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了腹瀉,一天拉好幾次,拉出的便便都是稀薄的,甚至像水一樣,家長一般都會比較慌,要不要馬上吃蒙脫石散止瀉?要不要馬上去醫院化驗?要不要吃抗生素、益生菌?今天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聊聊中醫的應對思路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些啟發。
這是個一歲七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飲食不節(燒麥、涼飲料、涼水果)導致的腹瀉。當天晚上就不想吃飯了,第二天開始每天四五次大便,大便顏色淡黃,有臭雞蛋味,舌苔白厚。
通過這些描述,基本可以判斷這個孩子積食了。
積食引起腹瀉的癥狀包括:
大便稀薄、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口氣酸臭、或有嘔吐,不思飲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因為這些難以消化、生冷寒涼的食物很容易損傷脾胃,讓脾胃無法正常工作,本來脾胃在運化的時候需要生清降濁的,也就是把飲食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開,但此時清濁分不開了,水谷混雜而下,全都跑到了大腸里,因此會發生泄瀉。
可見這個孩子腹瀉的原因是脾胃功能受到了傷害,所吃進肚子大飲食無法變成氣血津液,而是而是全部變成了一堆垃圾,腹瀉其實是身體的一種自我調整,此時如果盲目止泄,那這些垃圾就會留在身體里,引發更大的亂子,這叫閉門留寇。
所以像這種情況,中醫會順勢而為,給這些垃圾以出路,更重要是還要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后針對原因去處理。
這個孩子有積食,就要運脾和胃,消食化滯。如果這個媽媽學過小兒推拿,可以推“傷食泄”這個穴方,但她沒有學過,所以群里的老師只得教給了她一些小妙招:
焦米湯:焦香者入脾,大米炒焦后的焦香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助消化、化積食,而且大米炒焦后比較溫燥,燥能化濕,所以對脾虛、積食、寒濕引起的腹瀉有很好的調理功效。但因為米炒了以后偏溫,因此不適合濕熱引起的腹瀉。
推四花,四花穴是董氏特效穴里專門調脾胃有關問題的,和脾胃有關的病癥都可以推四花,從四花上穴揉到四花下穴。
順摩腹:這是兒推中消食導滯的一個手法,可加快大腸蠕動,把積食盡快排出去,之前這個媽媽自己用的是逆時針摩腹,這是個止瀉的手法,和順摩腹的作用相反,可見當時這個媽媽還并不清楚要怎么解決問題,就像手里有工具,但不知道怎么用。
艾灸肚臍:如果用普通艾灸,積食的情況下一般是不能用的,但我們的藥灸無論寒濕、濕熱還是積食,都可以通過艾灸肚臍來調理。
這些雖然都是很溫和的調理方法,但因為方向對了,合在一起的力量也不小,這位媽媽實施了兩天,孩子的腹瀉就止住了,不過還是有些積食,需要一段時間的繼續忌口+調理,才能讓身體真正恢復平衡。
再看看這個案例,雖然原因不同,應對方法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這個孩子之前得了感冒,喉嚨紅、咳嗽、鼻塞,過了幾天發燒了,體溫37.7度,腹痛,腹瀉兩次,大便像水一樣。到醫院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從西醫來講,急性胃腸炎一般是由飲食不節、生冷過度,受寒、病毒、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治療以抗菌,消炎,通腸,養胃為主。
而從中醫來講,外感、濕熱、寒濕、積食都可以引起這樣的急性吐泄,所以還是要看人體本身出現了怎樣的失衡。
首先可以肯定,這個孩子有外感,所以需要解表。
喉嚨紅是比較明顯的熱相,以此判斷體內有濕熱,所以要推“清熱利濕”穴方,后來的小便黃、頭暈(濕熱經常往頭面部走,引起頭暈)、大便顏色深也都是體內有熱的表現,印證了這一判斷。
濕熱引起的腹瀉癥狀包括:
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身熱口渴……
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積食引起的內熱呢?的確,積食會引起濕熱,但在體內濕熱比較重的時候,要先以清濕熱為主,清熱利濕這個穴方本身也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如果濕熱清得差不多了,積食還沒有完全消掉,可以再“消食導滯”。
這兩個腹瀉的案例,都是沒有用蒙脫石等藥物強行止瀉,而是尊重身體的自愈機制,同時找到問題根源,從源頭處解決問題,當問題不存在了,身體自然就能恢復正常,不再腹瀉了。
為什么不推薦用益生菌呢?益生菌有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那是因為腸道內的環境如果不改變,空投下來的益生菌往往也活不下去,就像大熊貓本來適合生活在溫暖的環境里,如果強行放到北極,恐怕就活不下去了。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讓腸道環境變得正常,腸道內的有益菌自己就能生長繁衍。
所以我們不光要學到中醫的方法,最好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過好在還有一些不需要精細辨證就能直接用到的方法,如可以按揉董氏特效穴的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還有用我們的藥灸灸肚臍,在腹部、后背找瓜點艾灸……,我們推出這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幫助,從而親近中醫,當然,進入了中醫大門后,走得越深,受益也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