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愿所有父母,都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準時出席;愿所有孩子,在人生的每個關鍵時刻,都有父母陪在身旁。
作者:女兒紅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最近看了《少年法庭》,不禁覺得唏噓。
這部剛上線3天,豆瓣評分就高達9.2分的劇集,是根據真實少年犯罪案件改編的。
主要講述了那些走上歧途的少年罪犯們,背后的故事與真相。
身為母親的我,看完以后心酸不已: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那些犯罪的行為背后,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父母在教育上的每一次缺席
都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八歲的男孩在公園里找媽媽,看見坐在長椅上的小恩,便直接上前問:
“姐姐,可以跟你借下手機嗎?我要打給媽媽”。
這時,小風空洞的眼神里晃了一下,似乎是第一次聽到“媽媽”這個詞。
患有持續性被害妄想癥的小恩,認為男孩是在諷刺她沒媽媽,便把他帶到朋友家里,并用電線活活勒死男孩。
事后,還將尸體切碎,分別丟棄在廚余垃圾桶和居民樓天臺。
在這之前,小恩的父母因長期國外工作,對小恩不管不顧。
就連小恩患上嚴重的抑郁癥、躁郁癥和持續性被害妄想癥,也只是托人照顧,從未親力親為。
缺乏管教的小恩從虐殺小動物,直接變成了殺人犯。
小恩被抓獲時,父母委托了一家律所,全權處理孩子的事。
法庭終審時,小恩被判最高20年有期徒刑,但她的父母依然沒有出現。
刑法教授羅翔曾說過:
“我自己知道我不是一個好孩子,我靠的是父母的嚴格管束。如果我父母不打我,如果我父母不管我,我今天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如果小時候爸媽不管,不可能上好的學校,找好的工作,人類所有的成就都是由艱苦的管束和訓練得來的。”
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去醫院做了心理檢查。
結果媽媽萬萬沒想到,平時不出聲,獨自完成功課的兒子竟然出現躁郁、焦慮、社交退化、攻擊性強等多項心理問題。
但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早有預告:
兒子作業錯誤多,卻不肯給父母看,一旦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作業便大發雷霆。
好幾次因為和妹妹搶玩具而大打出手,面對毫無愧疚感的兒子,媽媽并沒有說什么。
久而久之,兒子的行為父母不敢說也不敢管,索性直接交給老師處理。
只是媽媽在朋友圈里經常會曬妹妹的照片,唯獨少了哥哥,而就算有,也只出現在角落里。
孩子便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易怒的性格,即使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也會出現孤獨、仇恨等情緒。
父母長期的忽視和教育的缺席,一步步蠶食了孩子的快樂,讓他積郁成疾,鉆進了不可自拔的牛角尖中。
教育是一個嚴肅的事業,為人父母少不了要多監督、多引導。
孩子無法獨自長大,需要父母的指引
《少年法庭》中還有這樣一幕:
一家專門收容不良少女的恢復中心,小英趁著中心被舉報,慫恿其他女孩一起逃跑。
逃跑時小英找到了媽媽的家。
她手指顫抖著,按了一下門鈴,一個面色紅潤、身穿長裙的女人開了門。
小英和女人對視了一下,許久才吐出“媽媽”兩個字。
可一聽到里面的男人喊“誰來了”女人便馬上反應回來:“可能是不認識的孩子按錯門鈴了。”
然后,頭也不回地把門關上。
原來媽媽不是因為生病,而是認識了新男人不管她了。
小英孤獨的眼神里,瞬間泛起了悲傷與憤怒。
她不停地敲門,直到被追趕來的男人把她打得渾身是傷,才肯罷休。
正是因為媽媽一次次的缺席,小英漸漸變成了一個欺負弱小,販賣肉體的皮條客。
案件尾聲,女法官要求父母們必須參與親子教育,多關心陪伴孩子的成長生活,因為正是父母缺席,讓這些少女們走上了犯罪的歧途。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嫌麻煩,把孩子交給熟人照顧或者不管不顧,以為把孩子交給老師就可以當甩手掌柜。
但孩子行為習慣的建立,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指望孩子自由成長,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大忙人梁啟超不僅是民國百科全書,關鍵是九個孩子都成為了各個領域屈指可數的人才,江湖人稱“超級奶爸”。
歷史上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即使工作忙碌的他,卻依然沒有松懈對孩子的教育。
無論父母有多忙,都不能成為孩子管教缺席的借口。
這世上,從來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有的只是長期缺位的父母和逐漸冰冷了心的孩子。
要想孩子能有個好好的未來,父母必須出席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最好的父母,從不在教育上缺席
比起事業的成功,教育出一個好孩子才是父母這輩子最驕傲、最幸福的事。
奧巴馬最自豪的不是他的事業,而是他從來不會缺席女兒的教育。
正如他所說:“我不可能一輩子是美國人的總統,但我知道,我一輩子都是兩個女兒的父親。”
要做到孩子教育不缺席,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家長和老師需要相互配合
這個世界上沒有比父母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所以請切斷一切把孩子托付給任何人的幻想。
很多家長認為老師是上天派來的活菩薩,但老師也只是凡人而已,并不是萬能的。
孩子學習、生活上的問題不能一一排除,需要家長親自監督和輔導。
教育部陳寶生說:“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成就一個孩子,20%來源于老師知識和道德的輸入,80%則來自家長的努力。
2、孩子犯錯時,要適當“狠心”
在孩子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建立起來時,這個時候就需要嚴格要求。對于一些道德層面的錯誤,實施必要的懲罰。
《少年法庭》中有一起集體性侵案。
罪犯阿度和阿俊在11歲時在高樓惡作劇,故意扔下石頭,不幸的是一名6歲兒童經過被砸中,導致當場死亡。
由于二人年齡太小,最后基本逃脫了懲罰。
因此兩個男孩把法律當兒戲,為他們從此犯錯做了鋪墊。
孩子是張白紙,他們還不能分辨是非好壞,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
只有趁早嚴格教育孩子,遵守道德和法律規則,日后孩子才會感激父母,沒有在他該受管教的時候放縱。
現在對孩子狠一點,孩子才會在正路上越走越遠。
3、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幕:
深夜里,父親正在埋頭寫字,兒子馬飛問:“爸爸,我可以不睡覺嗎?”
爸爸回答:“自己的事兒,以后不用問我。”
看著眼前埋頭工作的爸爸,自己也起身翻書看。
美國作家艾默生說過: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收到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父母怎么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么做。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修煉的過程,縱使其中有萬般的困難,都是我們和孩子今生要度的劫。
愿所有父母,都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準時出席;
點個贊,愿所有孩子,在人生的每個關鍵時刻,都有父母陪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