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么群人,少年時怨父母,成人后怨環境,年老后怨子女,碰到問題總愛把原因都甩給別人,卻從不在自身找原因。
網友稱其為“甩鍋俠”。
他們的說辭基本一致:
這不是我的問題,是某某因素影響的
這事不是我負責,你去找別人吧。
事情做不成功,是誰誰沒和我交接到位。
……….
可為人處事最忌諱的是,從不反省自己,推卸責任。
古語有云:“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不要總怨天尤人,要學會反躬自省,承擔責任,解決問題。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遇事從不來甩鍋。
遇事就甩鍋,往往心理很脆弱
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答:“凡事就喜歡甩鍋,這是什么心態?”
其中有個一針見血的回答:
“通常喜歡甩鍋的有兩類人:一類是極其自卑,不能承擔任何責任,懦弱無比的人;
一類是極其自私,一樣不愿意承擔任何責任,不愿自己有丁點利益傷害的人。”
心理學中有個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叫“投射”,是指人會把自己具備但不能接納的情緒、特征等歸因、轉移到他人的身上。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曾經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從小天賦異稟,曾國藩對其著力培養,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施展能力,光宗耀祖。
可惜他屢考不中,便整日埋怨:
抱怨老天沒有給他好運氣;怪罪考官有眼無珠,不欣賞自己的文章;甚至責怪妻子監督不到位……
他一直抱著“受害者”心態面對考試失敗,困于自憐的情緒中,卻從沒自我反省尋找原因,典型的“甩鍋思維”,失敗自然不可避免。
曾國藩得知,寫信罵他:“你考不上,完全是因為你沒有努力、自暴自棄,怪得了誰?你有什么資格抱怨!”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消極人士只會哀嘆時運不濟,明智的人絕不會停頓在對時運不濟的哀嘆中、抱怨中。”
面對人生不順心,有些人會自我歸因,正視問題,思考導致失敗的原因,然后通過解決收獲成長;
而有些人卻總把原因歸結于外部環境,習慣將責任推脫給別人,總覺得命運不公,表現出弱者行為,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這樣總結:
“心智成熟的人,容易使用歸因的邏輯,做內部歸因;
而心智幼稚、容易脆弱的人,容易做外部的歸罪,但凡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都是因為外部有一個力量攻擊了自己,當發生遭遇不好事情時,第一時間反應就是“甩鍋”,其實是維護自我的感覺。”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方式。
有位心理學家在一個公司做過研究,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當一個人業績很好時,他會習慣把結果歸結為自己的能力;而當業績不好時,則會自然地把結果歸結于外因。
比如:隊友拖后腿等等;而當同事比自己表現好時,則又會覺得,對方要么運氣好,要么有關系。
長此以往,便形成了“習慣性推脫責任”行為和“自利性偏差”的歸因偏見心理。
這樣后果是:總把功勞歸于自己,錯誤甩給別人,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陷入盲目的自我安慰中,無法認清事情的客觀現象,缺少自我改變和提升的動力,阻礙了成長。
其實,人無完人,與其甩鍋別人,不如反思自己。
甩鍋并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只有保持自我反省和提升掌控感的心態,才是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遇事就甩鍋,其實是一種逃避
作家漢斯說:“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找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別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咎于人的本能。”
想起剛工作時,科室分小組,即老帶新模式,分配負責工作。
其中有位組員,每次進行小組匯報,組長總結時,只要是她負責的部分有問題,她就會立馬跳出慣性把責任推給別人,強調是別人的過錯,從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時間久了,大家都不愿意和她合作,怕無緣無故背鍋。
人性有個弱點,即遇到不順心的事,大腦會自動開啟防御機制保護自己,即:
“這件事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為此承擔責任。或者說,即使我有錯,也要把主要責任推卸給別人,典型的逃避行為。”
