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保護好孩子的表達欲、好奇心、積極性和隱私權,不僅能滋養孩子的心靈,還能最大程度上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作者:薇薇安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讓大家討論,為什么不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
有位網友這樣說道:
“隨著成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有了一層隔閡一樣,聊什么都會覺得不太自在。”
另外一位網友覺得:“真的越長大越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覺得就算說了他們都不會理解自己。”
還有一位網友這樣解釋自己和父母疏遠的原因:
“他們會批判你的每一個人生選擇,你只要還在呼吸就是錯的。”
為人父母,我們原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身邊那個嘰嘰喳喳的小不點兒就會突然拒人于千里之外。
其實,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你養的孩子從親近你到疏遠你,大多離不開下面這4個原因。
當孩子渴望傾訴時,
沒有保護他的表達欲
前兩天,帶女兒去了一家手工造物館。
鄰桌一對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女孩大概10歲左右,正在很專注地裝飾一個鉛筆盒。
一會后,她臉上浮現出笑容,顯然是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
她湊到媽媽身邊說:
“媽媽,你知道我為什么這樣做嗎,我可是有設計主題的哦!”
媽媽一邊刷著手機,一邊不耐煩地回答:
“媽媽不想知道,媽媽有事,你好好做吧,做成什么樣都行。”
女孩眼里的光瞬間就黯淡了,她回到了座位上很小聲地嘟囔了一句:
“那我不想做了。”
從那以后,女孩再沒主動和媽媽說過一句話。
其實,女孩只是想把自己的靈感與媽媽分享,但換來的卻是媽媽的毫不在意。
馬·霍普金斯曾說:“語言是思想的圖像和反映。”
孩子向父母表達的能力,其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智力、情感、社交、性格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當孩子想要傾訴的時候,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主動向父母表達的欲望。
前兩天,刷到了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女孩吐槽自己的爸爸,埋怨爸爸對自己要求太高,不給自己休息的時間。
視頻里,女孩雖然情緒有點激動,但表達卻十分清楚,并且句句在理;
“不可能別人的孩子是孩子,我就是大人吧!”
“你對我要求這么高,讓我長大以后當什么當什么,你咋自己沒做到呢?”
“我明白,要是不努力,一輩子都不會努力,要是努力了,也不代表能成功,可我已經盡力了啊!”
雖然女孩的吐槽句句都戳中了爸爸的要害,但是爸爸沒有惱怒,也沒有打斷女孩,而是耐心傾聽,讓女孩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正如《為何家會傷人》里說得那樣;
“與其要孩子聽話,不如好好聽孩子說話。”
為人父母最溫暖的時刻就是,花些時間耐心聽完孩子想要說的話。
即使當下沒有時間,也要跟孩子解釋清楚,找合適的機會再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
保護好孩子的表達欲,讓孩子真實的聲音能被聽見,孩子才能找到釋放情緒的出口,并在這個過程中與父母越來越親密。
當孩子心存疑惑時
沒有保護他的好奇心
女兒在5歲的時候迷上了恐龍,讓我給她買了不少恐龍的繪本。
每次讀完,她都有一大堆的問題:
“媽媽,梁龍和霸王龍打起來的話,誰能贏?”
“媽媽,梁龍體積那么大,為什么它只吃草啊?它不會餓死嗎?”
一開始,我還會盡我所能去解答,但當她問得多了,而我也確實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我就會回一句:“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慢慢地,我發現女兒很少問我恐龍的問題了,甚至也很少問我其他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當孩子渴望從父母口中得到答案,大人卻把問題交給時間,其實是一種敷衍和逃避的行為。
父母的每一次避而不答,都會讓孩子失去向我們提問的勇氣。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允許質疑的,只要默默接受就好。
前不久刷到一個很火的視頻,視頻里媽媽回答孩子問題的方式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男孩讀到了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因為感受到祖國被欺負而忿忿不平,甚至還哭了起來。
他一邊哭,一邊問媽媽:“為什么現在中國強大了,我們還不能還手呢?”
