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合格的父母,從不會為了自己的面子,而讓孩子犧牲自己的尊嚴。
作者:木小暖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偏偏一位不靠譜的爸爸還當眾揭孩子短,引來同學的嘲笑。
這是前幾日的一段視頻:
視頻中,男孩義正言辭的告訴爸爸:
“學校那段路,我不想讓你說我。”
“如果在你上班那一段路,我說你老是喝酒喝到吐,你又說我不給你面子”。
“我現在也要面子。”男孩說完,委屈大哭。
原來,爸爸在校門口揭他的短,被同學們聽到了。
同學們就笑話他,讓他覺得很沒面子。
網友們直呼這位爸爸情商低,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確實,爸爸這樣做傷了孩子自尊。
《有愛好好說》一書曾提到:
“大人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小孩子還不具備羞恥心的認知能力,所以不會覺得沒面子。”
就是這份誤解,讓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真相:
教育的基本原則,是維護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
足夠的面子,
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劑
有當老師的網友分享:班上新來的轉校女孩(6歲)很怯懦,很少看到她笑,也不主動和同學說話。
她一直以為是不適應,后來才明白是家庭的影響。
那天女孩因為進度跟不上,下課后幾分鐘才交作品。
她媽媽就怒氣沖沖的進來教室,完全不顧及其他家長和孩子。
指著女孩鼻子就罵:
“花這么多錢送你來學,你就弄成這樣?”
“你對得起這個錢嗎?”
“什么都做不好,干脆不要學了。”
教室里一片寂然,大家齊齊的看著這位媽媽。
女孩低著頭,豆大的眼淚一直在滴。
老師趕緊跑過去和孩子母親交涉,苦口婆心勸解下,女孩的媽媽終于揚長而去。
這位媽媽或許覺得自己只是話語嚴厲了一點,孩子小,用不了多久就不記得了。
卻不知道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是她以后膽小、懦弱、自卑的導火索。
桐華曾說:“因為孩子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孩子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最親的人如果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那么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的意義的。
相反,最親的人給予的是尊重和肯定,那么孩子內心會更豐盈而篤定,即便某天深陷低谷,也能自信滿滿的迎接挑戰。
泰國有一個短片叫《努力一點點》。
小男孩踢足球很不理想,教練便和他媽媽說:
“他看起來很有決心,但是基礎太差,頭球技術基本為零,實在不行就放棄吧。”
回到家,媽媽溫柔的告訴男孩:
“教練說你很努力,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夠了。”
在媽媽的鼓勵下,男孩自信的每天刻苦練習頭球。
當有別的家長嘲笑男孩時,媽媽堅定的說他會成功。
終于在一次比賽中,男孩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贏了比賽。
因為媽媽的尊重和鼓勵,男孩憑借著自信的力量,成功的證明了自己。
沒有父母會真的想讓孩子難堪,為了督促孩子,便采取了當眾批評、挖苦、打擊等傷自尊的方法去催其奮斗。
卻忽略了如果不給孩子留面子,經常打擊,孩子很難有自信。
而被摧毀的信心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恢復,乃至用一生去治愈。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父母給的面子,就像魔法,讓孩子自信滿滿,一路披荊斬棘,迎向未來。
給孩子面子,
就是父母給自己面子
為人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則是一種本事。
孩子的面子,等同于他的自尊。
給孩子面子,對于孩子,是自信的催化劑,對于父母,是親子關系的基礎。
而親子關系好壞決定了孩子能否成功,內心是否富足,是否發自內心的尊重父母。
《以家人之名》里齊明月就是典型的例子。
媽媽從來沒有尊重過她,一味的干涉、否定她。
吃飯點菜、穿衣服要否定,學習和夢想也要否定;上班、談戀愛還要否定。
當著朋友的面數落她,甚至還說起了她的朋友。
導致她表面是媽媽的乖乖女,背后卻默默在反抗。
從小媽媽不讓她做的事,她在背地里全做了;
甚至高考的時候,為了不上媽媽希望的政法大學,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
不可否認媽媽是愛的她,從她的那句“這就是我養大的眼珠子”可以看出來。
