見的”,因此借用一句《論語》中的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在養育自己,開啟自己的內在智慧、提升心性的過程,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面對坎坷和困境,這些人生中重要的課題,都是可以從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求到答案的。我們學習中醫,學習古法育兒是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只有越了解傳統文化,才能夠理解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我經常會在群里說,哪些哪些不是中醫思維,很多媽媽學習中醫時不能深入下去,那是因為首先思維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只有先建立了中醫的思維,才能深入理解中醫,才能更好地手護家人。
老祖宗的智慧我個人認為不是用來學習的,更確切地說是叫“熏習”,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走,因此我們只有參與進來,堅持誦讀、感悟交流,才能在知行合一中逐漸進步,靠近經典背后蘊含的大道,開啟自己的內在智慧。
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對一些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了更高一層的領悟,眼光能夠更長遠了,做事情也更智慧了,處理一些麻煩的事情也變得游刃有余了。很多事情不用人告訴,我們就知道怎么辦了,因為找到了根本。
為了能讓更多家庭從經典中受益,我們從今天開始會把每期共讀營的內容發布出來,以下就是我們的第一期內容,大家可打開音頻聆聽。
共讀時間:2019年10月11日
共讀內容:學而篇 上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學編集的,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不論是《論語》還是孔子,要展開來講的話那內容真是太多了,所以咱們這次共讀營的目標定的很明確,就是針對《論語》的原文進行閱讀和解讀,不做過多的拓展。
有關《論語》的注解也有很多的版本,咱們這次共讀的解讀,主要引用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錢穆的《論語新解》,和中華書局出版、陳曉芬譯注的《論語》。
其中南懷瑾的解讀會更多些,因為南先生對論語的解讀,很多地方都區別于我們在中小學課本中及大部分出版社的翻譯,很有趣,能讓我們更立體豐滿的感受到孔子的思想,更直觀的體會到《論語》對我們日常所思所想所為的指導意義。
《論語》一共20篇,每一篇,我們會用2-3天的時間一起閱讀。各篇的題目都取自首章第一二句的兩字或三字,所以篇題本身沒有意義。我們今天要讀的學而第一,作為全書的首篇,從總體看,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也比較重大,其中包括孝、仁、禮、政、學習等一系列論題,可以說,之后的各篇進一步展開的論述內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下面我們開始原文的閱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幾句幾乎人人皆知,大家對這幾句的解讀是什么呢?我們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翻譯是:學習中時時加以溫習復習,不是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雖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嗎?
我想問問有多少人真心覺得不停地學習復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什么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覺得上學、不停的復習、做題、考試很痛苦呢?如果這就是孔子表達的本義的話,那他就不足以被稱為圣人了。
在看過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后,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我們大部分人都沒讀懂這最耳熟能詳的幾句,沒有懂孔子真正表達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說的學,是學習、學問,它不是單純指讀書或者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在做人做事中去體會的;時,時時,經常的意思;習,本意是“數飛”,即鳥兒反復練習飛行,不僅指復習,更多是反復練習、實踐的意思。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深層的解讀是:我們在學習中生活中學習到的,時時去實踐它、反思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進步有所體悟,不是很開心嗎?而不應該是局限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然后去反復復習它。
例如我們今天聽說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實踐的時候,往往對這個道理會有更深的體悟,真的有把所謂的“大道理”內化融入到生活的感覺,這時候內心會升起的一種愉悅感。
再說一說“悅”和“樂”的微妙區別,“悅”,更偏向于發自內心的從內而外的一種快樂,“樂”更偏向于由外在帶來的一種快樂。“快樂”,為什么“樂”前面會加一個“快”字呢,因為這種樂是很快就過去的,比如我們想吃冰淇淋吃炸雞,在吃的時候很快樂,吃完了,這個樂就過去了,這個樂來得快去的也快,所以來自于物欲的外在的快樂是不長久的,我們應該追求更長久的、發自內心的快樂,那就是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只是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我很高興的意思嗎?古人說同師為友,同志為朋,這里的“朋”指在生活學習中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我們一起討論切磋很快樂啊!這里的遠方也不一定指空間地區的遠,也可以跨越時間,例如當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與作者產生共鳴,對自己有巨大的啟發,內心激蕩不已猶如遇到知己,那無論這個作者是什么年代的人,來自哪里,不論對于讀者還是作者來說,這都是一種有朋自遠方來的快樂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的是我們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沒有人了解,遇到艱難困苦,我們都不怨天尤人,而是反問自己,去改進去完善,這種健康的心態正是君子的品質。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什么是“孝”,就是“愛”,是對父母回過來還報的愛,什么是“弟”?就是對兄弟、姐妹、朋友的友愛。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一個人如果孝順父母,又友愛兄弟姐妹,卻喜歡觸犯長輩或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犯上而喜歡作亂的人,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因為懂孝悌的人有分寸、有限度,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孝順父母、友愛親朋的人,就壞不到哪里去。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因此,我們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么,學習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內心的修養,這個根本就是培養孝悌,也就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尤其在孩子的教育上,種下這個基本的價值觀,我覺得是比督促他不斷考高分更重要的,懂孝悌的孩子,不會“長歪”。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于人,這樣的人,很少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我們在生活中要警惕別人的巧言令色,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巧言令色的人。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師教導我的,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我們看這三句話,很簡單,但用來反觀自己,每一點都要做到,卻是很不容易。如果我們也能時時用這三點來考察自己,我們離圣人也不遠啦。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里的“道”通領導的“導”,指領導、治理。“國”,在秦漢之前,不是現在國家的概念,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可理解為地區、封地之意。
領導一個有千輛馬車的地方,要敬其事(對每一件事認真)使臣民信服,要節約財用并愛護百姓,用人應該把握時機。這個時也指農時,有的翻譯是要根據農時來使用民力,因為古代是農耕時代,如果耽誤的農時,可能就會導致民生問題。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弟子,指學生或者年少者,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則要友愛朋友兄弟姐妹,行事要謹慎且言而有信,有寬廣的胸襟,能夠愛眾人,親近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能夠做到這些,尚有余力,那就去學習文章典籍。這里又再次強調了,我們要先做好做人的根本,這比單純的有知識更重要。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做動詞用,意為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指“賢者”,這里的“色”不同版本的解讀差異比較大,常見版本認為指“女色”,翻譯即為“尊崇賢者而改變喜好女色之心”。而南懷瑾先生認為這里的“色”應該指形色、態度,“賢賢易色”解讀為看到賢者我們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我個人是更認同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因為這更符合人的普通心理。“事君,能致其身”當中的“君”并非指帝王,而是對人的尊稱詞。
所以一個人如果看到賢能的人就肅然起敬,竭心盡力地愛父母愛家庭,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他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我們常見的翻譯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他即使學習了也不會牢固。為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志同道合的人交友。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這其中的第一句翻譯也是有爭議的,南懷瑾先生認為這里的“重”不應該指沉著臉的莊重,而是指“自重、自尊”,指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他的學問是不穩固的,等于知識對于自己來說沒有內化,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無友不如己者”絕對不是說不能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可以理解為不要和道德品行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交朋友,也可以理解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沒有誰不如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
好,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共學的解讀,期待大家一起探討,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下面我們可以帶著理解一起把今天的原文誦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復旦大學出版社
[2]?錢穆.論語新解[M].九州出版社
[3]?陳曉芬(譯).論語.中華書局
可掃下方二維碼聆聽樊登·妙手讀書會的《梁簌溟先生講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