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向向
親密有尺,相處有度,才是維系一段關系的最好方式。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
這次你請他吃飯,下次他就會找機會請你看電影;
你將手機里好看的照片與他分享時,他不會借機隨意翻看;
一起聊天的時候,他也總會避開對方不愿談及的話題,不會刨根問底;
你們關系很好,但他不會因此失了分寸,而是自帶邊界感。
言行處事,無不便體現極強的社交自覺。
人生于世,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誰都無法自全而活。
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久處不厭;最長久的關系,莫過于彼此自覺。
漫漫人生路,看遍世事后,方才明白:好的關系,都自帶“社交自覺癥”。
不占便宜,禮尚往來
《禮記》中曾寫道: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深覺有理。
格局越大的人,心胸越開闊,越不會想著占人便宜,相反,他們會時刻銘記別人的好,甚至選擇讓自己吃虧,以此回報恩情。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農村曾有一對獨自生活的母子,因為缺乏壯勞力,每當青黃不接時,糧食總是不夠吃,所以這位母親經常會去鄰居家借糧。
等到來年糧食豐收,這位母親都會及時還上欠糧,而且每次會多還十斤。
對此,孩子感到很疑惑,便詢問母親為何如此。
母親耐心答道:“借多少還多少是本分,多還的那十斤是禮尚往來,更是答謝鄰居困難時救助的情義。”
老話就說:不占便宜是教養,禮尚往來是修養。
若是這位沒有多還給鄰居額外分量的糧食,反而是只想著占便宜,玩一些缺斤少兩的把戲,想必鄰居也不會再借糧給她,母子二人生活也只會更糟糕。
做人,不占便宜,實則是最大的精明。
心理學上,有一個“蹺蹺板定律”,說的是想要和諧相處,就需要保持雙方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交換不對等,那么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與人相處,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應當,只占便宜,不懂感恩。
要知道,在彼此的情感賬戶里,如果只索取不付出,總有一天會欠費透支,關系也會走到盡頭。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提到過“九不交”的朋友,其中一條就是:好占便宜者不交。
確實,與不懂情意的人交往,一腔熱忱只會被辜負,滿心期待只會換來失望。
因為,你永遠也捂不熱一顆冷血的心,感化不了自私自利的人,最好的做法就是盡量遠離。
注重細節,不添麻煩
海倫·凱勒曾說:“我在有生之日,要極力學會自立,在能力范圍內盡量不去增添別人的麻煩。”
的確,人與人之間,最高的禮遇,不是稱兄道弟,也不是刻意逢迎,而是在交往中注重細節和分寸,讓別人感到舒服。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人,他們體貼又細心,總是能從細微之處為他人著想,他們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就能讓人溫暖良久。
在張泉靈的家鄉上海,評價一個人有品德,有一個標準叫“識相”。
也就是指這個人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是誰,不給別人添麻煩。
原來,早期上海人居住的環境多為石庫門,一棟房子有7戶人29口人,其中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只有一個水龍頭。
這么多人只能共用這一個水龍頭,每當需要用水的時候,大家都要排很長時間的隊,特別是早高峰時間段,更是令人焦急。
于是,居民們達成一致,不占用水龍頭,接好用水之后馬上到邊上洗漱,給別人騰出地方來。
也正因如此,不僅誰都沒有耽誤時間,鄰居們的關系更是越來越和諧。
是啊,很多時候,與人方便,實際上就是與己方便。
成年人的世界,每天都有各種煩惱瑣碎和不為人知的艱難,若周圍人還來平添麻煩,由此帶來的只會是無盡的疲累和煩惱。
懂得守好與人相處的度,才不會因忽略細節而惹人生厭,不會因過度隨意而導致關系破碎。
正如蔡康永說的:少給別人找麻煩的辦法,就是讓麻煩在自己手里解決掉。
做人,多與人方便,才能收獲好人緣;少困擾別人,日子才能更加順心。
人生短短數十載,不管與誰相處,尤其重要的就是:守住細節,不添麻煩。
尊重隱私,自帶邊界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我邊界”,大意是指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理應清楚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界限,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人生于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和秘密,不愿輕易示人,也都需要有一方屬于自己的空間,不被打擾。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最怕的就是過度參與對方的生活,毫無邊界感,以愛之名消耗情分。
想起之前看過的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女主喵喵對男友的控制欲,讓人倍感窒息。
喵喵與男友在一場意外中相遇,兩人一見鐘情,便很快確定了戀人關系。
熱戀中的喵喵卻極其缺乏安全感,即使男友向她承諾自己不會背叛,她仍不放心,甚至嚴格限制男友靠近其他女性。
不僅如此,她還要求男友出門前必須報備,男友若是拒絕,便不讓他出門,甚至不惜以自殺相威脅。
令人感到更可怕的是,喵喵為了監視和控制男友,還在家里偷偷安裝了監控。
男友實在受不了這種毫無隱私的生活,最終選擇與她分開,兩人多年的感情就此一拍兩散。
人與人之間,關系再好,也要留有邊界。
親密有尺,相處有度,才是維系一段關系的最好方式。
然而,生活中總有很多人把握不好交往的度,隨便拿別人的隱私說事,以為兩個人關系好就可以親密無間,“無話不說”。
殊不知,很多時候這樣做是既不合時宜又沒有禮貌的,更會令對方討厭,感情也會消耗殆盡,終會成為陌路。
要知道,再好的關系,也會輸給不重隱私;再好的感情,也會敗給過度親密。
與人交往,學會把握分寸,保持距離,不問人私,是一種高級的修養,也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
周國平曾說: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在物質上的貧富、社會方面的境遇,是內在的精神素質把人分出了偉大和渺小,優秀和平庸。”
這個世界上,能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的,往往不是財富最多、最有地位的人,而是在細微之處體現出良好自覺性的人。
不會占人便宜,懂得禮尚往來;
永遠關注細節,不給別人添堵;
尊重他人隱私,自帶距離和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應該是交一陣子,而是交一輩子。
只有懂得彼此尊重,自帶“社交自覺癥”,一段情誼才能歷經世事變遷后仍不變初心,歷久彌香。
點個在看,余生,愿你也能懂得在一段中保持該有的自覺,減少社交內耗,讓一段關系走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