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玲聽(富書作者),來源:富書
真正會管理情緒的高手,都學會了不過度消耗同理心,不對別人的情緒過分敏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難受很久,因為無關緊要的小事而郁郁寡歡。
人之所以內耗,往往不是身體上的筋疲力盡,而是精神上的過度思慮。
克里斯朵夫·阿格在書中提到過:“為了避免精力被他人的消極情緒消耗,建立起情緒防火線很重要。”
而那些在生活中保持鈍感的人,早已設立了這道情緒防火線,將別人的負能量屏蔽在外。
對別人的負能量越“遲鈍”,生活幸福指數就越高。
人生下半場,情緒鈍感力,才是成年人最值得修煉的能力。
被別人的情緒綁架,是一場災難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胡晶晶是一個樂觀開朗的女孩,身邊的人都習慣性地將她當成訴苦解憂的情感樹洞。
媽媽不開心了會找她出氣,根本不在意她內心的感受,表姐把重病時的痛苦和絕望,都傳遞給了她。
朋友們遇到糟心事也總是向她傾訴,胡晶晶因此被當成了“情緒垃圾桶”。
對于家人和朋友的各種負面情緒,胡晶晶都能照單全收,也愿意成為他們的傾聽者。
然而她卻忘了關心自己,她寧愿第一時間安慰別人,也不想逢人就傾訴自己的苦楚。
從始至終都沒有人察覺到她的異常,隨著內心積壓的垃圾情緒越來越多,最終抑郁的胡晶晶走向末路。
蔡康永說過:“很多人會無意識地被別人的情緒綁架,誤會那是真實的自己”。
人生在世,總有些負能量避之不及,若是太過在意,注定是一場災難。
看過一個動畫短片,小女孩因追不到氣球急得哇哇大哭,善良的小明上前安慰,沒想到被小女孩身上的黑色負能量侵蝕。
隨后,小明一路前行,為了疏導剛剛失戀的男子,他再次把對方的負能量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這時的小明已經步履維艱,但他還是成功勸導了一個想輕生的女孩,結果女孩身上的負能量又將他團團圍住,最終他不堪重負,默默離去。
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我們活得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別人不愉快時,似乎很難對他們的情緒坐視不理,如果選擇袖手旁觀,內心就會莫名地產生負罪感。
一旦別人不開心,便感覺自己有責任讓對方舒緩,結果因為過度共情,導致陷入痛苦的內耗中無法自拔。
殊不知,盲目地將別人的感受置頂,把自身的情感置后,最終只能透支自己,成全他人。
不被別人的情緒綁架,才能在世俗的眼光里活出自我;學會給自己的心松綁,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輕裝上陣。
戒掉情緒敏感,方能擺脫內耗
太宰治的《候鳥》里有一句話:“太敏感的人會體諒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無法輕易做到坦率。”
對別人的情緒過于敏感,無疑是給自己創造痛苦,就像被困在一條胡同里,拼命想逃離卻始終找不到出口。
張韶涵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到,在她剛出道時,絕不會給任何人傳遞不良的情緒和態度。
她還會時不時地問自己:“哦,今天他不開心了,我該怎么讓他開心一點呢?”
那時的她,總會不自覺地取悅別人,卻唯獨忘了先愛自己。
這樣的犧牲并沒有給她帶來太多快樂,反而是更多的不開心。
直到后來,在經歷了閨蜜背叛、親人插刀、生人攻擊的黑暗時刻后,她不再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也不再擔心別人情緒化而去討好。
最終她選擇勇敢做自己,實現了真正的自我救贖。
現實中,害怕別人不開心而一味討好,結果卻積攢了委屈,中傷了自己。
精神上的內耗比身體上的消耗更可怕,只有排出內耗的“毒”,才能治愈情緒上的“病”。
心理學導師黃啟團曾分享過一個案例,當時他組織舉辦了一場千人心理學大會。
但到了彩排環節時,舞蹈領隊卻因有事,遲遲未見人影。
眼看離開幕時間越來越近,黃啟團生氣地問同事,為什么不要求領隊早點到場?
同事為難地解釋,因為對方是客戶,不好強行要求,怕他們不高興。
黃啟團根本不會考慮這么多,萬一因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而影響開幕,后果誰來負責?
他當即打電話給舞蹈領隊,禮貌地與其溝通大會事項,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果對方說馬上就能趕來。
其實領隊根本沒什么大事,只是那位同事怕惹他們不高興罷了。
黃啟團在書里說過:“當我們過度用討好的方式與人相處時,必然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也失去對自我的信心。”
生活中,我們總會在意他人的情緒變化,以壓抑自己的想法為代價,在一次次的討好中,悄無聲息地失去了自我。
可我們終其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迎合他人,而是滿足自己,做一個敢于說“不”的人。
真正會管理情緒的高手,都學會了不過度消耗同理心,不對別人的情緒過分敏感。
與其在日積月累的疲憊里傷神,不如從惡性循環的內耗中掙脫。
心里的擔子卸下了,往后的生活也就順了。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情緒鈍感力
哈佛導師加藤諦三說過:
“你的情緒是自己的自留地,不是別人的跑馬場。你控制不了外界負面信息的兇猛涌來,卻能掌控內心的紋絲不動。”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情緒化,唯有修煉情緒鈍感力,才能從負面情緒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如何練習這項能力呢?不妨看看下面三個建議:
1、擺脫“情緒拯救者”的角色
心理學家卡普曼,曾提出過“情緒拯救者”的概念。
大致說的是,生活中,總有人認為別人的情緒,都應該由自己負責,如果不站出來幫助對方,內心就會充滿愧疚感。
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親人也好,朋友也罷,我們都沒有責任和義務去承受別人的痛苦。
唯有擺脫“情緒拯救者”角色,學會與對方保持界限感,才能重獲生活的掌控權。
2、培養情緒免疫力
《防止“情緒病毒”的傳染》一書中提到,情緒免疫力超強的人,他們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點負能量。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難免會被別人的壞情緒干擾。
只有屏蔽那些撲面而來的負能量,才不會被“情緒病毒”擊垮。
人生漫長,培養情緒免疫力,是成年人的必修課,也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3、建立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通俗地說,是指一個人是否認同自己的內在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通過討好別人來換取存在感,結果卻陷入低價值感的漩渦中。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認為,自我價值感高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擁抱幸福。
因為他們把自己比作閃閃發光的鉆石,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自帶光芒,充滿能量。
所以,人生路上,我們不妨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才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行為所左右。
村上春樹曾說: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在這喧囂的世界里,我們更應該先關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別人打亂節奏。
不因別人的痛苦過度共情,才能擺脫身臨其境的煎熬;不為別人的情緒負重前行,才能前往風景秀美的遠方。
點個在看,愿你保持情緒鈍感,輕裝上陣,過一個不累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