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不好的家庭,不是我們的錯。
作者:天生我才(富書作者)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最近,看到一個令人很寒心的新聞。
安徽一女子拿著辛苦存下的30萬準備給首付買房時,卻遭到父母強烈反對。
不光父母反對,連她的弟弟也跟著唱反調。
就在簽約時,弟弟一家趕到現場,弟媳抱著侄子死死拉住她,粗暴阻止她簽字。
父母更是放下狠話威脅:敢買房就斷絕親子關系!
這事鬧上熱搜后,網友們紛紛支招:這樣的家庭,趕緊斷了吧!
按理說,女生年紀不小了,辛苦存30萬給首付買房子,月供也能自己承擔,本該值得全家開心。
雖然弟媳在拉扯中并沒說什么,可家人百般阻撓的態度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氣憤的網友們甚至猜測:
“這難道又是一個被爹娘弟弟壓榨的樊勝美?”
“看弟媳勸阻的這個勁頭,不知道的還以為用的是她的錢。”
“怕不是擔心女兒買房之后拿不出錢補貼家里了。”
經過家人這么一鬧,女生坐在椅子上不再說話,整個人都顯得頹喪失敗。
她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的錢不能自己支配;為什么自己深思熟慮的決定會換來父母斷絕關系的要挾。
他們極力反對,認為她一個女孩子不該買房,以后結婚住婆家就行。
女性獨立本是好事,父母卻教她依附男人。
原生家庭,毀了多少人的人生。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當好第一任老師,有的只把孩子當成工具人。
年初,25歲的小麗報警說自己11年前被人強奸。
母親得知后,非但沒有安慰和心疼,反倒大罵“賠錢貨”。因為同村的女兒們,嫁人普遍能拿到二三十萬的彩禮。
一個母親,心理惦記的只有女兒值多少錢,可恨可悲!
無法選擇的父母,讓無數孩子被迫走上坎坷的人生。
就連光鮮亮麗、粉絲千萬的明星,也難逃原生家庭的魔咒。
前不久重獲自由的布蘭妮,13年來被父親當做印鈔機和提款機,不停地工作,財產、自由、工作卻被父親控制。
布蘭妮沒有見兒子、交朋友的自由,連一部iPad都要經過父親允許,看著昔日音樂天后面容憔悴地曬出iPad,氣憤又心酸。
梅艷芳、蔡少芬“吸血鬼”式的家人,嗜賭成性、好吃懶做,只會向他們伸手要錢;
明道哥哥欠下千萬債務,卻跟債主說弟弟明道會處理,無處可逃時,殺死妻子、孩子后自盡;
毛曉彤人盡皆知的父親,早年拋妻棄女,到老了卻要毛曉彤給出5000萬生活費;
從普通人人到名人明星,糟糕的原生家庭比比皆是,有的把子女當成賺錢工具,有的把子女當換錢的籌碼,還有的認為子女的錢就是自己的錢,妄圖榨干最后一絲利用價值。
每個曾被原生家庭深深傷害的孩子,都有著一對不懂如何愛孩子的父母。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所以,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就只能任由自己爛在泥里了嗎?其實,大可不必。
雞飛狗跳的家庭對人生有何影響,取決于這是你墮落的借口還是變得更好的驅動力。
對很多人來說,父愛是一座安穩的山,有可以依靠的安全感。對馬斯克來說,父親是terrible human being,斯文敗類。
他給自己父親的評價是:“可怕、邪惡、他做盡了你能想到的壞事。”
在馬斯克的童年記憶中,家里經常充斥著爸媽的爭吵和孩子的啼哭,父親失控時不僅家暴母親,對著孩子也拳打腳踢。
家庭暴力陰影籠罩下的馬斯克,上學后成為一個內向、沉默的小孩,不幸的話,他長大后甚至會成為第二個父親。
但小馬斯克熱衷讀書,他喜歡沉浸在科學知識的世界里,試圖忘記家庭的不愉快。
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成為跟父親相反的人。
17歲時,他為了追求心中的科技夢想,只身到外國讀書,每天生活費是1美元。
為了養活自己和賺學費,他讓拼命去爭取獎學金,并成功入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系。
上大學后,馬斯克少年時的科學技術知識儲備,讓他看到新能源技術和航天技術的前景。
他很興奮,童年里那個關于星辰大海的夢想,被點亮了。
2002年,向往神秘星空的馬斯克,創建了SpaceX,成就全球首個民營的載人航天飛船。
但造火箭很貴。
為了養活自己的夢想,他又一手締造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桿——特斯拉。
上天給了馬斯克一個糟糕的家庭,但他卻在浩瀚的太空,建起了一個自己的家。
出生不好這件事,就像看見了一杯水被打翻,只剩下半杯。消極的人和樂觀的人,看到了杯中兩個不同的世界。
消極的人覺得自己在起跑線“撲街”撲慘了,索性躺平、抱怨吧,歸罪他人,總比努力容易過日子一些。
樂觀勇敢的人,雖然也會帶著創傷,但他們更害怕重復不幸,會用驚人的行動力,去完成自我救贖。
在《不完美的她》里,林緒之是被媽媽遺棄的小孩。
盡管后來她被養母接回家,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專業黑客,過上了體面安穩的生活。
但她心里始終有個結:為什么當年母親要拋棄她?