媽媽耐心回答:“因為我們有素養,一個人的強大不是去欺負別人,而是不被欺負,別人不敢欺負你才是你的強大。”
面對孩子的疑惑,媽媽沒有回避或敷衍,而是循循善誘,不僅安撫了孩子的情緒,還引導孩子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俞敏洪曾說:“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抹殺掉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不知道答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自身的懶惰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心存疑惑的時候,我們好好回答,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尋找答案,就是拉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的方法。
當孩子“不務正業”時,
沒有保護他的積極性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男孩小宇從小就熱愛畫畫。
有一次,媽媽無意中發現了小宇的畫。
媽媽嫌小宇不務正業,一氣之下撕掉了小宇所有的畫。
媽媽告訴小宇:“畫畫沒用,浪費時間,以后你再畫一次,我就撕一次。”
媽媽走后,小宇撿起了被撕得粉碎的紙片,可再怎么努力也拼湊不出原來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興趣與追求。
在那個世界里,他們無比積極,無比努力,也無比快樂。
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扼殺孩子的追求,不僅會折斷孩子飛翔的翅膀,還會讓父母徹底失去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這幾天,一個名叫邱域宸的12歲男孩徹底火了。
視頻里,男孩身著青衣隨著音樂長袖翻飛,翩翩起舞,衣袂飄飄……
憑著一曲《只此青綠》,男孩收獲大批粉絲。
男孩說:“我的理想是將來做一名真正的舞者,把舞蹈作為終身的事業。”
對于兒子的夢想,媽媽也表明了態度:
“他真的喜歡跳舞,我也非常支持,畢竟舞蹈也是真正的藝術。”
盡管媽媽也明白,孩子年紀還小,讀書也很重要,但不會因為學習的事就去打擊孩子跳舞的積極性。
正如高銘在《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所說:“生存和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動力。”
孩子對于興趣的追求,在父母眼里或許是“不務正業”,但很可能會幫助孩子發展出未來能夠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
保護好孩子的積極性,不要肆意牽制孩子的追求,允許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中深耕并且實現價值,是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也只有感受過尊重和支持的孩子,才會真正對父母卸下防備,讓父母走進自己的內心。
當孩子有了隱私時,
沒有保護他的小秘密
電視劇《女生日記》里有這樣的一幕。
女孩得知媽媽偷看了自己的日記后,情緒徹底失控。
女孩一邊大聲叫喊著“我讓你看”,一邊生氣地撕掉了自己所有的日記。
看到女兒反應這么大,媽媽仍然理直氣壯,并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任何問題。
從此以后,母女二人的關系降到了冰點。
調查顯示,近30%的中小學生的日記與信件,都被父母偷看過。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本來就是監護人,看看孩子的日記與信件算什么?”
綜藝節目《不想說特想聽》中,有個男孩的媽媽也是同樣的態度。
媽媽會不定期查看兒子的手機,破譯孩子的各種密碼,還會在孩子的房間里裝上攝像頭。
在媽媽面前,男孩不能有任何的隱私和秘密。
有自己的秘密,標志著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的覺醒,它意味著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心里有什么話都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需要構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隱秘世界,用來實現自由與個性,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人,都不可以隨意越過孩子內心世界的警戒線。
一旦父母越過了這條線,親子關系就會逐漸走向崩塌。
繪本大師艾瑞卡爾在他的自傳里提到過,他從小就愛畫畫,經常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畫各種東西。
只要關上門,母親就不會來打擾他。
所以他在自己的房間里,完成了很多種類的嘗試和創作。
那些呆在自己房間里的靜謐時光,對他以后的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正如作家王蒙所說:“有許多記憶和情緒是不能被共享的。”
保護好孩子的隱私權,允許孩子做秘密的主人,不強迫孩子敞開心扉,不過多窺探孩子為自己打造的一片小天地,才能贏得孩子真正的信任。
教育學家李子勛曾說:“親子關系大于親子教育。”
親子關系中,比起道理與對錯,保護、接納和理解顯得更為重要。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保護好孩子的表達欲、好奇心、積極性和隱私權,不僅能滋養孩子的心靈,還能最大程度上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也只有這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點個在看,父母無條件保護孩子,孩子全身心信賴父母,這就是親子關系最美好的樣子。
作者簡介:薇薇安,富書專欄作者,海歸地產女,兜里有糖,眼里有光,心里有希望,本文首發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授權聯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