但也是這份沒有尊重的愛,導致和孩子的離心。
好的親子關系,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是繼母改變了他。
小時候的他,是公認的壞孩子。
周圍無論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諸如奶牛被人放跑了,誰家少物品了,大家都認為是他。
防他像防賊似的,就連父親也放棄了他。
這讓他很自卑,便破罐子破摔,小小的他就認為自己應該下地獄。
9歲時,父親把繼母取進門,這樣介紹他:
“我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可能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你。”
繼母卻走到拿破侖·希爾的面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堅定的說:
“你錯了,這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找到地方發泄熱忱的男孩。”
繼母的話,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尊重,感受到溫暖。
此后,他和繼母的關系十分要好,他聽繼母的話,為了得到她的認可默默改變。
他曾說: “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繼母,不是母親,是他用愛和正確的方法改變了我的命運,給了我一切。”
是繼母給予他的尊重,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建立起自信,最終走向了成功。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來自父母,尊重他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訓練、被教育,不斷強化而逐漸建立的。
所以,我們要求孩子給自己面子,就應該先給孩子面子。
這樣,孩子才能自尊,自愛,并且懂得尊重父母,愿意維護父母的“面子”。
聰明的父母
這樣維護孩子的面子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
為人父母,即便是批評孩子,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
1、批評孩子不和道德掛鉤
小時候因為貪玩把衣服弄很臟,媽媽看到便大罵,說我心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很自私。
后來長大了,我也漸漸變得怯懦、討好,生怕一不小心就讓別人覺得我自私,惹人討厭。
其實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我們可以批評他不珍惜媽媽的勞動成果,但不能說:
“你是一個自私的人,或者你是一個壞孩子”等等。
這種把客觀的事實上升到道德層面的批評,不僅沒有任何的幫助,還會無形之中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個從小就被踐踏自尊的孩子,長大了也永遠挺不起腰桿。
2、教育孩子不上綱上線
有網友分享說:
她只是買了點不是很新鮮的豆芽菜,并一邊摘菜一邊看電視。
結果媽媽回來后,直接說她:
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啥事也做不好,以后進了社會要被人嘲笑,永遠抬不起頭。
明明是一件小事,但是父母就是很喜歡夸大,上升到一個了不起的程度:
“你這樣下去,你的人生就完了!”
有時候,不涉及原則的一些小錯誤,我們可以教育卻不用可以上綱上線的批評。
你以為這樣能起到警示的作用,殊不知卻像一把刀子狠狠扎向孩子,留下無法愈合的傷害。
3、不為了自己的面子,犧牲孩子的面子
小區的滑梯上,高個男孩推了旁邊的小男孩。
正好被小男孩媽媽看到,就罵他怎么這么壞。
媽媽聽到后,跟著罵起了男孩,還給了他一巴掌,并讓他去道歉。
可事實是小男孩先踩他,推他好幾次,他說了沒用才推回去。
不少父母都會這樣,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縱容孩子犯錯,就不問原由,先向著外人去批評自己的孩子。
卻忽略了孩子在孤立無援時,連最愛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 他又怎么能夠自信,勇敢呢?
合格的父母,從不會為了自己的面子,而讓孩子犧牲自己的尊嚴。
越是有遠見的父母,越懂得保護孩子的面子。
一只身處美洲中部的蝴蝶振一下翅膀,太平洋東部就可能爆發一場風暴;
你不經意間的一個小舉動,就有可能成為磨滅孩子自尊的最后一股颶風。
在孩子需要維護“面子”的時候,你放任不顧,那么孩子因為丟“面子”帶來的痛苦一定會讓你追悔莫及。
所以,即使一個小孩很糟糕,也要維護他的自尊,不要讓他討厭自己。
點個在看,因為被善待的孩子,才會喜歡自己,喜歡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