解不開的疑惑 ,讓她始終處在孤獨、封閉的狀態,哪怕是一直對她很好的養母和13年情誼的閨蜜,也難以建立親密關系。
直到她勇敢去找回記憶,直面不幸的童年。才發現,母親為了保護她,自愿入獄,不得已給她另找歸宿。
她不是被拋棄的孩子,她是被媽媽深愛的孩子。
后來,林緒之遇到跟她有相似童年的蓮生,她救下這個女孩,意外地救了自己。
林緒之慢慢走出自卑自閉,跟蓮生建立親密關系。
世界上沒有100%幸福完美的家庭,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過傷害。
不停地抱怨、訴苦,只會讓自己深陷痛苦旋渦里。
只有爬出來,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的原型莉絲默里,出生在落后骯臟的街道,父母的日常離不開可卡因和海洛因。
但她堅持上學,努力考進常春藤,成為著名演說家。
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起點,不能因為是爹媽就慣著;
原生家庭也不是人生的終點,成年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打開原生家庭枷鎖的鑰匙,一直都在自己手里,別把所有過得不如意的理由,都賴在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沒有的,自己去找回來。
實際上,“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不是為了追責,而是回溯問題根源,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起追究問題責任,如何解決問題更加重要。
誠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但我們可以決定孩子的原生家庭。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父母子女一場,哪怕有最親密的血緣,也要用心經營。
最近一段視頻在網上走紅,浙江一位父親想要鍛煉9歲女兒的獨立,讓她自己出門買早餐。
想放手又不放心的父親,在女兒出門后默默跟在后面,看到女兒順利在附近早餐店買到早餐才放心。
這讓我想起,家中弟弟小學時也有過同樣經歷。
因為搬家轉學,媽媽親自接送弟弟到新學校上學一個星期,倆人約定好第二個星期弟弟就要自己上學。
第二個星期的周一,媽媽看到弟弟出門后,還是忍不住開車偷偷跟在后面,直到弟弟安全進學校。
這大概是世界上所有父母的心思,心里永遠有根線,牽掛著兒女。
但父母懂得“狠心”放手,對孩子反而是一種成全。
還記得被全網盛贊的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嗎?
他不僅是華為年薪200萬的天才,也是B站上播放量破百萬的科技up主。
稚暉君走紅后,網友們都好奇他是在怎么樣的環境成長的,稚暉君父母卻說,最大的秘訣是“放養”。
在輕松的家庭環境中,稚暉君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他不僅喜歡玩科技,對畫畫、彈吉他、視頻剪輯樣樣都玩得通。
稚暉君把自己對自動駕駛自行車的想法,上傳到B站的視頻,連B站CEO陳睿都被吸引了。
稚暉君父母的“不管”,給了孩子最寬松的自由;他也沒有因為懈怠,反而更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將愛好發展成專業,收獲令人驚羨的人生。
父母得體“放養”,但永遠是孩子的后盾;
子女勇敢去闖,卻不忘身后的爸媽。原生家庭,不應該成為拒絕幸福的理由。再生家庭,是通往幸福的另一個可能。
生活有太多不容易,千山萬水走到最后,一家人的幸福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幸運。
點亮在看,給父母一個擁抱。
作者簡介:天生我才,富書原創作者,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叔,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