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沫小童(富書作者),來源:富書(ID:kolfrc)
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內耗,給思想做減法,行動做加法。
在群體心理學中,有個叫“內耗效應”的名詞。
它是指:人們把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無謂的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現象。
而這一效應常常發生在職場工作中,其本質是在內部消耗能量,如果不及時去除,很難提高工作效率。
有句話說:“事情壓不垮人,但面對事情的態度可以。”
所以,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工作強度和性質,而是自我的內在消耗。
我們只有停止內耗,專注做事,工作才能順利。
內耗,正在慢慢吞噬你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樣?
工作中出了一點失誤,便覺得領導嫌棄你,同事嘲笑你,然后反復回想徹夜難眠,懊悔“要是我當初沒犯那樣的錯誤……..”
想競爭職位晉升,卻又自我懷疑能力,害怕做不好,猶猶豫豫到最后,一切還未開始,已被臆想打敗;
領導或同事的隨口一句話,就記在心里揣測大半天,浮想聯翩一大堆………
精神內耗,是成年人最大的毒藥。
它就像一灘沼澤地,你越掙扎陷得越深。
如果不能及時擺脫,不斷積累,身心慢慢會出現各種問題,一旦爆發就會使人崩潰,讓人陷入嚴重抑郁,無法正常工作。
盧梭曾說:“我們的悲傷,我們的憂慮,我們的痛苦,都是由我們自己引起的。”
哈佛商學院有一位終生教授,專業學術領尖,年薪高收入。
但難以置信的是,他卻在采訪中說:“每天一上班,我都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
教授說:
“每天早晨一到辦公室,我就會清醒地意識到,左邊那間辦公室的教授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我永遠也拿不到這個獎。
右邊辦公室的教授已經寫了12本書,而我連一本書都沒寫過。我沒有一個早晨不是在自卑的痛苦中度過的。”
其實,教授明明很優秀,但他卻只看到別人身上的光芒,每天自我懷疑,籠罩在自卑陰郁的情緒,飽受內耗折磨。
一個人內心的自我否定,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中所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北京冬奧會時。
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決賽中,本來排名第一的任子威,因碰撞犯規,被取消成績。
賽后復盤時,任子威說自己犯了“低級錯誤”即:想得太多。
他說:“賽前一直在思考:決賽中該怎么沖第一、用哪種戰術贏得快、拿不到第一又怎么辦……導致狀態極差,上場前就輸了。”
很多事情,本來沒有什么,多數的焦慮,來自于對自己要求過高;多數的困境,都是思慮過度自我設置的圈套。
當心中顧慮太多,給心靈套上枷鎖,行動必受阻力,結果必將失敗。
停止苛求完美,別總去和別人做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別讓旁人打亂你的步調。
陷于精神內耗,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在契訶夫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
主人公別里科夫,他總是心神不安,擔心生活會出亂子,做事都是謹小慎微。
所以,哪怕在艷陽天出門,他也會穿著套鞋,帶著雨傘,在耳朵里塞上棉花,然后把一切能包裹的東西都裝在套子里,給自己制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
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里,最后也在憂慮中逝去。
這便是典型的“精神內耗”表現,雖然身體表面看不出影響,但思想極度活躍,內心備受煎熬。
有句話說得好:
“內耗就是一個人和自己的斗爭,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耗盡了。”
魯迅小說《祝福》 中的祥林嫂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原本勤奮能干,為人安分穩重,深的魯家器重。但后來被逼改嫁,不久丈夫去世,兒子又緊接被狼叼走。
接二連三的厄運,讓她徹底變了一個人,當走投無路再次回到魯家干活時,她臉色蠟黃,眼神空洞,整日惶惶不安,沒了力氣。
她逢人便訴說自己的苦難,開始很多人還是持著同情態度,甚至有些婦女還偷偷的紅了眼睛。
但她不肯罷休,無休止的抱怨,大家聽多了便逐漸厭惡或者嘲笑。
放不下過去,變本加厲的自我攻擊,做事心不在焉,最后她被魯家趕出去當了乞丐,凍死街頭。
她那悲慘的結局,除了是因為接二連三的厄運,其實還有她那持續性的精神內耗折磨造成的。
陷入情緒內耗,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也是壓死人精神信念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網上有個問題:“一個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其中點贊量最高的回答是:“不是能力問題,不是外貌問題,而是沒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
的確,很多時候,讓自己痛苦的原因在于自己放不下,無法自我解脫。
一個連自己身心都沒能處理好的人,工作怎么可能舒心順利呢?
