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吹梧桐
當你熬過低谷所有的磨難,朝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奔向更好的自己。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到達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時的反彈力。”
遭遇生活打擊時,有的人陷在谷底,苦苦掙扎;有的人迎難而上,絕地反擊。
其實,谷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應對困境的能力。
今天,給大家分享9個好方法,陪你走過低谷期,遇見更強大的自己。
保持規律作息
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說:“睡眠是對醒著時的苦惱的最佳治療。”
人在失意時,難免會沮喪無力,焦躁失眠。
若能放空思緒睡個好覺,便是對自己最好的治愈。
作家林清玄年輕時有過一段低谷期,飯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痛苦不堪的他去找禪師解惑。
禪師告訴他:“人,需要修煉,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林清玄不解:“吃飯、睡覺也需要修煉?”
禪師笑道:“凡人吃飯時,想這想那,睡覺時,夢這夢那。而修行者,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別無他念!”
林清玄聽后醍醐灌頂,從此認真對待生活,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慢慢地走出了低谷。
很喜歡一句話:好好睡一覺,你會發現,即便有暫時邁不過去的坎,熬不下去的難,第二天醒來,一切宛若新生。
保持規律作息,好好睡覺,才有充沛的體力和心力,去解決當下的問題,走出低谷。
走出負面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叫“賽里格曼效應”。
說的是,當一個人遭遇挫折時,就會被抱怨、自卑、憤怒等不良情緒裹挾,對未來心灰意冷,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要是一直為這些消極情緒所困,只會讓自己活得心力交瘁。
正如心理學家張怡云所說:“要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心情不好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壞情緒。
這世上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那么一些時間,處于低谷。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現實,就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
不抱怨,不糾纏,不患得患失。
學會與負面情緒影響說再見,才輕裝上陣,重新出發。
尋到個人興趣
有句話說:熱愛,是奔跑者最有用的發動機,也是治愈生活最好的良藥。
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于在低谷時,找到自己的興趣,排遣失意,重振信心。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41歲時遭遇從政生涯中的重大挫折,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
郁郁寡歡的他,開始拿起畫筆學習繪畫。
沉浸在繪畫中的丘吉爾,內心充滿了向上的力量,生活也漸漸有了顏色,最終爬上政治生涯的高峰。
正如丘吉爾自己所言:“在很多難捱的時間中,繪畫拯救了我。”
后來,每次在政壇上失落時,他就重拾畫筆畫畫。
我們的一生中,也會遇到至暗時刻。
與其在焦灼中掙扎,不如從現在開始,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起來。
比如閱讀、寫作、運動、旅游、做美食……
興趣帶給你的專注與成就感,足以抵擋低谷的漫長,重新開啟新的人生。
學會獨立思考
美國作家丹尼斯·勒翰在《夜色人生》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警察世家出身的喬·考克林,生來叛逆,不想走警官父親安排好的路,誤打誤撞加入了黑幫。
但他始終遵循自己的規則和底線,當別人拉幫結派時,他潔身自好,即使遭到巨頭勢力威脅,他依然保持清醒與獨立,拒絕被他人擺布。
最終,喬成為了很多人追隨、尊重的精神領袖。
叔本華曾說過:“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洪流所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遇事不盲目相信,不輕易認同,也不過度依賴別人的態度,學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實踐,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
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才是走出低谷最好的姿態。
樂于復盤總結
劉潤曾說:“你想要達成任何目標,都要進行復盤。”
只有不斷復盤,人生才會不斷進步。
早年的曾國藩想考取秀才,結果連考六次都名落孫山。
第六次落榜后,曾國藩把自己關在書房里,開始反思考試失敗的原因。
他發現自己雖讀過不少文章,但只知道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寫的文章邏輯不通,也沒有大局氣勢。
于是,曾國藩學習大量優秀文章,找到科舉考試的寫作訣竅。
最終,他成功敲開了科舉的大門,正式步入仕途。
很多時候,我們只顧著低頭奔跑,卻忘了抬頭看路,以至于不斷踏進同一個坑里,跌得頭破血流。
復盤能讓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養分,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下一次問題。
學會復盤總結,擺脫無效的努力,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設立長遠目標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實驗。
調查結果發現:
目標清晰的人,大多生活在社會中上層,成為創業者或行業的專業人士。
目標模糊或沒有目標的人,大多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有突出的成績,甚至工作生活不盡人意。
實驗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都是從設立目標開始拉開的。
不管當初你多么優秀,如果沒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最終都將一事無成。
而有長遠目標的人,一直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走上成功的概率就會更高。
愛默生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人生迷失方向時,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它會像燈塔一樣,引領著你走向未來的路。
提高做事效率
同樣一件事,有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它做好,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別的問題;
而有的人,接到任務就會拖延、抱怨,看似忙碌不已卻收效甚微,一直無法進步。
TED演講者梅爾·羅賓斯,曾經也是一個做事拖延,效率很低的人,甚至連起床,她都要經歷一場自我斗爭。
直到她偶然產生一個想法:當做一件事情的需求出現時,屏蔽掉自己的感受,倒數5個數,立刻去做。
這個“5秒法則”大大提高了梅爾的做事效率,很快,她的生活回到正軌,成為了著名的演說家和暢銷書作家。
當你覺得太累,不想運動時,強迫自己走出門,開始跑起來;
當你還未完成工作,卻想刷手機時,把手機放下,讓它離開視線。
把那些“改天再做或等會再做”的事情,轉變成“今日事今日畢”。
當你一次次高效地完成工作時,內心的掌控感,會使你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戰。
嘗試閱讀名著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
那些經典的名著像一個個智者,用它的智慧和力量,鼓舞你走過人生低谷。
如今事業風生水起的樊登,曾經在工作初期,遇到過巨大的職場挫折。
當時,他進央視不久,能力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策劃的很多節目被“斃”掉,以至于常常無事可做。
事業上的挫敗,生活上的捉襟見肘,如兩座大山齊齊壓向他,使得他焦慮到整夜睡不著。
直到有一天,樊登無意中翻開《論語》,當他讀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擔心別人不知道你,要擔心的是你的能力夠不夠時,他頓時豁然開朗。
原來,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自己實力不夠。
從那以后,樊登不再痛苦,而是努力充電,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快他就從困頓中擺脫了出來。
梁曉聲說:“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人生在低谷的時候,能有與之抗衡的勇氣。”
陷入泥潭時,不妨嘗試讀讀名著,生活中的困惑,也許在書中早已有答案。
堅持鍛煉身體
有句話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體、一份好心情、一個好心態。”
而這一切,恰恰是運動能給你的。
疫情之下,居住在上海的劉畊宏夫妻,直播燃脂健身操火遍全網,被網友們戲稱是“疫情中最大的快樂源泉”。
網友們跟著直播“云健身”,一邊揮灑汗水,一邊治愈居家隔離的苦悶心情。
有研究表明,運動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這些“快樂因子”可以緩解焦慮,減輕抑郁等負面情緒,讓你的狀態煥然一新。
所以,越是低谷的時候,越不要閑著。
與其在頹廢中耗盡心力,胡思亂想,不如多去戶外運動,用流下來的汗水,沖刷掉此前的疲憊和壞心情。
人生變好,大多是從堅持鍛煉身體開始的。
豐子愷說:“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
如果不幸陷入低谷,與其苦苦等待暴風雨過去,不如學會在風雨中用力起舞。
點個在看,當你熬過低谷所有的磨難,朝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奔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