本質上,防御機制是為了保護自己,但防御過激,則會讓人覺得沒有擔當,很自私。
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說過:“一切防御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史記》中記載:霸王項羽戰敗,放聲大笑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意思是老天讓我滅亡,乘船逃走也無濟于事。
項羽,到死時也不承認自己戰敗原因在于自身性格問題及缺乏謀略和視野,而把責任甩給老天爺,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不肯面對現實。
清朝大臣和珅與阿桂奉命平定甘肅蘇四十三叛亂,和珅初次和叛軍交手,就全線潰敗。
為了推卸戰敗的責任,逃避責罰,和珅便甩鍋到天氣上,寫信給皇帝說:“一入甘境,即遇陰雨,雨勢連綿滂沛,行動不便,倉促應戰。”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事只會甩鍋,為自己的軟弱、自私找借口逃避現實,雖然求得短暫心安但卻愚蠢,會錯失很多自我成長的機會,人生止步不前;
而遇事懂得了反躬自省,不推卸不逃避責任,雖然不易但卻明智,能發現不足,及時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前半程的逃避,意味著后半程的困境,自己的人生,別甩鍋給別人。
與其忙著甩鍋,逃避現實,不如克服逃避心態,向內歸因勇敢面對自我,那么再難的問題都能坦然面對,迎刃而解。
一個人強大的標志,叫從不甩鍋
前陣子,美國一則新聞轟動了世界。
36歲的華裔候選人吳弭,成功當選波士頓市長,成為美國東岸首位非白人華裔市長。
可這榮耀背后,卻承載了她小人物的艱辛和淚水。
她家境平凡,且命運坎坷多變,母親突發精神疾病,父母離異,她不得不放棄薪金豐厚的工作,一肩擔起家庭責任。
除了上班,護理母親,照顧年幼的妹妹,同時還得兼顧經營茶餐廳來幫補家用,在這個過程中受挫和恥辱感,讓她每天以淚洗面。
可面對不如意的人生,她并沒有抱怨放棄自我,也從不甩鍋給糟糕的家庭,在母親病情有所緩解后,她便繼續學習,成功申請了哈佛大學法學院。
學習怎么演講,利用自己經歷過的人生困境,來推動各種法案,用自己的故事為弱勢族群發聲,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在磨難中越挫越勇,變得更加堅韌、強大,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璀璨人生。
有多少人,把原生家庭當成自己所有不幸的緣由,當作自己不思進取的借口。
但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成年人,敢于展示自己的軟弱,會有自我成長的意愿和自我負責的能力,不會把所有問題都甩鍋給外界,懂得真正的人生權利掌控在自己手上。
想起樊登說過的一句話:“批判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批判。”
朋友菊姐是組長,她告訴我,差點和同事鬧僵了。
原來前幾天,因為A和B組員共同負責改進項目資料準備不齊,導致菊姐被上級領導批評了。
其實當初分配任務的時候,她是分配給A組員主要負責B 輔助的,但是好像項目和A組員沒有關系一樣,態度隨意應付著。
她忍不住批評了A,未曾想A帶著情緒回復:“工作安排不清楚,難怪會出問題。”
看到信息,她想發火,但是忍住了,并且反思了事件,然后召開了組員會議。
她先和組員們道歉,說明這次項目出問題是自己考慮不周導致的。
然后分析自己分配工作時,想當然以為A是老員工,不需要交代那么多,導致任務安排不清晰,而且后續過程中自己沒有跟進,最后分清責任和要求,明確該項目由A全權負責。
A組員表示這樣安排,她就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了,也反省自己的態度,化解了矛盾。
聽完,很佩服和欣賞菊姐不回避,不甩鍋,敢于反省和承認錯誤的做法。
反思即自我審視,是一種正確的歸因思維方式。
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出現問題,不會通過甩鍋、埋怨來豁免責任,求得短暫心安。
他們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通過改變邏輯思維和心態,尋找更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方法。
遇事從不甩鍋,做事有擔當,處事有彈性,是成年人做事基本素養,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
遇事從不甩鍋,敢于認錯并解決,關系才會和諧,才能把曲折的路變成坦途,一步步成長改變自我。
作者簡介:沫小童,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不傾國、不傾城,做一個自律、溫暖、有愛的90后寫手,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