著名的“菲斯汀格法則”這樣說到: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
人生無常,人心難測,與其想太多、亂擔憂,不如學會擁有鈍感力。
在工作中修煉一顆強大的心,專注自我成長,發現問題,隨時調整方向前行,人生才會順利。
工作順利的秘訣:學會停止內耗
知乎上有人提問:“37歲失業在家,壓力巨大,超級痛苦,怎么辦?”
網友“滄海”的回答一針見血:
“假如說,上帝在你眼前放了十個盲盒,并告訴你有一個里面裝的是你想要的,你會怎么辦?
你應該一個一個地去打開,不要再浪費時間,趕緊去試錯,想太多是沒用的。
一個字,干。不行,換。再干,不行,再換。”
的確,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你在心理上,給自己設置了不可跨越的高度。
做一件事,最難克服的不是將會遇到的困難,而是想象中的困難。
日本作家松浦太郎曾經說過:“那些經常困于不安和焦慮的人,往往有想太多的壞毛病。”
威利·卡瑞爾年輕時,在美國水牛鋼鐵公司擔任工程師,一次他受命安裝瓦斯清潔機。
雖然通過努力機器安裝好了,但卻離標準質量相差甚遠,只能勉強使用,對此他非常懊惱。
他一直想該怎么改進,如果老是出故障,會不會影響我的聲譽?這一系列的想法,弄得他精神疲憊。
后來,他意識到懊惱并不能解決問題,為了消除現有的焦慮情況,他開始做思想假設:
首先,設想機器壞掉全部拆除,自己丟掉差事。
其次,打氣讓自己能接受這一最壞情況的心理準備。
再次,有了心理準備,那就平心靜氣地嘗試解決問題,大不了重新找工作。
最后,經過幾次試驗,他發現只要再花5000美元加裝一些設備,問題就能妥善地解決了。
這就是著名的卡瑞爾公式,又被稱為萬靈公式。
意思是,如果你有了煩惱,只有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有了心理打算,才能靜下心想辦法改善或有效地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停止內耗,才是是工作順利最好的解藥。
知乎上有人提問:《阿甘正傳》電影中,阿甘為什么會成功?
底下有個高贊的回答:
“因為阿甘從來沒想過要成功。做任何事,他只管去做,不問結果。”
雖然,他資質平庸,但卻內心純粹,面對任何事情,任何境遇都不悲觀、不抱怨、不受干擾,只專注做好眼前的事情。
所以,最終他能成為軍隊英雄、體育冠軍、百萬富翁…..
誠如愛默生所說:“專注、熱愛、全神貫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獲。”
其實,那些比你優秀,能成功的人,除了自身努力,還有個很重要因素,那就是比你更早地擺脫心理內耗,懂得專注做事。
想要擺脫內耗,讓工作更加順利,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1、停止活在別人眼中,拒絕討好,活出自我。
2、停止拖延和空想,只“想”是空白卷,答案在“做”里。
3、停止自我攻擊,別總否定自己,認清自己的優缺點,坦率地與自己和解。
4、停止過度思慮,放下擔心,活在當下,及時釋放負面情緒,才更能感受快樂。
5、停止苛求完美,對自己別太苛刻,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讓自己輕裝上陣,才能走得久遠。
內耗是場個人戰役,除了你自己,別人拯救不了你。
與其被精神內耗所折磨,不如用行動解開內心的枷鎖,走出心靈困境,治愈自己,你會發現一切都比想象中簡單。
有這樣一幅漫畫圖:
一個人拼命想往前走,另一個自己卻在背后死死抓著地面不放,導致待在原地停滯不前。
漫畫形象地道出了很多人工作不順心的真相:阻礙你前進的,是你自己的精神內耗。
點個在看,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內耗,給思想做減法,行動做加法。
因為,拖延只會耗時耗力,問題并不會消失。
然后,要屏蔽無用的聲音,持最好的心態,盡最大努力專注工作本身,這才是讓你工作順利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